如果您無法顯示圖片. 請點選此處閱讀
出刊日期2018/6/22    |   取消訂閱    |   English
AI世代

就未來學的角度來說,前瞻是人類思辨活動中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在進入人工智慧(AI)時代後,人類大幅地試圖藉由科技來擴張人類對於未來的掌握能力,除了技術發展問題之外,也衍生了一些人與機器在道德、法律與政策制定之間的爭議與討論。而就創造性活動(例如藝術創作)而言,AI技術(注意,不只是技術)所帶來關於世界架構秩序與思考邏輯上的改變,又可以給藝術創作何種啟發?這個專題即試圖給出初步的討論方向。

本次我們收錄三篇專文:卡羅(Ryan Calo)的〈人工智慧政策:入門藍圖〉、王柏偉的〈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作品〉,以及陳沛妤的〈技藝之外,更討論人性:2017維也納雙年展:機器人、勞動、我們的未來〉,各自從不同角度——展覽、媒介史以及政策面——去介紹或論述AI時代的一些問題。

作品方面,張永達發表過的兩件作品《Seen/Unseen N°0 [hyper.data ver.]》與《Hyper. data- No3 [9ch. ver.]》,可作為數位媒介的介入,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方式,也改變了認知客體的構成,這樣的創作概念基本上是我們進入數位、特別是AI時代之後更應該有所認識的思辨方向。另外,正在柏林藝大就讀的臺灣年輕藝術家蕭力綺的作品《我的小新聞》(My Tiny News)是件有趣的作品,她運用機器學習程式設計了一個「機器人記者」,透過其實景攝影與閱讀的方式,「寫出」了「自己的報導內容」。蕭力綺另外也設計了一個聊天機器人「Chichibot」(暫定,預計2018年7月發表成果),之後也預計可對外開放大家與Chichibot做朋友聊天。(吳嘉瑄)

人工智慧政策:入門藍圖


本文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期刊《法律評論》(Law Review)50周年慶研討會「保障未來的法律:從核糖體DNA到機器人」(Future-Proofing Law: from rDNA to Robots)論文,介紹近來有關人工智慧政策的辯論,並提出一套概念性的組織架構。目的在於協助決策者、投資者、學者,以及學子了解當今有關人工智慧的政策環境,以及它所帶來的重大挑戰。

本文目的有二。首先,它試圖提供關於人工智慧的入門簡介,方式是透過人工智慧與以往組成科技的關係來定義人工智慧,並指出當代討論人工智慧方式的潛在獨特性。其中一項最明顯的突破,即為在美國與世界各地人工智慧政策的範圍與精細程度。因此,本文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份從最初迄今出現過的嚴肅政策問題清單或藍圖。這份清單列出讀者可自行展開調查的重要議題與發展問題,旨在提供對人工智慧的相關知識與廣泛理解,供決策者參考。

關鍵詞:人工智慧、機器人、政策、法律、倫理學

圖片: Vincent Fournier, Reem B #5 [Pal], Barcelona, Spain, from: The Man Machine, 2010 © Vincent Fournier Use authorized only in direct reference to the exhibition Hello, Robot.Courtesy of Vienna Biennale

技藝之外,更討論人性:追記2017維也納雙年展「機器人、勞動、我們的未來」(2017 Vienna Biennale: Robots. Work. Our Future)

2017「維也納雙年展」(Vienna Biennale)是近兩年算大規模地針對「機器人」領域做出思考與脈絡整理的藝術相關展覽。機器人大舉進入人類生活從參與人類勞動事務開始,對於人類生產勞動做出了成績斐然的績效,而今日,技術改變所造就出的世界圖景更有了其他劇烈的變化,機器人領域逐漸形成了一「新數位人文主義」(New Digital Humanism),從而影響了人類當下與未來關於生活、思辨以及創造性活動的模式。此屆雙年展最大的意義,或許不在所謂的「藝術性」的討論上;而是試圖從人類當代文明的幾個角度去宣示、強調機器人(也可說是AI領域)時代革命性內涵無法再被藝術領域所忽視的觀點。儘管晚了一年的報導時效性,但這樣的介紹仍不失可作為我們思考AI時代中藝術作品問題的參照價值。

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作品

本文將機器人以狹義的方式理解為機器學習脈絡下的人工智能。在現階段人工智能尚未擁有普遍學習演算法的技術脈絡下,本文處理先在的象徵性符號秩序瓦解之後,後人類時代藝術作品在所具有功能為何的問題。

主圖: Various Manufacturers, Vintage Toy Robots, 1956–1980 Courtesy private collection Photo: © Andreas Sütterlin, 2016 Use authorized only in direct reference to the exhibition Hello, Robot.Courtesy of Vienna Biennale

人才資料庫 artIsTs
蕭力綺
王識源
作品資料庫 works
Hyper. data- No3 [9ch. ver.]
Seen/Unseen N°0 [hyper.data ver.]
我的小新聞
書籍資料庫 books
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
道德機器: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
機器人建築:設備、案例與製造
機器人權
機器問題:人工智慧、機器人與道德的批判觀點
連結資料庫 links
道德機器
地址:40359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電話:+886-4-23723552
Copyright @ 2017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