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顯示圖片. 請點選此處閱讀
出刊日期2019/6/20    |   取消訂閱    |   English
科技倫理

在本次「科技倫理」專題當中,我們將科技倫理的討論範疇,主要集中於以人工智能(AI)為主的討論上,涉及創造性來源、機器學習,以及法律人與數位人爭議等問題。由劉育成撰寫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如何可能重新定義「創作」:「模糊性」作為創造性的來源〉一文,探討「模糊性」概念與創作之間的關係,以及機器(主要是與具有AI能力的演算法有關的數位計算機器)創作的正當性問題,作者指出,模糊性(對所有可能性保持開放的狀態)同時是「創作」與「欣賞創作」的基礎,由此便可延伸拋出的問題是:機器創作是否也能夠展現出類似此種雙重不確定性的狀態。謝佩君則由身兼媒體人與藝術家雙重身分的馬德勒(James Bridle)的著作《新黑暗時代:科技與未來的末日》觀點切入,討論後網路時代中的生存守則問題,其中最具爭議的,即是AI發展所帶出的祕密與透明問題、倫理爭議、甚至是末日未來的想像。而本期所推薦的國外論述,則是法國學者盧芙瓦(Antoinette Rouvroy)〈第六編:法律人會消失在數據之中嗎?〉一文,該文主要討論在當代數位信號文明中,法律人(法律中的人類學功能)是否可以隨著大數據的演算法而採取適當討論與認識,並以此加以更新適應,而不至於消失於數位人之中。

另外,本期介紹了三件以AI機器學習技術為思考點的作品:《Bob(信仰袋)》(BOB (Bag of Beliefs))、《M13 (機器智能3)》(MI3 (Machine Intelligence 3),以及《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so :))))))),可以與中篇科幻文學《軟體物件生命週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的線上翻譯相互搭配閱讀。(文:吳嘉瑄)

-----------------------------------

全文請見: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ProjectThemesList/140778596991000/Chi

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如何可能重新定義「創作」:「模糊性」作為創造性的來源之一
第六編:法律人會消失在數據之中嗎?
後網路時代生存守則:評馬德勒的《新黑暗時代:科技與未來的末日》
藝訊資料庫 news
【奧地利】2019維也納雙年展「詭異價值:人工智能與你」
人才資料庫 artIsTs
劉育成
謝佩君
作品資料庫 works
Bob(信仰袋)
M13 (機器智能3)
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so :))))))
書籍資料庫 books
《機器人也是人: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律》(Robots Are People Too: How Siri, Google Car,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Force Us to Change Our Laws)
《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
《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人工知能は人間を超えるか: ディープラーニングの先にあるもの)
《發明的倫理:科技與人類的未來》(The Ethics of Invention: Technology and the Human Future)
連結資料庫 links
中篇科幻文學翻譯:軟體物件生命週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倫理、科技與戰爭的新困境」計畫
日本人工知能學會 倫理委員會
地址:40359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電話:+886-4-23723552
Copyright @ 2017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