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顯示圖片. 請點選此處閱讀
出刊日期2020/2/29    |   取消訂閱    |   English
在影像中

本期的「在影像中」專題,我們分別就三種當代影像刺激當中最具有凝聚或吸引觀眾視線與思考的影像類型:攝影、紀錄片影像以及數據資料庫的視覺化呈現做討論。德國學者蓋默(Peter Geimer)〈圖像作為痕跡:對於一個尚未死去範式的思索〉一文,探討攝影此一許多人視為凋零的影像文化範式(Paradigma),其作為一種「痕跡」的展露,以及作為「真實的索引」的媒介這樣的概念,在今日無所不在的數位化影像世界當中是否已不堪用,並且再也無法於攝影照片中呈現「真相」。蓋默認為,儘管攝影已成為了一「技術操縱的媒介」,但在實際的實踐中,攝影仍會在一個熟練的機制中被製造、傳布與接收。而另一個也需要深思的問題是,「當藝術史與文化史中的詮釋傳統,主要是從對於刻意製造、悉心調配與『充滿意義』的圖像的分析,來發展出自己的方法學的話,我們必須去問的是:藝術史要將那些偶發、意外與「無法構思」的痕跡安置於何處?」

藝術評論人沈克諭的〈紀錄/檔案〉一文,則以臺灣綠色小組於1980年代拍攝的社會運動紀錄片,來討論此種依附著諸多重大歷史事件而生產出來的影像,轉化為數位資料庫、成為檔案之時,其性質的轉換為何?又該如何理解?而學者邱誌勇文章〈演算法轉向下的美學運算:當代數位影像的視覺表象與文化本體〉,則朝向當代更前緣的視覺美學方向,討論由演算法、資料庫邏輯所帶來的新的視覺美學與文化衝擊,而由曼諾維奇(Lev Manovich)等藝術家共同創作的計畫《在百老匯》(On Broadway)正是這類型計畫的最佳說明。

圖像作為痕跡:對於一個尚未死去範式的思索
演算法轉向下的美學運算:當代數位影像的視覺表象與文化本體

傳統圖像的魔力是一種「神話」,而技術性圖像的魔力則是一種「程式」。

主圖:蘇聯電影導演維多夫(Dziga Vertov)1931年作品《熱情:頓巴斯交響曲》(EntuziazmSimfoniya Donbassa)圖表。(來源)

 

紀錄/檔案
人才資料庫 artIsTs
沈克諭
作品資料庫 works
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s)
在百老匯(On Broadway)
鹿港反杜邦運動(Lukang Residents' Anti-DuPont Movement)
書籍資料庫 books
《攝影的哲學思考》(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tography)
《重組的眼睛:後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The Reconfigured Eye: Visual Truth in the Post-Photographic Era)
《再現的責任:論攝影與歷史》(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Essays on Photographies and Histories)
《科技與慾望:動態影像的超越性藝術》(Technology and Desire: The Transgressive Art of Moving Images)
《文化科技:媒體與社會文化的形塑》(Cultural Technologies: The Shaping of Culture in Media and Society)
連結資料庫 links
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資料庫
地址:40359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電話:+886-4-23723552
Copyright @ 2017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