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顯示圖片. 請點選此處閱讀
出刊日期2021/2/28    |   取消訂閱    |   English
影像影像

「影像影像」專題的討論主要分為兩部分:臺灣本地的電影及攝影、紀錄影像的歷史與其特殊性的爬梳,第二部分則回到西方攝影與電影的傳統,去看此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及其對於前衛藝術的啟發何在。

臺灣本地部分,影評人陳平浩的〈戰後臺灣電影的音畫技術、集體想像、與影音政治〉,試圖以「時間–技術–影音」作為切入點,去勾勒臺灣二次戰後至今從臺語片到VR電影創作的電影簡史。藝評人童詠瑋〈既有紀實攝影,何需紀錄影像?淺談綠色小組的電子攝影機轉向〉一文,則以綠色小組的影像紀錄為例,討論臺灣1980年代的紀實攝影與紀錄影像雖有著共存相生的政治目的,但還需更進一步解析其中的媒介條件與動態張力,才能釐清影像與媒介之間的糾葛關係。

第二部分的國外論述則為美國學者艾考特(Noam M. Elcott)的〈電影式想像、攝影式事實:媒介作為20世紀藝術的典範〉,以兩個關鍵詞:電影式想像、攝影式事實,去闡述戰間期與二次戰後攝影、電影、繪畫與前衛藝術及其相關論述之間的關係,艾考特認為:戰後前衛嚮往攝影卻進行繪畫與電影創作;相反地,戰間期前衛受繪畫的訓練卻渴求電影。

-----------------------------------

全文請見:

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ProjectThemesList/194460154076000/Chi

電影式想像、攝影式事實:媒介作為20世紀藝術的典範

戰後前衛嚮往攝影卻進行繪畫與電影創作;相反地,戰間期前衛受繪畫的訓練卻渴求電影。

主圖:沃荷(Andy Warho),《帝國》(Empire)靜照,16mm、黑白、無聲,8h., 5min.,1964。

戰後臺灣電影的音畫技術、集體想像、與影音政治
既生紀實攝影,何生紀錄影像?試論綠色小組電子攝影機轉向中「歷史性的暗影」

本文將首先回顧紀實攝影與紀錄影像如何共同為論述形構「面向社會」的任務,接著以「微光闇影」一展所昭示的矛盾出發,試問二者之間的雙生與斷裂,並自此回探綠色小組的電子攝影機轉向歷程。

圖:「微光闇影」(2017)展覽中「歷史性的暗影」單元展區。(攝影:童詠瑋)

 

人才資料庫 artIsTs
陳平浩
童詠瑋
作品資料庫 works
日曜日式散步者
回程列車
蚵豐村
留給未來的殘影
書籍資料庫 books
《靜照與動態影像之間:20世紀的攝影與電影》
《電影,或想像者》
《其他方式的電影》
《攝影與電影》
連結資料庫 links
歐洲攝影史學會
地址:40359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電話:+886-4-23723552
Copyright @ 2017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