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574
【臺中】黑暗之光– 2021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義大利】機器人 人類計畫
【臺北】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
【中國】水體:第13屆上海雙年展
【德國】現代的愛
【中國】幻景:當代藝術與增強現實
【臺北】《噪音寂靜》王福瑞 個展
【臺灣】國立臺灣美術館「2021數位科技與視覺藝術跨界創作補助計畫」徵件開跑
【臺北】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
【香港】謝淑妮:與事者與事
【中國】非物質 / 再物質:電腦藝術簡史
【臺北】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
【臺中】型態演變
【臺南】夏娃克隆啟示錄一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
【臺北】2020 X-site《膜》─ 多重真實
【韓國】「聲音美術館」聯展
【瑞士】真實感覺
【阿根廷】在另外的空間跳舞
【臺北】藝術的向度─陳贊雲攝影展
【法國】人類學習。機器教了我們什麼
【宜蘭】從前、以前-2019映像節
【臺北】汪紹綱 | Deep Blue / Apple Green
【臺中】蒲帥成:秘密的總和3 - 意識的蛇
【臺北】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德國】卡斯騰.尼古拉:視差對稱
【臺北】虛擬包浩斯
【臺北】哺挫
【臺中】數位機動的寫意與寫實-智動與點雲
【臺北】會動的藝術
【臺中】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
文章資料庫514

科學解構現實,藝術推測未來?——《啟...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設計、生物藝術與跨領域的交匯」論壇,以「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身體與醫學宮保睿、顧廣毅雙個展」作為主軸,呈現科學與藝術共同描繪的未來藍圖。 主圖:由左至右為主持人吳梓寧、藝術家張碩尹、生物藝術家與工程師曹存...
擬皮層與數位女性主義:林珮淳2020年《...
林珮淳從2006年開始創作《夏娃克隆系列》,而其所創作出的「夏娃克隆」是象徵林珮淳對於後人類(尤其是女體)的想像與詮釋。
數位轉譯系列:可惡,直接中了「遊戲化...
剛剛的半小時,我都在收集Google Arts and Culture的成就徽章(achievement badges)。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佩皮(Mike Pepi)...
最簡單的問題有時亦為最具啟發性的問題。 主圖:加州藝術學院於2016年8月10日當週的網站首頁。(來源)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論網路烏托邦的機...
我們為何在博物館中搜尋資料? 主圖:觀念藝術團體「藝術與語言」(Art and Language),《索引 01》(Index 01),1972。(來源)
典藏即展示:論博物館科技中的本體論轉...
簡單來說,本體論(Ontology)是用來描述知識的語言。 主圖:Gallery One使用示意圖。(來源)
開始呼吸的空間、身體與圖像
在各種技術不斷發展發達的今天,我們如何考慮技術對感知的影響? 主圖:蘇郁心,《水眠II西藏路下的赤池》,2019。(來源)
虛擬實境的科技定向與其眩暈
當電影向觀眾呈現現實時,賽博空間(cyberspace)打造虛擬身體、角色給每一個身在其中的觀眾。 主圖:拉夫曼(Jon Rafman),《港口一景》(A View from Harbor),2017。(來源)
魔術幻燈部署:身體與影像的真實時空集...
在這展覽裡,有個發光的人影坐在暗室裡,它有時像是骷顱,但有時又像是活人的頭部。 主圖:羅伯森(Etienne-Gaspard Robertson)的魔術幻燈,巴黎,1797。(來源)
觀察(observation)
讓我們從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以下簡稱《無用之地》)這個作品所帶出的問題出發。 主圖: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2018-。(來源)
憑影像寫詩・藉聲音造藝:「聲動:光與...
傳統來說,人們對聲音的想像皆認為是一種純粹聽覺感官上的刺激;然而,在數位科技輔助之下,人們見識到將聲音訴諸於視覺、聽覺與觸覺等感官融合的趨勢。 圖:張永達,《相對感度 N2》。(來源)
數位網絡時代的表演與個體性
由於國際肺炎疫情的大幅蔓延,有效的疫苗尚未出現,在大家仍對大規模群聚戒慎恐懼,大量以線上模式取代實體聚會,甚至覺得這場疫情可能具有長遠的效應,改變多數人觀看表演習慣時,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數位網路時代的觀看與表演之間的關聯性。 圖片:《非常感謝您的...
誘人的目光:科學視覺化策略的形式與效...
本書一開頭首先要確立的是一個分歧的狀態:雖然今天大眾在解碼基因組(Genom)時,仍將之視為一份「分析自然文本結構」的工作,並且問道,難道自然不能被視作一本可以破譯其符號及文法的「書」? 主圖:曼德博集合(Mandelbrot-Menge)。(來源)
大腦位格的影像及其他:談生物藝術與腦...
最近20年以來,學科再次融合,例如在人文藝術研究中,新唯物論與人類世等研究意識到新技術的感官過程也可以是其主題,而當代藝術家的活動也跨足到了過去被視為科學管轄的領域,藝術可以透過面對自然與其背後的科學體系來擴張其感受媒介、議題與藝術主題上的問題,其中...
透過設計推測未來醫學的多元樣態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Waag Society藝術與科技中心(以下簡稱Waag),內部有數個研究走向,其中「Care」這個平臺的主題就專注於在當代社會中,新的科技會如何改變健康醫療領域原本的結構。 主圖:顧廣毅的《千年人參計畫》在荷蘭MU藝術中心展出。(圖片來源:MU Hybr...
【數位藝術網年度計畫—專題影音導讀8】
本次導讀人則由藝評人、同時也是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的王柏偉擔任。
從身體圖像生產到勞動身體:關於侯怡亭...
在由許峰瑞策劃的「繡像檯侯怡亭實驗典藏展」新作當中,侯怡亭使用了鳳甲美術館典藏的雙面全異繡作品圖像。 圖片提供:侯怡亭
網際網路治理領域的崛起(The Emerging ...
當大多數網際網路研究聚焦於網際網路內容與使用時,另一組科技設計與治理層面的重要問題則獨立於內容之外,因而往往被公眾忽略。 主圖:施蕊妮(Ruini Shi),《慾望線》(Desire Line)。(來源)
數據
數據,也稱資料,是過去20年內成為數位網路時代基本元素的概念,甚至因為網路與運算能力的發展,還有了「數據科學家」這樣的職稱。 主圖:王宇光,《捺撇》,2020。(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林筱倩)
虛擬實境藝術中的「本體論事件」與「共...
虛擬實境科技的發明使得科幻小說情節幻化成真,透過科技中介,人們必須釐清面對此一裝置的感官知覺如何被定義。 主圖:鄭曦然(Ian Cheng),《熵牧人》(Entropy Wrangler Cloud),2013。(來源)
迭代與遞迴:「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
在當代社會中,「人科技自然」三者間的關係應如何重新被定義?在數位科技世代快速革新的發展中,人又如何面對自身的在世存有?如何定義肉身主體與科技間的關係? 主圖:陳慧嶠,《宇宙之花》,2018。(來源)
我們正在尋找「創新」嗎?:又遠又近的...
首位進入太空的非裔女性太空人傑米森(Mae Carol Jemison),在2002年的一場TED演講中,表達他認為面對未來,最重要的是「復興藝術與科學」。 主圖:卡曼(Bjrn Karmann)、努得森(Tore Knudsen),《Alias計畫》(Project Alias)。(來源)
生命威脅的解消與生命價值的尋覓:人類...
隨著我們的生活與越來越離不開數位和網路科技,以及「人類世」(Anthropocene)帶來的各種未知的病毒、風險和災難的出現,藝術家與科學家和科學世界的互動近年也日趨頻繁。 主圖:亞藍達(Julieta Aranda),《盜取自己的大體(攀向黑暗的另一組立足點)-第三部曲...
從創新到使用:科技史學十個兼容並蓄的...
本文主張,多數(盎格魯-薩克森)的科技史學,包括晚近社會學取向的著作,都聚焦於創新而非科技,而且不恰當地將這兩者混為一談。 主圖來源:在此
遊戲
也許我們應該承認,「空間」與「互動」在本質上便兩兩相悖:日常周遭的空間,基本上不對我們的使用有任何互動的回應。 主圖:雙截龍。(來源)
演算法轉向下的美學運算:當代數位影像...
傳統圖像的魔力是一種「神話」,而技術性圖像的魔力則是一種「程式」。 主圖:蘇聯電影導演維多夫(Dziga Vertov)1931年作品《熱情:頓巴斯交響曲》(Entuziazm:Simfoniya Donbassa)圖表。(來源)
自我套用
在陳芯宜的虛擬實境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中,有一個就敘事的進行而言稍嫌突兀,卻是導演直言其無法割捨的片段:(帶著VR頭盔顯示器的)觀眾看到一整群也帶著VR頭盔顯示器跳舞的舞者。 主圖:陳芯宜執導,《留給未來的殘影》,虛擬實境電影,18分鐘,2018。(陳芯...
虛擬建築,真實媒介(2)
兩個不同的世代的人端詳著螢幕。年長者看到的是空間中的螢幕,年輕者則把螢幕視為空間。 圖:斯翠克蘭德(Stephanie Strickland)和傑拉米羅(Cynthia Lawson Jaramillo)與萊恩(Paul Ryan)合作,《匆匆一瞥》(slippingglimpse)。(來源)跳蛋、身體、隱喻、即興,與一切事物的...
跳蛋對我來說,是作為了一種當代狀態的存在。 圖:《聲的跳愛》10。(來源)
聲音
我正坐在一間房中,跟你所在的不同,是另一個房間。書籍資料庫123

《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以及它如...
創立於2010年的Instagram,在短短數年內崛起,為目前全球互動率第二高的社群媒體平台,僅次於臉書。每個月全球有超過十億人使用Instagram,日活躍用戶高達五億,每天上傳的照片與影片超過一億則。2019年,它的年廣告營收高達兩百億美金,表現大勝 YouTube的五十億。 ...
《博物館的數位未來:對話與反動》(The...
《博物館的數位未來:對話與反動》認為,當前的博物館在與其社群互動時既不能忽略數位技術的重要性,也無法不去解決形塑其數位化產品或服務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變化。 透過與博物館從業人員、學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所做的對話,《博物館的數位未來:對話與反動》探...
《博物館尚有不足之處》(The Museum Is...
本書是加州藝術學院(CCA)近年來針對建築、當代社會議題、機構和大眾問題等集結集體反思的系列成果的首發。從基於其多年的研究調查以及對於文化機構問題持續的思考上,廣泛地提出了包括設計師、策展人、攝影師、出版者以及其他藝術領域專業人士的觀察與見解。主題涵蓋...
《螢幕動力:電影空間投影的邊界》(Scr...
從Internet上的動態圖像到巨型的IMAX顯示器:在過去的20年間,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屏幕數量已大幅增加。儘管通常我們用它來表示「電影院的死亡」,但本書試圖重新考慮電影和傳統電影院的局限性和細節。本書分析了觀看性的概念、電影與「非電影」(uncinematic)之間的關係...
《數位城市:媒介與地方的社會生產(批...
每天成千上萬的人轉向手持式小屏幕,以搜尋目的地並為參觀景點尋求建議。他們可能會在途中或旅行結束後分享自己和這些地方的文字或圖像。我們不會有意識地反思這些活動,也可能不會將這些作法與營造地方感聯繫起來。評論者認為,數位媒介使用戶脫離了空間和地點,但本...
《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
人工智慧在資訊科學領域的再度興起,被認為極可能因此劇烈改變人類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模式。2017年9月舉辦之「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工作坊」,針對人工智慧對於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將帶來哪些影響,以及人工智慧在民刑事法律責任、個資保護、智慧財產權、行政管制、...
《人工情感智能:移情媒體科技的發展》...
當媒體科技能夠用來解讀我們的感受、情緒、心情起伏和意圖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這本創發性的新書中,麥斯泰探討移情媒體科技的應用,並在本書對「人工情感智能」提出了持平卻又精闢的概述,包含: 提出此新媒體趨勢和技術(如表情符號、可穿戴設備、聊天機器...
行為藝術進行式:二十一世紀的現場藝術...
這是一本別具意義的著作,記錄了自21世紀以來視覺藝術家的行為藝術發展。 本書透過全面性的研究記錄了21世紀初以來、橫跨六大州的現場藝術(live art)發展,並揭示了現場藝術如何逐漸成為這個全新紀元中將思想傳遞至世界各地的重要載體(vehicle)。 本書作者知...
《混合實境表演》(Performing Mixed Re...
電腦科學家與表演暨新媒體理論學家攜手合作,梳理並記錄混合實境表演(mixed reality performance)的這一門新興領域。 在現場演出最前線工作的新一代藝術家,正利用數位科技創造出獨特的互動式、分散式與多半極度主觀的劇場表演形式。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不僅從根本上...
不可思議的雲:邁向元素的媒介哲學(The...
在本書中,彼得斯認為即便我們泰半認為媒介及環境,相反地環境及媒體也是正確的。 彼得斯將媒介廣泛定義為組成人類世界的基本要素。從媒介哲學出發,彼得斯認為,媒介不只是訊息的載體,還是組成自然和文化的底層結構,從而促進人類生活繁榮發展。作者旨在透過一系...
建築智能:設計師與建築書如何建造數位...
投身於控制論、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的建築師為數位互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早在他1977年出版的知名著作《模式語言》之前,就已使用計算和結構來設計問題;烏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普及了「信息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
機器人建築:設備、案例與製造
由機器建築的先鋒研究者所著,一本為設計與建築之突破性技術所書寫的深度探究、指導手冊和宣言。 機器人技術是當代建築和建築教育中發展最快、最令人興奮的領域,並為設計和製造提供了新的典範。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實踐場所都不斷在購置這類機器,但是其在應用的設計...
如何談論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不是21世紀的媒介嗎?新電影?藝術和娛樂的典範,華格納總體藝術(Wagnerian gesamtkunstwerk)的實現?互動對被動的最終勝利?不,可能不是。遊戲是部分藝術和部分家電,部分畫面和部分烤麵包機。在如何談論電子遊戲時,遊戲創作者兼遊戲理論與評論家博格斯特...
說服性遊戲:電玩的表現力量
在一個不斷研究電玩的運算性及其獨特說服性力量(persuasive power)的社會中,本書探索電玩如何建立論據以及其表現性。 電玩是一種表現性媒材,也是一種說服性媒材;電玩呈現出真實與想像系統的運作,邀請玩家於真實及想像系統間互動,並建立玩家對於系統的價值判...
《和機器人戀愛與做愛:人與機器人關係...
我們可以跟機器人結婚和做愛?不用到一百萬年嗎?也許不用這麼久。作者李維(David Levy)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他認為我們曾經認為冷酷和機械的實體很快就會成為真正的伴侶和人類慾望的對象。他討論了自動機器如何演變以及歷史上人類與技術的互動如何變化。本書...
《聆聽新媒體—藝術與文化的沉浸與具現...
《聆聽新媒體》這本書檢視了長期在新媒體理論與實踐中受到忽視的要角聲響(sound)與聲音(audio),研究範疇旁及新科技與行為藝術事件,並聚焦於聲響、具現(embodiment)、藝術,以及技術的互動。戴森(Frances Dyson)從歷史觀點出發,著重探討20世紀中葉後因電子產...
《數位策展:藝術與互動空間》(Curatin...
本書是2014年於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之SIGCHI2014工作坊的一項成果,SIGCHI長期以來關注於人機互動科技與數位藝術創作,每年固定舉辦國際型論壇,本書即是2014年的成果記錄。本書集結了來自策展人、數位藝術家、人機互動研究者、電腦科學家等多元領域專家之論述,透過他們...
未來電影:電影之後的影像想像
全球化一個極為重要的面向在於一套適用於全球網絡科技標準的發展,包括產製、傳播與呈現的準則等,這套標準有利於全球市場,但也大大地增加了電影製作成本。隨著這股標準化浪潮,影像工業同時也不再琢磨於電影語言。好萊塢開始主宰了影像產製與發行的形式,尤其是好萊...
藝術與建築中的參與:互動與佔領空間
在古老的民主社會裡,「參與」一直被視為是政治的一種理想形式,然而,在藝術領域裡,直到伴隨著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革命而起的前衛藝術的出現,才開始重視「參與」。也就是說,至今,政治與美學仍舊各自以自身的方式強調參與的重要性。21世紀,藝術與建築中的參與行為...
電腦作為劇院(第二版)
長期致力於人機互動科技研究的羅瑞(Brenda Laurel),在20年前,《電腦作為劇院》一出版即備受矚目,尤其作者對「人機互動」提出了革命性觀點,其想法啟發了當時互動界面設計者。羅瑞對於人機互動主題的獨特觀點在於:有效的、成功的介面設計,就如同一齣戲劇,必須從...
遊戲規則:遊戲設計的基礎
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環,「遊戲」(games)被視為如同電影或電視般重要,然而「遊戲設計」卻始終尚未發展出一套適切的理論架構或全觀性的批判觀點。基於此,本書作者試圖為這個新興的領域尋找並歸結出一套理論論述。他們嘗試從所有遊戲中歸納出一個統一的模式,從桌上遊戲...
Instagram與當代影像
在數位通訊產品如此普及的今日,有無數的人們使用數位工具與工具來創造、分享文化產品。研究當代數位媒介領域的學者暨藝術家曼諾維奇在他線上出版的新書《Instagram 與當代影像》一書中,特別聚焦在「Instagram」這個影像溝通的平臺上。他將Instagram的影像文化放在一...
另一種低限主義:加州「光和空間運動」...
1970年代崛起於美國加州的光與空間運動,係低限主義的另一支派,這股藝術運動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藝術的發展,其代表人物有至今仍廣為人知而且創作能量十足的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ELL)。而本書追溯此一學派的崛起與發展過程,尤其是這股藝術運動對於現地製作裝...
賽博格劇場:肉身/科技介入多媒體表演...
當代數位藝術的表演中時常結合各種不同元素,機械動力、聲響、燈光、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等,因此,數位藝術即是跨領域的最佳展現。尤其在劇場的表演裡,表演者已不再侷限在人上,表演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機器、更可能是人與機器之間的結合、互動,如此的表演形式,...
挑戰科技現象
「科技」是什麼?在各種科技,尤其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今日再提出這個疑問,似乎有點過時了?然而,正因為數位科技全面入侵現在的生活,其所造就的各種現象也時常超乎人們所能想像,因此,在這個時間點上,若能回到最初的提問,或許是理解現在科技現象的最佳途徑。究...
Practicable: From Participation to In...
當藝術的觀賞行為逐漸轉變成觀眾參與時,我們要如何理解這種必須透過觀眾身體的介入才能實現的藝術?當一項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某種經驗上時,這種關係是屬於美學的抑或是身體的?現在,藝術品們大部分都是使用數位科技創作而成,但是藝術家們早在1950年...
數位人文學的崛起
過去十年來,我們對於數位網絡的理解經歷了一場徹底的反轉,過去我們一度認為是超越經驗的虛擬實境,如今卻鋪天蓋地的以數據的形式、以極其有形的物質形式佔據我們的日常生活,且我們終日與之互動、賴以為生。因此,這引發了許多新形態的問題產生,尤其是關於社會的、...
Taking [A]part
無論就工具或成品面向而言,數位科技的一個重要特質即在於「體驗」。本書即是從人機互動的設計出發,探討如何以各種破除界線、跨領域的方式創造出各種參與經驗的可能。本書作者從「參與」這個觀點出發,檢視各種不同類型的創作計劃,從公共藝術、表演藝術到私密的、人...
反思策展:新媒體藝術之後
致力於數位藝術展覽的策展人Steve DIETZ長期觀察新媒體藝術的發展,他說道:新媒體藝術猶如當代藝術,但又與之截然不同。因為新媒體藝術涉及互動性、網絡以及電腦運算,新媒體藝術關注的反而不是藝術品,而是過程。因此,我們很難根據傳統美術館的分類方式媒材、地理、...
藝術家的美術館
當代藝術創作在數位科技、媒體科技的應用下,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裝置時常迥異於過去傳統的藝術品形式,它可能是巨型裝置、也可能是必須注入各種感官知覺的互動藝術、也可能是持續進行中且尚未完成的作品。因此,美術館中展出的藝術品開始出現了不同的樣貌。藝術家...連結資料庫68
中篇科幻文學翻譯:軟體物件生命週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robotlab
網絡社會研究所
博格斯特(Ian Bogost)個人網站
國際人類-機器人性愛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身體駭客/改造大會(BDYHAX)
達維斯(Char Davies)個人網站
法國媒體聲音研究中心IRCAM
《門面》(Façade)遊戲
《理論、文化與社會》(Theory, Culture & Society)期刊
Genius Loci Weimar藝術節
上海雙年展
柏林POOL國際舞蹈電影節
HEREart
UFO媒體實驗室
Recyclism Hacklab
新加坡 中間藝術節
1024 architecture
英國新堡大學文化實驗室
烏克蘭TETRAMATYKA國際影音藝術節
里約「FILE電腦遊戲藝術節」
真鍋大度
臺南大學數位藝術與互動設計實驗室
FBI Lab 未來創意互動實驗室
西班牙ArtFutura數位文化及創意藝術節
奧地利編碼文化節(codedcultures)
ambientartlab : 數位藝術及互動媒體實驗室
波蘭托倫當代藝術中心官網
加拿大SAT科技藝術中心
松尾高弘
人才資料庫100
施登騰 (SHIH Deng-Teng)
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與視覺傳達設計系共聘...宮保睿 (Paul GONG)
宮保睿為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1988年生於...莊志維 (CHUANG Chih-Wei)
莊志維(Chuang Chih-Wei),1986年生於台灣台中,...楊成瀚 (YANG Chen-Han)
楊成瀚,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曾任...林書瑜 (LIN Shu-Yu)
林書瑜,1988年生於臺灣宜蘭,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李炳曄 (LI Ping-Yeh)
1981年生於高雄,新媒體藝術創作及研究者,作品曾...黃博志 (HUANG Po-Chih)
黃博志過去的作品是透過錯誤使用掃描機來製造動態...林建華 (LIN Chien-Hua)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加...小樽 (Hsiao Tsun)
小樽,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臺北藝術大...柯宜均 (KO Yi-Chun)
柯宜均,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歐瑟(Jens Hauser) (Jens Hauser)
法國籍的歐瑟,為藝術策展人、媒體研究學者與評論...游惠喻 (YU Hui-Yu)
學歷 | 201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許汝翡 (HSU Ru-Fei)
1991年生於台灣高雄(國籍臺灣),擅長2D動畫、錄像...李哲維 (LEE Jhe-Wei)
作品類型多為互動裝置及錄像裝置藝術,擅長擷取生...黃奕儒 (HUANG Yi-Ru)
1990年生於台灣高雄,擅長攝影、影視合成與特效、...周嘉年 (Kenny K. N. CHOW)
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擔任互動設計...王新仁 (Aluan WANG)
王新仁(Aluan Wang),1982年出生於臺灣-臺中,...西格瑪六(SIGMASIX) (SIGMASIX)
瑞士籍藝術團體「西格瑪六」由艾瑞克默齊爾、弗洛...葉永楠 (Weng Nam Yap)
1986年生於吉隆坡,馬來西亞人。現居並工作於於吉...劉辰岫 (Ivan LIU)
1981年出生於臺北,劉辰岫是一位來自臺灣的新媒體...林佳鴻 (Jerome Chia-Horng LIN)
1969年生於台北市 學歷: 2000美國普萊特學院( Pra...三上晴子(Seiko Mikami) (Seiko Mikami)
日本已故藝術家,1961年生於靜岡市,日本。作品〈...陳韻如 (CHEN Yun-Ju)
陳韻如,1980年生於台灣台北。2006年開始從事藝術...江振維 (CHIANG Chen-wei)
江振維長年耕耘於互動科技領域,專長於應用電子材...詹嘉華 (CHAN Jia-Hua)
詹嘉華1987年生於台灣新竹,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多...曾靖越 (TSENG Ching-Yueh)
曾靖越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陳信佑 (CHEN Hsin-Yu)
台中人。VJ,電子背景,喜好科技藝術開始投入創作...蔡秉樺 (TSAI Bing-Hua)
蔡秉樺,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蕭力綺 (HSIAO Li-Chi)
蕭力綺是一位跨領域創作的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王連晟 (WANG Lien-Cheng)
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作品資料庫208

操實境
這個計畫以類似於真人秀的方式拍攝。(圖文藝術家提供).jpg)
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
2010年創作的《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詼諧地記錄並呈現了藝術家所謂的「掌上博物館」景況。(圖文來源)
大約1948年(Circa 1948)
道格拉斯(Stan Douglas)的《大約1948年》是2014年推出的用於iOS應用程式的沉浸式作品。(主圖來源)
光林
《光林》是光的人造生物,也是植物般的森林,擁有一種人造自定規律下的循環系統。 圖、文:藝術家提供
光之行氣
該作為利用程式操控馬達組成的機器手臂。 圖、文:藝術家提供
在百老匯(On Broadway)
這件作品是2014至2016年紐約公共圖書館展覽「公共之眼」(The Public Eye),所委託創作研究的互動應用與公開展示的裝置。
3x3x6
本次鄭淑麗追探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於16世紀作為監獄的歷史脈絡,進行全新創作計畫。 圖: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wan in Venice 2019
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拉斯(Zach Blas)與威曼(Jemima Wyman)兩位藝術家,在共同創作的作品《我在這裡學習:))))))》當中復活了由微軟在2016年創造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Tay。 布拉斯(Zach Blas)、威曼(Jemima Wyman),《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so :))))))),HD...
Bob(信仰袋)
繼倫敦、紐約個展之後,又於2019「威尼斯雙年展」中再次展出的《Bob(信仰袋)》(Bag of Beliefs),是華裔藝術家鄭曦然首次以人工智能生命的形式來創作的系列作品。 鄭曦然(Ian CHENG),《Bob(信仰袋)》(BOB (Bag of Beliefs)),2018-2019。All images text pu...
界.在線|獸之初
《界.在線|獸之初》結合網路數位科技(Web App)與三維影像建構技術(3D Rendering),將參與者的互動過程數位化後,在展間內的投影介面建構出虛擬的世界觀。
社群織衍計畫
「一切事物的初始狀態,都是些看似無關的碎片、不可測的擾動,然而當此混沌結束後,這些碎片卻又自主有序的聚合成一個整體。」-Wikipedia
全景敞視

國美館 No.1
以「國美館」現場空間為主體,當觀眾進入VR虛擬實境與互動平台之中,會看見與「國美館」現場一模一樣的全景空間,觀眾可以自由的觀看,如同置身於現場空間。隨後觀眾的身體會被互動平台帶動,從畫廊的現場空間,緩慢地移動、穿越到巨大虛擬空間中,最後再從虛擬空間,...
光膜
黑暗的空間以透明玻璃分為內外兩個空間。內空間的地面、天花板、左右牆壁皆為鏡子、空間中瀰漫著無色無味的精油。外部空間放置一台投影機,緩慢的水平移動,投影機的光投射到內部空間中,形成一道移動的垂直光牆,與觀眾互動。
憶境行者
《憶境行者》(Memory Mender)是一款以萬華歷史背景為內容所研發的適地性擴增實境遊戲(Location-Based Augmented Reality Game)。 圖、文: 《憶境行者》 官網。
登出臺北
《登出台北》將帶領著一場12名的觀眾,透過訊息、聲音、影像等新媒體的介入,脫離一個日常生活的角度,重新走入城市,觀看城市中的規則與自身在其中的樣貌。參與者會體驗約120分鐘的行動,穿越或停留於城市中不同的場域,透過一幕幕不同的設計,在一個截然不同於日常、...
沙中房間
《沙中房間》以類貨櫃黝黑漆亮的外觀矗立於廣場,展場內部為可容納四位參與者的VR體驗空間,空間上方將懸吊虛擬實境眼罩,扶手上配置有手動操控裝置,進入空間的觀眾必須將感官全權交付科技機具之上,將近15分鐘的體驗過程裡,觀者將以自主操控方式,進入由黑板與粉筆...
海豚性樂園(Dolphin Eroticarium)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指出海豚是少數有類似人類的性活動的動物,牠們會有非以繁殖為目的且單純為了性快感的性活動產生。也因為如此,這些不同的性活動都對他們的社會行為產生了許多影響。以海豚為例,就有中國科學家觀察到一隻中國科學院所飼養的白暨豚產生了週期性的性自...
Osmose
達維斯(Char Davies)的作品《Osmose》創造了一出色、創新的虛擬實境沉浸式的環境。
失明筆記:走進黑暗(Notes on Blindnes...
由斯賓尼(James Spinney)與米德爾頓(Pete Middleton)執導的虛擬實境短片《失明筆記:走進黑暗》(Notes on Blindness: Into Darkness, 2016),內容是關於晚年失明的神學家赫爾(John Hull)的口述日記。
CLICK

死亡之光

神經漫遊者

裝置微光計劃:附生

幻訊書

轉輪之眼

附加價值 - 5100微型百貨

浮光掠影-捕捉

沁

Poly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