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626
【瑞士】宇宙考古學:時空探索
【臺北】共識覺
【英國】未來昔日
【奧地利】假裝真實:誘惑的藝術
【臺北】2022聲徜音樂節
【臺北】《和光》Y2K周巧其&胡悠揚 個展
【瑞士】神奇的智慧型手機
【瑞士】地球的冒險——與自然的對話
【德國】桑伯恩(John Sanborn)個展:秩序與熵之間 作品1978–2022
【英國】Slip.Stream.Slip:遊戲引擎文化中的阻力和速度
【臺中】潘朵拉幻象:迴聲震盪
【臺北】2022 前戲影展
【臺北】熱屏面—謝佑承個展
【韓國】網格島
【臺北】「後人類世」 — 桑德琳・德米耶個展
【臺北】視窗:蟲洞 – 台灣瑞士交流展 on 藝術彈窗!
【希臘】2022第18屆雅典電子藝術節
【臺中】動勢身形
【高雄】《NEXEN 時間之血》平行宇宙系列---最終章
【線上】阿薇塔.梅西(Avital Meshi):顛覆演算法凝視
【英國】在機器中
【香港】摸魚行大運
【線上】你是真實的嗎:Zheng Mahler的新網路計畫
【臺北】現此時的氣力:王毓淞個展
【臺北】混沌邊界—王連晟個展
【臺南】多重副本—可讀取的複數存在景觀
【臺北】「2021新舞臺藝術節X數位藝術基金會─肉身到虛擬:極相林VR展
【臺北】「無邊庇護所」2021 第16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德國】虛擬廣場
【英國】她讓我該死的活著:布拉什維特-雪莉個展
文章資料庫552

「體驗沉浸」專題—影音導讀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giarts/videos/438925715063328 本次由數藝網作者、藝評人沈克諭來導讀由法國學者韋南特(NeleWynants)所寫的文章〈「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觀眾在沉浸式劇場中的角色〉。 文章由一件互動式演出作品《W兩個你...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Anarchy Dance Theatre (HSIEH Chieh-Hua)),《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SBx_2045 - Daily Life of Second Body),行為表演、投影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
不演不生不朽
近幾年,疫情在改變生活習慣的同時,也改變所有人的日常表演方式。 主圖:張紋瑄,《《魚尾獅是何時絕種的?21世紀成功敘事學》》,2019-22。(藝術家提供)
論數位圖像的雙重不可見性
在媒介與文化學的討論中,主要的觀點認為,數位圖像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非物質性、處理過程(Prozesshaftigkeit),以及喪失了在「現實」中的指涉物(Referenz)。 圖:天文學CCD圖像。(來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CCD-image-16-5-16-5-of-XX-Cyg-a...
No game, no gain:遊戲影像抵抗姿態
各領域的活動影像的軟體化創造了技術的通用,不論是電視的動態效果、敘事影像、動畫影像還是音樂錄影帶都可以應用這些技術。 主圖: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錄像,17分30秒,2011。(藝術家提供)
為擴增實境時代的技術性行動者造像
近年來頗受注意的年輕藝術家阮柏遠最近在關渡美術館舉辦「沈默中變態」個展,展出《稻草人》、《入侵事件》、《Fr(l)esh Bread》等作品。(圖片來源:https://www.poyuan.art/create-your-website-with-blocks/wow-series/ghillie-dhu-%e7%a8%bb%e8%8d%89%e4%ba%ba/) ...
是「解縛的普羅米修斯」?還是「魅化的...
從內容(content)到脈絡(context)再到構組/策展(construction/ curation)的層次建構,確實能使批判觀點在展演場域提供資訊、知識到論述的核心內聚焦。 主圖: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杜瑞(Simon Doury),《X degree of separation》,2018。(圖片來...
是「解縛的普羅米修斯」?還是「魅化的...
有篇《大西洋》(The Atlantic)新聞報導的作者瓦爾澤(Charlie Warzel)曾採用由Midjourney所生成的插圖風格之圖片,透過「Alex Jones inside an American Office under fluorescent lights」這句文字由AI運算為圖片。 主圖: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行人...
關於人工智慧應用至藝術領域的五點初步...
儘管目前人工智慧領域顯得晦澀難解,其背後的問題視界也看似渺茫,但是處理人工智慧諸多面向的藝術途徑卻相當有趣,而且充滿挑戰性。 德國媒體藝術家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的作品《適當的回應》(Appropriate Response)獲得林茲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
關於人工智慧應用至藝術領域的五點初步...
本文獻給史上公認第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勒芙蕾絲伯爵夫人拜倫(Ada Byron, Countess of Lovelace),以及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共同創辦人李奧波賽德(Hannes Leopoldseder)。 圖:丹麥藝術家法爾肯斯特倫(Cecilie Waagner Falkenstrm...
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
如果虛擬實境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具有「形塑世界」能力的「媒介」,那麼它形塑的是什麼世界? 圖:陶亞倫,《時間全景》。(來源: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6102601)
定位—沉浸的先決條件
媒體理論家博爾特(Jay David Bolter)指出,幾乎沒有任何感知比暈眩現象更持久、且更徹底的宣稱我們擁有一個身體,且這個身體是被定義於在空間中的定位。 圖:藝術團體「Marshmallow Laser Feast」,《Treehugger: Wawona》,虛擬實境,2016。(來源:https://www....
延展實境:展演藝術的創新契機與挑戰
2017年,國際重量級「威尼斯影展」正式成立了VR競賽單元。 主圖:《歡迎光臨巴黎舞夜》(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透過動作捕捉與即時算圖,讓參與者們在虛擬世界享受在巴黎奢華舞會中與他人共舞的趣味。圖片引自巴黎國立夏佑劇院官方網站:https://theatre-c...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3)林沛...
自2019年底,新冠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開始蔓延,以不可扼阻之勢,傳播至全世界。 林沛瑩,《病毒之愛》(Virophilia),2018至今。(來源:https://clab.org.tw/events/virophilia-dinner-performance/)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2)陳珠...
Jean Michel Basquiat 說他創作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藝術,而試著思考人生; 而我,則嘗試著瞭解生命。陳珠櫻 陳珠櫻+太陽能昆蟲生態箱工作坊,法國第八大學,《新伊甸園太陽能昆蟲生態箱》,聲光互動裝置,1608045公分,20152018。(圖片來源:https://www.taipeibienn...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1)林珮...
1997年2月,英國蘇格蘭首府的愛丁堡羅斯林研究中心生物學家魏爾邁,發表他們的複製技術的研究成果:他們已經成功地利用一隻六歲綿羊的乳腺細胞,複製出另一隻綿羊,並命名為桃莉,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隻被成功複製出的哺乳類動物。(圖片提供:林珮淳https://linpeychwen.....jpg)
聲感韌性:女聲賽伯格於陳庭榕的《我只...
並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主圖:陳庭榕,《我只在乎你(私語)》。(藝術家提供)
「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觀眾在沉浸...
「有人向我們表達感謝之意,因為我們讓他得以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喬里斯(Eric Joris)在接受訪問時如此說道。 主圖:喬里斯(Eric Joris)與表演團體「CREW」2009年的作品《W兩個你》(W (Double U))所使用的沉浸式錄像眼鏡設備。 Eric Joris(來源:https:/...
加速演算世代下的運算、設計與視覺形構
當代無所不在的「運算」(computation)不僅令人著迷且加速了演算世代的日常生活,更成為當代創新科技革命的核心組成部分,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當代社會、文化與藝術的認知,向人類展現出另一種嶄新且獨特的美。 主圖:迪特里西(Matthias Dittrich),《敘事2.0》(Na....jpg)
你想要擁有自己的「副本」嗎?
2021年在「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許多作品中,來自德國的Laokoon團隊,透過線上的形式發表了一部紀錄片《Made to Measure》(中文可譯為《訂製》),探討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留下的數位足跡可能帶來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s://vimeo.com/592...「世界不隨人類生滅」展覽延伸活動:《...
映後座談影片觀看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cbSGSy5Nc 圖:映後座談現場(左起電影與藝術評論人徐明瀚、黃信堯導演、張君玫教授)。(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7...
王偉齡於2015年歌劇院開幕前便加入團隊。(圖片提供:廣藝基金會)《感謝您在家》與影像架構及觀影模式的...
陳武康與孫瑞鴻等人共組的《非常感謝您的參與》創作團隊在去年底合作之後,於今年6月28日晚上九點又共同合作了《感謝您在家》這個線上直播作品。(圖片來源: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wpw/2020070401)
人類和機器的心智:共享的歷史、共造的...
人工智能(AI)與人類心智從過往的發展歷史、當今的整合互動、到未來的可能,兩者密切複雜地相互影響。(主圖來:https://importanceoftechnology.net/importance-of-technology-in-mind-reading-computer/)
再探「空間性」:人工意識如何可能?
記憶法(Mnemonics)一詞是從希臘神話中掌管記憶的女神謨涅摩敘涅(Mnemosyne)演化而來。 主圖:《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來源:https://jkeserue.medium.com/the-unwanted-touch-of-the-digital-era-15437e26677b)
記憶的藝術性想像,以及數位性轉化
當代數位科技已扮演猶如社會中樞神經系統的角色,「數位轉向」(digital turn)似乎也已是不爭的事實,且打造此般的數位天地,促使許多人深信「機器優於人類」的命題。 圖:王聖傑,《聲物製造工廠》,互動程式、電腦、3D列印、指向性麥克風、壓克力、全景攝影機、....jpg)
網絡安魂曲(下)
上篇: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203685013438000/Chi 圖:Clusterduck。(https://clusterduck.space/)
「技術如何影響文化?」專題—影音導讀
本次導讀是由「技術如何影響文化?」專題延伸出的文章〈作為痕跡與作為機具的媒介〉,由德國媒介理論學者克拉默(Sybille Krmer)撰寫;而為了因應WFH、遠距互動的社會現況,本次我們邀請到長期合作的藝評人王柏偉化身虛擬偶像來為大家導讀。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4...
講題「驅動科技跨域的整合基礎:教育、實驗與創新」.jpg)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3...
講題:植入生活的未來內容 創新X 創業X 創價 主圖:《馭水之音》(AquaSonic)。(來源:https://www.cup.com.hk/2018/11/05/iatc-aquasonic/)書籍資料庫130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
J. T. 米契爾教授的經典著作《圖像學》(Iconology)開啟了跨學科領域的視覺文化研究,現已成為人文學科核心之一。隨後在《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圖像要什麼?》(What Do Pictures Want?)等論著中,引入視覺文化研究的四個重要概念:圖像轉向、圖像與形象...
《機造電影先驅:虛擬生產的草根》
機造電影是第一個從網路網路發展成為主流創意類型的數位文化實踐。藉由遊戲與電影的結合,在此類型創作中顯而易見最新的文化與視覺轉變,實時虛擬製作作為一種專業的創意實踐正在產生新形式的機器生成的互動體驗。 本書聚焦於被認為是虛擬生產的草根與開端的機器的...
《讓你背脊發涼:電影、博物館和沉浸式...
從中世紀大教堂的建築奇觀與19世紀全景圖的浪漫崇高,到今日倫敦科學博物館的技術拜物,人類藉由高度錯覺的再現形式,來對自然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傾聽及思考。 自成立以來,科學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就將教育和娛樂融為一體,通常會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開眼界...
《虛擬藝術:從幻覺到沉浸》
儘管許多人將虛擬實境(VR)視為一種全新的現象,但它的基礎其實是沉浸式圖像它那未被認可的歷史。事實上,對虛幻錯覺空間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在本書中,格勞展示了虛擬藝術如何融入幻覺和沉浸的藝術史。他整理了藝術和圖像概念的變形,並將這些概念與互動藝術、介...
《曇花一現的背後:軟體文化論集》
本書由英國新媒體評論家富勒(Matthew Fuller)撰寫,是關於軟體文化之影響深遠且引人注目的論文集,著眼於表面上中立的用戶介面、搜索引擎、智能代理等問題這些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一部分,且正在積極地重塑起我們看待世界以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免疫解碼:免疫科學的最新發現,未來...
《紐約時報》最具開創性醫學報導!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等數十位專家訪談! 從癌症、愛滋病、失智症、自體免疫失調等重症, 深入探究免疫系統這人體最精微奧妙的奇蹟武器! 免疫系統是人類健康與安適、生或死的關鍵, 本書探索人類免疫系統和健康的祕密, 以宏大的...
《平臺資本主義》
是什麼將Google和Facebook、蘋果和微軟、西門子和通用電氣、優步和Airbnb 結合在一起?在廣泛的行業中,這些公司正在將自己轉變為平臺:為他人提供硬體和軟體基礎的企業。這種轉變標誌著資本主義公司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如何與經濟的其他部分互動的重大轉變:平臺資本主...
《Instagram崛起的內幕與代價:以及它如...
創立於2010年的Instagram,在短短數年內崛起,為目前全球互動率第二高的社群媒體平台,僅次於臉書。每個月全球有超過十億人使用Instagram,日活躍用戶高達五億,每天上傳的照片與影片超過一億則。2019年,它的年廣告營收高達兩百億美金,表現大勝 YouTube的五十億。 ...
《博物館的數位未來:對話與反動》(The...
《博物館的數位未來:對話與反動》認為,當前的博物館在與其社群互動時既不能忽略數位技術的重要性,也無法不去解決形塑其數位化產品或服務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變化。 透過與博物館從業人員、學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所做的對話,《博物館的數位未來:對話與反動》探...
《博物館尚有不足之處》(The Museum Is...
本書是加州藝術學院(CCA)近年來針對建築、當代社會議題、機構和大眾問題等集結集體反思的系列成果的首發。從基於其多年的研究調查以及對於文化機構問題持續的思考上,廣泛地提出了包括設計師、策展人、攝影師、出版者以及其他藝術領域專業人士的觀察與見解。主題涵蓋...
《螢幕動力:電影空間投影的邊界》(Scr...
從Internet上的動態圖像到巨型的IMAX顯示器:在過去的20年間,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屏幕數量已大幅增加。儘管通常我們用它來表示「電影院的死亡」,但本書試圖重新考慮電影和傳統電影院的局限性和細節。本書分析了觀看性的概念、電影與「非電影」(uncinematic)之間的關係...
《數位城市:媒介與地方的社會生產(批...
每天成千上萬的人轉向手持式小屏幕,以搜尋目的地並為參觀景點尋求建議。他們可能會在途中或旅行結束後分享自己和這些地方的文字或圖像。我們不會有意識地反思這些活動,也可能不會將這些作法與營造地方感聯繫起來。評論者認為,數位媒介使用戶脫離了空間和地點,但本...
《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
人工智慧在資訊科學領域的再度興起,被認為極可能因此劇烈改變人類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模式。2017年9月舉辦之「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工作坊」,針對人工智慧對於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將帶來哪些影響,以及人工智慧在民刑事法律責任、個資保護、智慧財產權、行政管制、...
《人工情感智能:移情媒體科技的發展》...
當媒體科技能夠用來解讀我們的感受、情緒、心情起伏和意圖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這本創發性的新書中,麥斯泰探討移情媒體科技的應用,並在本書對「人工情感智能」提出了持平卻又精闢的概述,包含: 提出此新媒體趨勢和技術(如表情符號、可穿戴設備、聊天機器...
行為藝術進行式:二十一世紀的現場藝術...
這是一本別具意義的著作,記錄了自21世紀以來視覺藝術家的行為藝術發展。 本書透過全面性的研究記錄了21世紀初以來、橫跨六大州的現場藝術(live art)發展,並揭示了現場藝術如何逐漸成為這個全新紀元中將思想傳遞至世界各地的重要載體(vehicle)。 本書作者知...
《混合實境表演》(Performing Mixed Re...
電腦科學家與表演暨新媒體理論學家攜手合作,梳理並記錄混合實境表演(mixed reality performance)的這一門新興領域。 在現場演出最前線工作的新一代藝術家,正利用數位科技創造出獨特的互動式、分散式與多半極度主觀的劇場表演形式。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不僅從根本上...
不可思議的雲:邁向元素的媒介哲學(The...
在本書中,彼得斯認為即便我們泰半認為媒介及環境,相反地環境及媒體也是正確的。 彼得斯將媒介廣泛定義為組成人類世界的基本要素。從媒介哲學出發,彼得斯認為,媒介不只是訊息的載體,還是組成自然和文化的底層結構,從而促進人類生活繁榮發展。作者旨在透過一系...
建築智能:設計師與建築書如何建造數位...
投身於控制論、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的建築師為數位互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早在他1977年出版的知名著作《模式語言》之前,就已使用計算和結構來設計問題;烏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普及了「信息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
機器人建築:設備、案例與製造
由機器建築的先鋒研究者所著,一本為設計與建築之突破性技術所書寫的深度探究、指導手冊和宣言。 機器人技術是當代建築和建築教育中發展最快、最令人興奮的領域,並為設計和製造提供了新的典範。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實踐場所都不斷在購置這類機器,但是其在應用的設計...
如何談論電子遊戲
電子遊戲不是21世紀的媒介嗎?新電影?藝術和娛樂的典範,華格納總體藝術(Wagnerian gesamtkunstwerk)的實現?互動對被動的最終勝利?不,可能不是。遊戲是部分藝術和部分家電,部分畫面和部分烤麵包機。在如何談論電子遊戲時,遊戲創作者兼遊戲理論與評論家博格斯特...
說服性遊戲:電玩的表現力量
在一個不斷研究電玩的運算性及其獨特說服性力量(persuasive power)的社會中,本書探索電玩如何建立論據以及其表現性。 電玩是一種表現性媒材,也是一種說服性媒材;電玩呈現出真實與想像系統的運作,邀請玩家於真實及想像系統間互動,並建立玩家對於系統的價值判...
《和機器人戀愛與做愛:人與機器人關係...
我們可以跟機器人結婚和做愛?不用到一百萬年嗎?也許不用這麼久。作者李維(David Levy)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他認為我們曾經認為冷酷和機械的實體很快就會成為真正的伴侶和人類慾望的對象。他討論了自動機器如何演變以及歷史上人類與技術的互動如何變化。本書...
《聆聽新媒體—藝術與文化的沉浸與具現...
《聆聽新媒體》這本書檢視了長期在新媒體理論與實踐中受到忽視的要角聲響(sound)與聲音(audio),研究範疇旁及新科技與行為藝術事件,並聚焦於聲響、具現(embodiment)、藝術,以及技術的互動。戴森(Frances Dyson)從歷史觀點出發,著重探討20世紀中葉後因電子產...
《數位策展:藝術與互動空間》(Curatin...
本書是2014年於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之SIGCHI2014工作坊的一項成果,SIGCHI長期以來關注於人機互動科技與數位藝術創作,每年固定舉辦國際型論壇,本書即是2014年的成果記錄。本書集結了來自策展人、數位藝術家、人機互動研究者、電腦科學家等多元領域專家之論述,透過他們...
未來電影:電影之後的影像想像
全球化一個極為重要的面向在於一套適用於全球網絡科技標準的發展,包括產製、傳播與呈現的準則等,這套標準有利於全球市場,但也大大地增加了電影製作成本。隨著這股標準化浪潮,影像工業同時也不再琢磨於電影語言。好萊塢開始主宰了影像產製與發行的形式,尤其是好萊...
藝術與建築中的參與:互動與佔領空間
在古老的民主社會裡,「參與」一直被視為是政治的一種理想形式,然而,在藝術領域裡,直到伴隨著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革命而起的前衛藝術的出現,才開始重視「參與」。也就是說,至今,政治與美學仍舊各自以自身的方式強調參與的重要性。21世紀,藝術與建築中的參與行為...
電腦作為劇院(第二版)
長期致力於人機互動科技研究的羅瑞(Brenda Laurel),在20年前,《電腦作為劇院》一出版即備受矚目,尤其作者對「人機互動」提出了革命性觀點,其想法啟發了當時互動界面設計者。羅瑞對於人機互動主題的獨特觀點在於:有效的、成功的介面設計,就如同一齣戲劇,必須從...
遊戲規則:遊戲設計的基礎
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環,「遊戲」(games)被視為如同電影或電視般重要,然而「遊戲設計」卻始終尚未發展出一套適切的理論架構或全觀性的批判觀點。基於此,本書作者試圖為這個新興的領域尋找並歸結出一套理論論述。他們嘗試從所有遊戲中歸納出一個統一的模式,從桌上遊戲...
Instagram與當代影像
在數位通訊產品如此普及的今日,有無數的人們使用數位工具與工具來創造、分享文化產品。研究當代數位媒介領域的學者暨藝術家曼諾維奇在他線上出版的新書《Instagram 與當代影像》一書中,特別聚焦在「Instagram」這個影像溝通的平臺上。他將Instagram的影像文化放在一...
另一種低限主義:加州「光和空間運動」...
1970年代崛起於美國加州的光與空間運動,係低限主義的另一支派,這股藝術運動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代藝術的發展,其代表人物有至今仍廣為人知而且創作能量十足的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ELL)。而本書追溯此一學派的崛起與發展過程,尤其是這股藝術運動對於現地製作裝...連結資料庫70
開源程式語言Processing組織
Clusterduck
中篇科幻文學翻譯:軟體物件生命週期(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
robotlab
網絡社會研究所
博格斯特(Ian Bogost)個人網站
國際人類-機器人性愛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身體駭客/改造大會(BDYHAX)
達維斯(Char Davies)個人網站
法國媒體聲音研究中心IRCAM
《門面》(Façade)遊戲
《理論、文化與社會》(Theory, Culture & Society)期刊
Genius Loci Weimar藝術節
上海雙年展
柏林POOL國際舞蹈電影節
HEREart
UFO媒體實驗室
Recyclism Hacklab
新加坡 中間藝術節
1024 architecture
英國新堡大學文化實驗室
烏克蘭TETRAMATYKA國際影音藝術節
里約「FILE電腦遊戲藝術節」
真鍋大度
臺南大學數位藝術與互動設計實驗室
FBI Lab 未來創意互動實驗室
西班牙ArtFutura數位文化及創意藝術節
奧地利編碼文化節(codedcultures)
ambientartlab : 數位藝術及互動媒體實驗室
波蘭托倫當代藝術中心官網
人才資料庫103
Vroom (Vroom)
Vroom是一個位於倫敦和臺北的國際性互動劇場設計工...柯佳彣 (KO Chia-Wen)
柯佳彣,以電腦圖像藝術為創作方向的新媒體藝術家...魏斈穎 (WEI Shiue-Ying)
魏斈穎,橡實洞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從事科技藝術與...施登騰 (SHIH Deng-Teng)
中國科技大學互動娛樂設計系與視覺傳達設計系共聘...宮保睿 (Paul GONG)
宮保睿為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1988年生於...莊志維 (CHUANG Chih-Wei)
莊志維(Chuang Chih-Wei),1986年生於台灣台中,...楊成瀚 (YANG Chen-Han)
楊成瀚,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曾任...林書瑜 (LIN Shu-Yu)
林書瑜,1988年生於臺灣宜蘭,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李炳曄 (LI Ping-Yeh)
1981年生於高雄,新媒體藝術創作及研究者,作品曾...黃博志 (HUANG Po-Chih)
黃博志過去的作品是透過錯誤使用掃描機來製造動態...林建華 (LIN Chien-Hua)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加...小樽 (Hsiao Tsun)
小樽,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臺北藝術大...柯宜均 (KO Yi-Chun)
柯宜均,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歐瑟(Jens Hauser) (Jens Hauser)
法國籍的歐瑟,為藝術策展人、媒體研究學者與評論...游惠喻 (YU Hui-Yu)
學歷 | 201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許汝翡 (HSU Ru-Fei)
1991年生於台灣高雄(國籍臺灣),擅長2D動畫、錄像...李哲維 (LEE Jhe-Wei)
作品類型多為互動裝置及錄像裝置藝術,擅長擷取生...黃奕儒 (HUANG Yi-Ru)
1990年生於台灣高雄,擅長攝影、影視合成與特效、...周嘉年 (Kenny K. N. CHOW)
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擔任互動設計...王新仁 (Aluan WANG)
王新仁(Aluan Wang),1982年出生於臺灣-臺中,...西格瑪六(SIGMASIX) (SIGMASIX)
瑞士籍藝術團體「西格瑪六」由艾瑞克默齊爾、弗洛...葉永楠 (Weng Nam Yap)
1986年生於吉隆坡,馬來西亞人。現居並工作於於吉...劉辰岫 (Ivan LIU)
1981年出生於臺北,劉辰岫是一位來自臺灣的新媒體...林佳鴻 (Jerome Chia-Horng LIN)
1969年生於台北市 學歷: 2000美國普萊特學院( Pra...三上晴子(Seiko Mikami) (Seiko Mikami)
日本已故藝術家,1961年生於靜岡市,日本。作品〈...陳韻如 (CHEN Yun-Ju)
陳韻如,1980年生於台灣台北。2006年開始從事藝術...江振維 (CHIANG Chen-wei)
江振維長年耕耘於互動科技領域,專長於應用電子材...詹嘉華 (CHAN Jia-Hua)
詹嘉華1987年生於台灣新竹,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多...曾靖越 (TSENG Ching-Yueh)
曾靖越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陳信佑 (CHEN Hsin-Yu)
台中人。VJ,電子背景,喜好科技藝術開始投入創作...作品資料庫216

入侵事件
《入侵事件》以《魔獸世界》中國網民(玩家)入侵臺灣伺服器事件(2007-2011)事件作為文本出發。(文圖來源:https://www.poyuan.art/).jpg)
AR坦克人—當坦克開進當代館
坦克人在歷史的洪流中是一個重大的事件,對應著國際上的紛擾與不安。(圖片藝術家提供)
可食地球博物館
「食土癖」(Geophagy)是食用泥土與類似泥土的物質(如粘土和白堊)的學名。(圖片來源:https://ars.electronica.art/newdigitaldeal/en/the-museum-of-edible-earth/)
唇
在女性的身體有兩對唇,一對是嘴唇,一對是陰唇。(圖文提供:數位藝術基金會A woman has two pairs of lips: her mouth, and her vulva.)
如果
新板藝廊位於國鼎大樓三樓,屋齡12年,樓高28層,近年成交價為每坪66.3萬,為新板特區內的指標性建案。(圖文:張碩尹網站)
肥皂
「肥皂」計畫為藝術家張碩尹的網路展覽計畫,試圖回應實體活動被迫取消、網路成為展演場域的疫情時刻。(圖文:張碩尹網站)
TAI計畫
《TAI》是一個結合「表演」與「展示」的複合式作品。.jpg)
聲長計畫
聲音是當代都市風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元素。
操實境
這個計畫以類似於真人秀的方式拍攝。(圖文藝術家提供).jpg)
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
2010年創作的《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詼諧地記錄並呈現了藝術家所謂的「掌上博物館」景況。(圖文來源)
大約1948年(Circa 1948)
道格拉斯(Stan Douglas)的《大約1948年》是2014年推出的用於iOS應用程式的沉浸式作品。(主圖來源)
光林
《光林》是光的人造生物,也是植物般的森林,擁有一種人造自定規律下的循環系統。 圖、文:藝術家提供
光之行氣
該作為利用程式操控馬達組成的機器手臂。 圖、文:藝術家提供
在百老匯(On Broadway)
這件作品是2014至2016年紐約公共圖書館展覽「公共之眼」(The Public Eye),所委託創作研究的互動應用與公開展示的裝置。
3x3x6
本次鄭淑麗追探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於16世紀作為監獄的歷史脈絡,進行全新創作計畫。 圖: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wan in Venice 2019
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拉斯(Zach Blas)與威曼(Jemima Wyman)兩位藝術家,在共同創作的作品《我在這裡學習:))))))》當中復活了由微軟在2016年創造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Tay。 布拉斯(Zach Blas)、威曼(Jemima Wyman),《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so :))))))),HD...
Bob(信仰袋)
繼倫敦、紐約個展之後,又於2019「威尼斯雙年展」中再次展出的《Bob(信仰袋)》(Bag of Beliefs),是華裔藝術家鄭曦然首次以人工智能生命的形式來創作的系列作品。 鄭曦然(Ian CHENG),《Bob(信仰袋)》(BOB (Bag of Beliefs)),2018-2019。All images text pu...
界.在線|獸之初
《界.在線|獸之初》結合網路數位科技(Web App)與三維影像建構技術(3D Rendering),將參與者的互動過程數位化後,在展間內的投影介面建構出虛擬的世界觀。
社群織衍計畫
「一切事物的初始狀態,都是些看似無關的碎片、不可測的擾動,然而當此混沌結束後,這些碎片卻又自主有序的聚合成一個整體。」-Wikipedia
全景敞視

國美館 No.1
以「國美館」現場空間為主體,當觀眾進入VR虛擬實境與互動平台之中,會看見與「國美館」現場一模一樣的全景空間,觀眾可以自由的觀看,如同置身於現場空間。隨後觀眾的身體會被互動平台帶動,從畫廊的現場空間,緩慢地移動、穿越到巨大虛擬空間中,最後再從虛擬空間,...
光膜
黑暗的空間以透明玻璃分為內外兩個空間。內空間的地面、天花板、左右牆壁皆為鏡子、空間中瀰漫著無色無味的精油。外部空間放置一台投影機,緩慢的水平移動,投影機的光投射到內部空間中,形成一道移動的垂直光牆,與觀眾互動。
憶境行者
《憶境行者》(Memory Mender)是一款以萬華歷史背景為內容所研發的適地性擴增實境遊戲(Location-Based Augmented Reality Game)。 圖、文: 《憶境行者》 官網。
登出臺北
《登出台北》將帶領著一場12名的觀眾,透過訊息、聲音、影像等新媒體的介入,脫離一個日常生活的角度,重新走入城市,觀看城市中的規則與自身在其中的樣貌。參與者會體驗約120分鐘的行動,穿越或停留於城市中不同的場域,透過一幕幕不同的設計,在一個截然不同於日常、...
沙中房間
《沙中房間》以類貨櫃黝黑漆亮的外觀矗立於廣場,展場內部為可容納四位參與者的VR體驗空間,空間上方將懸吊虛擬實境眼罩,扶手上配置有手動操控裝置,進入空間的觀眾必須將感官全權交付科技機具之上,將近15分鐘的體驗過程裡,觀者將以自主操控方式,進入由黑板與粉筆...
海豚性樂園(Dolphin Eroticarium)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指出海豚是少數有類似人類的性活動的動物,牠們會有非以繁殖為目的且單純為了性快感的性活動產生。也因為如此,這些不同的性活動都對他們的社會行為產生了許多影響。以海豚為例,就有中國科學家觀察到一隻中國科學院所飼養的白暨豚產生了週期性的性自...
Osmose
達維斯(Char Davies)的作品《Osmose》創造了一出色、創新的虛擬實境沉浸式的環境。
失明筆記:走進黑暗(Notes on Blindnes...
由斯賓尼(James Spinney)與米德爾頓(Pete Middleton)執導的虛擬實境短片《失明筆記:走進黑暗》(Notes on Blindness: Into Darkness, 2016),內容是關於晚年失明的神學家赫爾(John Hull)的口述日記。
CLICK

死亡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