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22
【臺北】「後人類世」 — 桑德琳・德米耶個展
【臺北】Coming Together 蔡佳葳個展
【臺北】啟發性的未來 II:推測、醫學、身體與性別
【臺北】有譜計劃:從藝術作為方法到ALIA作為方法
【臺北】忽悠—留給未來的殘影
【臺北】《科技藝術與它的產地》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_成果發布會
【臺北】城市游擊|創藝管理戰鬥營
【臺灣】文化部「Arts@ITRI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徵件至2月25日
【臺北】2018 playaround跨域創作工作坊
【法國】Vertigo 藝術創新論壇(Innovations/Creations)
《衝突與合作-科技藝術的未來》第三屆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 第十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創‧世紀》
多盒效應-李家祥個展
2015QA Ring指上環視
動感 /感動 數位藝術展
【里昂】Musiques en Scène藝術節 : 臺法跨領域創作展演計畫- Christian Rizzo 與江元皓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推出江元皓新作《時間∙穿越∙旅行》
【臺北】 「後社群」數位藝術展於板橋435藝文特區展出
【臺北】 APP數位媒體科技互動藝術創作展演「花遊」
【新書發表會】 林珮淳發表《臺灣數位藝術e檔案》
「綿延」無盡頭,無絕期:洪素珍個展
紐西蘭動畫成功經驗研討會
文章資料庫30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4...
講題「驅動科技跨域的整合基礎:教育、實驗與創新」
嵌入環境中的創作實踐:開放城市空間中...
今年夏天,臺灣由北至南有多個將城市的開放空間轉變為展場的藝術活動。 主圖:葉雨涵,《正濱漁港彩色搬針》,2018。(Source: https://e-info.org.tw/node/212795)
活化過去與現在:走向未來——臺灣當代...
當前臺灣藝術評論的環境,除了「正規」的媒體發表管道,例如雜誌、期刊、報紙等,因為網路時代效應,而興起了線上評論,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經營藝術評論或相關討論的專業網站。 圖為陶亞倫,《出夢入夢》。
數位與軟體:再結構化的新媒體
在數位文化中,資料庫始終是一個無標記項目(unmarked term),無論新媒體物件是以線性敘事、互動敘事、資料庫或其他形式出現,就「物質結構」(material organization)的層次而言,它們都是無結構式的資料。據此,數位媒體本質上不是視覺的,而是一套後臺處理程式的...
文化與科技共融:浮現中的臺灣文化科技...
去年文化部辦理「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以「21世紀臺灣文化總體營造」為核心理念,希望直面當前臺灣文化環境,匯集民眾意見,進而擬訂出「文化政策白皮書」。於會議中提出六大議題,其中一個議題即與文化科技高度相關「開展文化未來:打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科技條件:導言(下)
賀爾(Erich Hrl)承接南希(Jean-Luc Nancy)對於「意義史」的總體構想,認為當前的時代是個以「模控技術」為基礎的時代,也是個「後詮釋學」的時代,技術不再能一方面以綜合的方式被納入主體的能力之內,另一方面又被視為無意義的事物而排除在意義生產的範圍之外。這...
從扶植到研發:不唯「展覽」是問,期待...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數位藝術基金會」)和北市府文化局解約後,衝擊了七年來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以下簡稱「數位藝術中心」)的經營策略,其中,攸關創作者的莫過於「展覽」與「駐村計畫」是否續辦。答案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展覽與駐村計畫不是數位...
以風傳遞聲音的嶄新VR饗宴 ─〈風動四方...
「風動四方-安平1634」是臺灣首次將文化藝術結合VR科技的跨國多人即時VR互動體驗作品。藉由VR科技所創造的沉浸感,讓身處兩地的觀者進入西元1634年荷蘭人所建造的熱蘭遮城上空,共同聆聽不同時空下,多位著名歌手透過大家耳熟能詳的「安平追想曲」,詮釋一段優美動人的...
數位策展.策展數位-迎向展演美學設計...
從2004至2005年對數位藝術的爆炸性引薦、2012-2014年再一波大規模的徵件策展,隨後,大批年輕世代的數位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與學者參與於國美館主持大規模且多元的策展、駐村與創作計劃。本年度(2017年),TdAic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網站的重新改版,更讓人們見...數位聲響:感知可能性與自我觀察的聲響...
數位技術所承載大量的感知載體,似乎成了當今人們無法遁逃的聲光洪流。然而,當我們擁有了史上最強大、最快速最便捷的數位工具時,是否理之當然聽到了更多,或被淹沒而麻痺不自覺?這是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所要挖掘,當代的重要核心問題,去探測媒介技術和感知的關係能實...
蹣跚步伐,艱履十年:回顧臺北數位藝術...
從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期間,臺北市政府為建立「網路新都」,在時任文化局廖咸浩的主導之下,於2006年開始第一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廖咸浩指出:「為了充分利用臺灣的數位能量,整合與拓展臺灣的數位藝術創作,並確立臺灣在華人數位藝術上的領航地位,臺北市文化局在...
《Render Ghost》— 迷幻境地中的沈浸、...
劇場的獨特之處在於通過它自身,對其展示之聲音、顏色(光)、姿勢(motion)、空間、形式(物與人)等元素,表現特有的綜合能力;而舞臺作為逐次開展且有瞬息萬變的行動場域,提供表演運動中的色彩和形式,使其發生在原初各自分離的個體變動中,著色或無色的、線性地...
網路導向的藝術機器開發—一個開放原始...
本文旨在討論受到新興工法影響的藝術與設計實踐,核心問題為開放原始碼在當代藝術與設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個角色對未來創意實踐所隱含的意義。2015年臺灣數位藝術觀察報告
回顧2015年臺灣數位藝術發展「軌跡」,我們必須在「移動中」(on the move) 理解。今年的特色不僅是一趟科技人文的旅程,展現前衛創新的連續性、過去的反思與未來的開拓,更展現全球在地化的視野,以及跨領域交互融匯的特色,並提供一種思考何謂數位藝術的獨特起始點...後網路時代的影像物件
過去,藝術的意義與觀賞建立在藝術作為一個物件(藝術品)而存在,如今,在數位科技、網路的高度發展下,藝術作為物件的意義還時常與物件的影像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後網路時代下的藝術創作所關注的不再是藝術物件的本質,而是對於藝術物件的接收與社會性呈現。
數位生產力與共享社群
FABLAB Dynamic,動態自造實驗室是由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所組成的團隊,當初組成的概念主要是取自於美國MIT FABLAB,將它延伸至臺灣,希望透過跨領域、共創、開放源碼(open source)、開放設計(open design)等整合的方式來推廣數位自造,並提供臺灣創作者一個...
數位垃圾的駭客共創
〈再作用媒體〉是一系列使用電子廢棄物架構而成的多媒體裝置,這些裝置被駭客、被再利用、被重組成新的裝置。正如你在此次展覽裡所見,在這個作品裡,存在著一條裝置線,一條猶如出現在工廠裡的作業線。它同時也是一條時間線,即便它並非按照時序來排列,但它說明了這...
從「再生」再創造:從媒體考掘中體現參...
在一篇名為《殭屍媒體: 電路橋接媒體考古學作為一種藝術方法》(Zombie Media: Circuit Bending Media Archaeology into an Art Method)的文章中,尤西・帕瑞卡(Jussi Parikka)和加奈特・赫茲(Garnet Hertz)將媒體視為循環不息的存在,如同殭屍般死亡、腐敗、重新...
生態與科技的跨域共創
在〈Biomodd〉裡,我們試圖表現的是:這個關係可以以何種另類的方式呈現,我們如何以另類的方式來看待世界,如何以另類的方式來思考科技、思考未來。沈浸於少年謀殺事件的虛幻情境:《索多...
《索多瑪之夜》透過物件之間的相互構聯,通過觸發特別的聯想,巧妙地利用直接的機制,力圖消除肉身和意識、物質和精神的二分法。在沈浸情境的現場中,觀者的身體以其物質性出現的,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在科技媒體的現場中被轉化為一個幻象,將人的身體非物質化了,通過...
舉步維艱行十年:從第十屆臺北數位藝術...
在「第十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創・世紀』」的策展論述中開宗明義的指出「藝術始終無法、也不需要被完整定義,而是在每個時代自然生長成相對應的樣貌。因此,『創.世紀』想要的,是尋找創作的當代意義,並試圖勾勒出一個逐漸成形的輪廓。⋯⋯如此,便牽引著我們迎向一個...
每一回合的創作歷程,就是一回合的分享...
Open Source在電腦科技相關活動當中很容易被歸類於駭客(Hacker)級別的電腦使用者所參與的活動,一般使用者接觸機會不高,然而在2005年以Open Source姿態問世的電腦自動控制硬體Arduino在極短的時間內改變了大多數數位藝術家的創作形態,隨後更有Processing、Openframew...
切片與停格:周書毅《關於活著的這一件...
機械旋轉燈泡、不斷幻化的影子與周書毅的舞蹈表演是表演舞臺上的基本元素,五個必須透過機械控制的燈罩而控制裝置內部溫熱的燈光,燈罩在開闔之間形塑出各種抽象的幾何線條,就像是替空蕩無一物的舞臺造形,使之立體化。而當燈泡所照耀的黃色燈光,打在舞者周書毅的臉...
從普世主義的媒介性到自我履行的身(聲...
我與Samson認識於2011年夏天紐約Bushwick 的一場音樂會。那天是Samson所寫的曲目「17」的發表,臺上的米佛斯提琴四重奏(MIVOS quartet)樂手應該是被Samson所寫的曲,弄得很狼狽才是,這麼說並不是要指出樂手的演出狼狽失手了,而是Samson以電腦作曲所完成的曲目,(...
【新媒體實驗室系列專輯(一)】藝術史...
當代藝術的語境下,藝術史一詞的英文正確用法應以複數名詞套用。當代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強調以西方藝術為主軸來探討當今的藝術內容是不正確的,單數的Art History 通常是為一個既定的框架中的延展,直指羅馬文本中理性美的延伸與呈現。然而,作為一個名詞的統稱, 複數...
依「光」而存在—數位藝術創作中的光之...
策展人:曾鈺涓。光在藝術史中,始終有其重要性,而光在科技藝術的表現形式中,更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在數位藝術創作中,「光」是作品的創作媒介;作品表現的主題;也是參與者互動的介面。藝術家透過光的美感形式,在光的捕捉與閃動中,以呈現意象。然而光絕非僅...
身體的未來想像:脈流貳─《未來之身》...
從2010年開始,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開啟了一系列大型的「臺灣數位藝術脈流計畫」,期盼藉由策展的過程,讓身處臺灣的人們開始思考數位科技、人類身體與社會場域之間的交互辯證關係。2010的《脈波壹》以「身體‧性別‧科技」為命題,廣邀14位藝術家11件作品,橫跨兩個...
【墨西哥-加拿大】行動、光影、媒體
《体 ‧映‧戲》為墨西哥知名新媒體藝術家 Rafael Lozano-Hemmer 的代表作品。2007 成為威尼斯雙年展墨西哥館策展人,更確認其於媒體藝術的重量級地位。
【日本】軟體藝術之 Processing 常在我...
「就直覺來說,我應該是軟體藝術家吧。軟體這項工具不但可以作視覺表現的傳達,也可以用於公共創作上,和一般畫具不同的是,軟體可以應用在非常廣泛的媒體上...」走出文明、回歸伊甸「回歸大自然系列」...
在『回歸大自然』系列一『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和『景觀‧觀景』一藝術家的女性主義關懷,在自然生態保育上找到了出口。這除了是女性主義者政洽|左地干預生態環境機制的一個行動之外,也是出自性別經驗的一種省思。和很多人一樣,藝術家視自然為『大地之母』(Mother Na...書籍資料庫6

《修復未來:反制大數據壟斷、演算法統...
後隱私時代,面對後真相的現實,極貧或極富的兩個世界 我們的未來破了洞,需要修復 問題是要如何修復它 過去20年來數位革命對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像是科技巨頭壟斷大數據、科技性失業、數位成癮、民粹統治、網路霸凌、數位監控等,讓這世界...
《數位策展:藝術與互動空間》(Curatin...
本書是2014年於加拿大多倫多舉行之SIGCHI2014工作坊的一項成果,SIGCHI長期以來關注於人機互動科技與數位藝術創作,每年固定舉辦國際型論壇,本書即是2014年的成果記錄。本書集結了來自策展人、數位藝術家、人機互動研究者、電腦科學家等多元領域專家之論述,透過他們...
DIY公民:批判式製作與社會性媒體
現在,當我們提及「DIY」時,所指涉的不僅只是自學手工藝。社會媒體的發展與普及讓DIY公民可以以全新的方式組織自己的社群,同時也可為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內容。本書檢視了DIY公民的可能性與侷限性,藉此探索各種不同形式的政治參與,以及近幾年來出現的「批判式製作」...
Taking [A]part
無論就工具或成品面向而言,數位科技的一個重要特質即在於「體驗」。本書即是從人機互動的設計出發,探討如何以各種破除界線、跨領域的方式創造出各種參與經驗的可能。本書作者從「參與」這個觀點出發,檢視各種不同類型的創作計劃,從公共藝術、表演藝術到私密的、人...
Shaping Things

臺灣數位藝術e檔案
《臺灣數位藝術e檔案》收錄了不同性質的展覽論述,以六大類別建立此書的架構,包含新美學、新史觀、新教育、新身體、新媒體、新視域。第一章的「新美學」是林珮淳實驗室的研究與創作,主要探討數位藝術的互動特質,如作者權的轉移、共創性、超文件、資料性、成長性、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