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117
【法國】茱蒂絲.霍普夫:能量
【英國】徐信努(Shinuk Suh)個展
【臺北】真相碎片- 2022 第17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德國】駭客身分:舞出多樣性
【臺北】邊角的風標—陳庭榕個展
【德國】駭客身分 - 舞蹈多樣性
【德國】生物媒體:具有逼真行為的媒體時代
【臺北】「無邊庇護所」2021 第16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臺北】光映綺想曲:2021光影藝術展
【英國】少用軟體
【臺北】我沒有愛人的能力
【臺北】微風的午後-王仲堃 聲音裝置展
【臺北】2021 X-site《爆炸容器》-多重真實
【臺北】概念美術館 Vol. 8「皿—黃浩旻個展
【臺北】心神出遊─廖祈羽個展
【臺北】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 張碩尹、鄭先喻、Dino
【瑞士】雷耶斯。重返發件人
【臺中】捉遊・戲場
【美國】智能問題 – 人工智慧與人類未來
【臺北】築地魚市場—沈昭良個展
【臺北】災難的靈視
【臺北】會動的藝術
【中國】人間指南(下)
【臺北】「影.暴.性」錄像藝術展
【中國】設計為何:托尼克視覺設計展
【中國】人間指南(上)
【奧地利】歇斯底里的意義
【臺中】陳漢聲:湖底 尖山腳
【美國】漢墨個展:脈動(Rafael Lozano-Hemmer: Pulse)
【美國】普萊絲(Elizabeth Price)個展
專題2
文章資料庫184

「GG」專題—影音導讀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giarts/videos/721024139395236 此次「GG」專題導讀人: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陳湘汶,介紹了學者威瑟福德(Nick Dyer-Witheford)的文章〈「非物質勞動:電玩裡的勞工史〉;本篇文章收錄在《帝國遊戲》(Games of...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徐家輝(CHOY Ka Fai),《Unbearable Darkness Game Demo》,投影及燈光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ion/choy)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Anarchy Dance Theatre (HSIEH Chieh-Hua)),《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SBx_2045 - Daily Life of Second Body),行為表演、投影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圖:勒華(Xavier LE ROY),《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錄像,16分11秒,2007。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ion/leroy)
論數位圖像的雙重不可見性
在媒介與文化學的討論中,主要的觀點認為,數位圖像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非物質性、處理過程(Prozesshaftigkeit),以及喪失了在「現實」中的指涉物(Referenz)。 圖:天文學CCD圖像。(來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CCD-image-16-5-16-5-of-XX-Cyg-a...
21個藝術界:遊戲地圖
本文建構出一種「多重結局冒險」(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式的遊戲基礎,將Superstudio早年發行的舊範本更新。(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121/423438/twenty-one-art-worlds-a-game-map/) 主圖:多重結局冒險#14的《絲綢之王事件》流程圖(...
是「解縛的普羅米修斯」?還是「魅化的...
有篇《大西洋》(The Atlantic)新聞報導的作者瓦爾澤(Charlie Warzel)曾採用由Midjourney所生成的插圖風格之圖片,透過「Alex Jones inside an American Office under fluorescent lights」這句文字由AI運算為圖片。 主圖: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行人...
關於人工智慧應用至藝術領域的五點初步...
本文獻給史上公認第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勒芙蕾絲伯爵夫人拜倫(Ada Byron, Countess of Lovelace),以及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共同創辦人李奧波賽德(Hannes Leopoldseder)。 圖:丹麥藝術家法爾肯斯特倫(Cecilie Waagner Falkenstrm...
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
如果虛擬實境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具有「形塑世界」能力的「媒介」,那麼它形塑的是什麼世界? 圖:陶亞倫,《時間全景》。(來源: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6102601)
延展實境:展演藝術的創新契機與挑戰
2017年,國際重量級「威尼斯影展」正式成立了VR競賽單元。 主圖:《歡迎光臨巴黎舞夜》(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透過動作捕捉與即時算圖,讓參與者們在虛擬世界享受在巴黎奢華舞會中與他人共舞的趣味。圖片引自巴黎國立夏佑劇院官方網站:https://theatre-c....jpg)
聲感韌性:女聲賽伯格於陳庭榕的《我只...
並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主圖:陳庭榕,《我只在乎你(私語)》。(藝術家提供)
虛擬實境創作中的空間敘事
對於「空間」的設計,已然成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此類型創作中一個重要的基本構成元素。 主圖:陶亞倫,《徘徊的幽靈 No.10》,3D數位影像、VR虛擬實境、動力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2020。(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PElIj8Pakt=33s) ...
去中心
去中心是網絡(network)時代的核心命題之一。主圖:進港浪製作所,《人類派對》,2017。(來源: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60979623/2017Lab)
「堆疊」與後人類使用者:布拉頓(Benja...
理論家布拉頓(Benjamin Bratton)的著作橫跨哲學、藝術和設計等範疇。(圖片來源:http://paranom.asia/)
加速演算世代下的運算、設計與視覺形構
當代無所不在的「運算」(computation)不僅令人著迷且加速了演算世代的日常生活,更成為當代創新科技革命的核心組成部分,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當代社會、文化與藝術的認知,向人類展現出另一種嶄新且獨特的美。 主圖:迪特里西(Matthias Dittrich),《敘事2.0》(Na...
逆行影像回憶錄
電影作為技藝與藝術的影音媒介,關鍵之一,在於從它被發明伊始,即展現出絕對迥異於其他藝術範式的時間塑形。 主圖:電影《隱藏攝影機》。(圖片來源:https://artouch.com/column/content-47430.html)
鏈狀敘事:機器中介下重塑的關係網絡
藝術家施懿珊曾因運行2018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進駐計畫《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時,感受到一個強烈的事實,即:數位條件下藝術生產發生了多種思維困局,過往機械時代用來討論藝術生產的語言、如今在數位時代恐怕已經老早不夠用了。(圖:賴火旺提供)
克服網路幻滅:迷因設計的原則
我們的網路祛魅已經是事實;然而,啓蒙為我們帶來的是憂鬱而非解放。 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83/141287/overcoming-internet-disillusionment-on-the-principles-of-meme-design/
潛殖與寄生術
寄食現象,乃關係之基礎。 主圖:金雅瑛(Kim Ayoung),《隙谷2:詭計者的陰謀》(Porosity Valley 2: Tricksters Plot),雙頻道錄像,23分4秒,2019。(來源:http://ayoungkim.com/wp/3col/porosity-valley-2-tricksters-plot-2019).jpg)
網絡安魂曲(下)
上篇: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203685013438000/Chi 圖:Clusterduck。(https://clusterduck.space/)
門:論象徵界的物質性(下)
譯註:本文首次以德文發表於2010年的《媒介與文化研究期刊》(Zeitschrift fr Medien- und Kulturforschung),經大幅刪減、修改、英譯後,收錄於2015年的作者選集中。本文據2010年德文原文譯出。 上篇(收錄於?2021年04月號「技術如何影響文化」專題):https://w...
既生紀實攝影,何生紀錄影像?試論綠色...
本文將首先回顧紀實攝影與紀錄影像如何共同為論述形構「面向社會」的任務,接著以「微光闇影」一展所昭示的矛盾出發,試問二者之間的雙生與斷裂,並自此回探綠色小組的電子攝影機轉向歷程。 圖:「微光闇影」(2017)展覽中「歷史性的暗影」單元展區。(攝影:童詠...
電影式想像、攝影式事實:媒介作為20世...
戰後前衛嚮往攝影卻進行繪畫與電影創作;相反地,戰間期前衛受繪畫的訓練卻渴求電影。 主圖:沃荷(Andy Warho),《帝國》(Empire)靜照,16mm、黑白、無聲,8h., 5min.,1964。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佩皮(Mike Pepi)...
最簡單的問題有時亦為最具啟發性的問題。 主圖:加州藝術學院於2016年8月10日當週的網站首頁。(來源)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中遺忘的一個篇章:原...
圖靈(Alan Turing)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作為現代計算機概念原型的圖靈機。 主圖:遭物理破壞的電腦硬碟,無法從物質辨識所儲存的資料內容。(來源)
開始呼吸的空間、身體與圖像
在各種技術不斷發展發達的今天,我們如何考慮技術對感知的影響? 主圖:蘇郁心,《水眠II西藏路下的赤池》,2019。(來源)
誘人的目光:科學視覺化策略的形式與效...
本書一開頭首先要確立的是一個分歧的狀態:雖然今天大眾在解碼基因組(Genom)時,仍將之視為一份「分析自然文本結構」的工作,並且問道,難道自然不能被視作一本可以破譯其符號及文法的「書」? 主圖:曼德博集合(Mandelbrot-Menge)。(來源)
從身體圖像生產到勞動身體:關於侯怡亭...
在由許峰瑞策劃的「繡像檯侯怡亭實驗典藏展」新作當中,侯怡亭使用了鳳甲美術館典藏的雙面全異繡作品圖像。 圖片提供:侯怡亭
青春的硬體架構:張碩尹《台北機電人》...
張碩尹於寶藏巖展出的作品《台北機電人》主要有兩個部分,一個部份是由報廢電器元件做組成的裝置。 主圖來源
重探「網絡」:穆索(Pierre Musso)及...
「網絡」(Network)概念導致數位化或數字化或形式化的發展,有關網絡的想像,使得現代人認為所有事物包括思想、意識或創意等,都可以透過演算法來實現。 圖:高迪爾(David Gauthier),《列表伺服器忙線。重新排定完整摘要》(List Server Busy. Full Digest Resc...書籍資料庫24

《介面》
本書作者胡克威(Branden Hookway)認為,介面不是技術,而是一種與技術的關係形式。胡克威提出介面既無處不在,又隱藏在視線之外;它既是我們與技術的關係必然經過的瓶頸,同時也是嵌入在技術使用中富有成效的相遇。它是一個飽含爭論的場域關於人與機器之間、物質與社...
《AI威脅:未來,是演算法決定剝削你?...
AI的高效能已席捲人類既有的各產業與領域,它打敗了頂尖的圍棋棋士,也闖入高價的藝術品交易市場,更可以取代人類各層級的例行性勞動事務。AI到底是人類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還是即將全面取代人類價值?AI發展是否有益於人類?在AI再結構過的社會系統裡,人類如何建立...
《螢幕動力:電影空間投影的邊界》(Scr...
從Internet上的動態圖像到巨型的IMAX顯示器:在過去的20年間,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屏幕數量已大幅增加。儘管通常我們用它來表示「電影院的死亡」,但本書試圖重新考慮電影和傳統電影院的局限性和細節。本書分析了觀看性的概念、電影與「非電影」(uncinematic)之間的關係...
《圖像何求:形象的生命與愛》簡體版(W...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如此強烈地受圖像和圖畫的吸引?我們為什麼感到靜止的圖像具有動態,仿佛活畫一般?圖像為何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說服著我們,誘惑著我們,甚至引導我們走上邪路?蜜雪兒教授將在他的《圖像何求?》中回答這些問題。 《圖像何求?形象的...
《睡眠的方法:無意識的藝術、生物學和...
從哲學、藝術以及科學角度觀察睡眠樣貌, 50則關於睡眠的解析,將引領你進入最深層的睡眠國度! 睡覺真的重要嗎? 對於睡眠這個日常的行為活動,你了解多少? 我們真的可以如實說出「我睡著了」這句話嗎? 一個人每天大約要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 但你知...
《大地形構》(The Terraforming)
「大地形構」(Terraforming)是一旨在從根本上形構地球的城市、技術和生態系統,以確保地球能夠支持類地球的生命的綜合性計畫。這本精簡的書寫於2019年7月,是莫斯科Strelka研究所The Terraforming城市設計研究計畫的開幕摘要和宣言。主題涉及了近幾個世紀以來以城市...
《數位文化中的迷因》(Memes in Digita...
2012年12月,爆紅的《Gangnam Style》成為第一部YouTube觀看數超過十億次的影片,數以萬計的觀眾留言轉發,也製作、發布自己改編版本,而《Gangnam Style》正是最著名的網路迷因例子:數位內容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迅速地在網路上傳播,並成為一種共享的文化體驗。在這本書...
《舞蹈》(Dance)
在過去十年中,舞蹈在藝術與理論領域中令人激勵和充滿變革的存在,已成為舞蹈對話與現代主義流變中深入討探的標的。 本書梳理了從1950年代以降藝術想像中的舞蹈轉向,並概述了實驗性舞蹈發展進程中重要的哲學流變。透過引介及討論身體性(embodiment)、肉身性(cor...
老科技的全球史
從全球史來看,只有老科技才能真正觸及全球視野,不然若只談創新和發明,那麼就只能侷限在特定的城市或國家。從科技史的角度來看,衡量科技最重要的不是多新穎,而是如何被使用,科技的發展並不是新取代舊的進步史,老科技的影響力,比我們知道的要精彩許多。 這是...
遊戲化實戰全書
愛玩是人的天性! 工作沒動力、產品好無聊、學習沒興趣、網站留不住人? 不好玩、不想做的事,用「遊戲化」全搞定! 世界頂尖遊戲化專家周郁凱 以獨門八角框架+實戰秘訣+全方位案例, 不藏私公開樂趣滿滿、動力全開,甚至上癮沈迷的秘密。 Google、樂高、eBay...
賽博格劇場:肉身/科技介入多媒體表演...
當代數位藝術的表演中時常結合各種不同元素,機械動力、聲響、燈光、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等,因此,數位藝術即是跨領域的最佳展現。尤其在劇場的表演裡,表演者已不再侷限在人上,表演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機器、更可能是人與機器之間的結合、互動,如此的表演形式,...
數位藝術與意義:解讀動力詩學、文本機...
在這個數位宰制的世界,對於數位藝術作品的評論與書寫,一般而言,仍舊欠缺詮釋與評價的標準與依據。基於此,促使Roberto SIMANOWSKI書寫本書。同時,作者也意識到數位媒體在所有領域(包括社會、文化生活)裡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因此,一個可以用來理解、解讀數位媒...
相信我,我是一位藝術家
作者:Anna DUMITRIU與Bobbie FARSIDES 「藝術」與「科學」這兩個看似處於研究光譜兩極的不同學術領域,如今卻開始共同合作。正如在諸多當代數位藝術創作中,我們時常可以在藝術裝置中憋見機械動力的身影。而本書即在於探討伴隨著「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合作而興起...
美學經驗的社會構成
本書匯集了黃聖哲主要的阿多諾研究論文,原創性十足,誠為臺灣讀者認識批判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次是有關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的藝術社會學研究。阿多諾在德國戰後社會學發展史的重要貢獻與關鍵作用,在一些介紹法蘭克福學派或批判理論的入門導論書中經常隱而不顯...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
網路開放式社群風潮成功擴散人才的長尾效應。無數同好上網分享點子、衍生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並集資讓夢幻逸品得以生產,將成果送達全球愛好者手上。3D印刷技術進一步推動物品的長尾效應。開模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生產工具大眾化,拜實體產品數位資訊化之賜,「全民...
壁虎腳底的高科技:仿生學向大自然取經...
奈米結構是一個令科學家們充滿了幻想的神奇領域。這些奈米結構比物質的原子及小分子要大,但比我們今天建構各種電子產品的微米結構要小,量子效應在這個尺寸變得非常重要。而有意思的是,自然界各類生物也是以此一奈米尺度在運作。上個世紀,人類發展出各種尖端科技,...
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
此書是一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專著,也與「科技與社會」(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理論有深度的對話。上冊是第一部分「模型與理論」,包含〈導論〉以及第一到第六章;下冊是第二部分「實驗」,包含第七到第十二章以及...
MediaArtHistories
不論是在臺灣或者在國外,數位藝術都儼然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當代藝術形式,然而,它卻沒有獲得主流文化組織應有的接納、遑論收藏,就連藝術史或其他學院科系的研究也相當罕見。 參與 MediaArtHistories 這本書的權威學者們尋求透過出版和討論來改變此種現狀。他們用一...
電玩物理學
在電玩遊戲設計及數位藝術創作中,常常需要模擬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現象,讓遊戲玩家或是參與者在虛擬空間埸域中,仍然可以體驗到真實世界的行為模式。因此,是否能找到合適的物理公式或是運動方程式,就成為主要的關鍵因素了。當然除了找到方程式、公式之外,如何將方程...
臺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科技與數位...
「科技藝術」,或稱「媒體藝術」、「新媒體」等等,並非專指某一藝術流派,而是指以電腦、光學應用、電子、機械等科技產物為作品重要構成元素者。 臺灣藝術家開始嘗試以光、電、錄影、電腦等科技產物做為創作媒材的趨勢,是近些年才逐漸形成的。探究其因,除了臺灣政...
EX-TT-03:黃世傑個展
「EX-TT-03」是獲選為 2007 年的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代表藝術家黃世傑(2007 年元月北美館公佈名單;臺灣館召集人為藝評家林宏璋)於 2003 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臺灣當代藝術家:搞破壞」,歷年創作大多以英文及數字序號組成,如 OC-TT-03、POURIN-TT-03 等,就像...
1979-2004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藝術...
25年來,在藝術、科技與社會間緊繃與相互影響的介面上,Ars Electronica一直是一股積極的動力。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後,始於1979年的奧地利林茲經驗偃然已成為藝術界在國際性媒體文化中的仲裁者。由於其明確的定位與持續性,這一切均使得電子藝術節、電子藝術大獎、未來...
慢SlowTech
「此地不再,一切都是此時此刻。」(L'ici n'est plus, tout est maintenant) ─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LIO) 2006 年 6 月 24 日到 9 月 3 日,臺北當代藝術館邀請策展人袁廣鳴策劃,集結多位國際級藝術大師及來自日、美、德、韓、臺等地共16位藝術家,以攝影、...
Co4臺灣前衛文件展
自 2002 年 11 月,首屆由文化總會兩年一度舉辦的「臺灣前衛文件展」(Taiwan Avant-Garde Documenta, TAD)堪稱是新興藝術人才極重要的發表場域!除主題展出之外,並且對臺灣藝術創作者,以及在臺灣活動的外籍藝術家,公開徵求參展作品,延伸了研究、教育、座談等功能...連結資料庫4
人才資料庫19
賴火旺 (LAI Ho-Wang)
人稱「火旺教授」空中自體動力宣言(發言人)。關...林書瑜 (LIN Shu-Yu)
林書瑜,1988年生於臺灣宜蘭,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林子荃 (LIN Tzu-Chuan)
1989年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游惠喻 (YU Hui-Yu)
學歷 | 201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徐叡平 (HSU Yu-Ping)
我喜歡將作品保持在各種經驗的縫隙之中,因為只有...陳漢聲 (CHEN Han-Sheng)
1988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盂施甫 (YU Shih-Fu)
1987年出生於台灣台中,現居台北。2013 國立台北藝...李柏廷 (LEE Po-Ting)
1986年出生於臺北,患有先天性重度地中海型貧血,...林世昌 (LIN Shin-Chang)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近年創作...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Open-Contemporary Art Center (OCAC))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成立於2001年的板橋(台灣),...張暉明 (CHANG Huei-Ming)
畢業於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今新...施懿珊 (SHIH Yi-Shan)
施懿珊探索逐漸被遺忘與擱置的各種真假難辨的「機...丁建中 (DIN Chin-Chung)
丁建中,1983年生於臺北,大學學過設計,研究所主...梁任宏 (LIANG Jen-Hung)
作者在創作中結合環保概念的推廣,讓作品同時也能...徐瑞憲 (SHYU Ruey-Shiann)
現居紐約 1997 第一名取得法國國家高等造型藝術表...陶亞倫 (TAO Ya-Lun)
1966年 生於臺北 從影像、聲音、機械動力裝置到光...張雅萍 (CHANG Ya-Ping)
張雅萍1980年出生於臺北,2004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張耿豪 (CHANG Geng-Hau)
張耿豪,已故藝術家,1980年出生於淡水,先後於國...張耿華 (CHANG Geng-Hwa)
張耿華,1980年出生於淡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作品資料庫47
.jpg)
徘徊的幽靈 No.2
《徘徊的幽靈 No.2》為上下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動力裝置的平台上,穿戴VR眼鏡,緩慢地下降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空間中。(陶亞倫提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kf-_3ZICgt=6s).jpg)
徘徊的幽靈 No.1
《徘徊的幽靈 No.1》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動力裝置的平台,穿戴VR眼鏡,感受身體緩慢的水平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監視塔空間中,當觀者漫遊於高塔樓群之間,梭巡光束的探射與監控,猶如吞噬個體生存的欲望。(陶亞倫提供,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
室內運動學
室內運動學為一裝置作品。藝術家設置了許多自動投球的機械在展場中。(圖文:王連晟網站)
雲的研究
《雲的研究》是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中的研究小組「鑑識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所做的計畫。 圖片來源:https://calls.ars.electronica.art/prix/winners/6392/
《支系》(Branch)線上期刊:人人可享...
林茲數位人文獎」(Ars Electronica Award for Digital Humanity)得獎作品《Branch 雜誌:人人可享有的持續性的與公正的網際網路》,是由歐盟與全球專人人士組成的「氣候行動技術」(Climate Action Tech (INT))社群成立的技術工作者計畫。 圖片來源:https://bra...
誰是黃安妮
人類文明史上經常以「視覺表現」的觀點去記錄或評論身體動作。(圖片來源:ET@T).jpg)
徘徊的幽靈 No.5
《徘徊的幽靈 No.5》以巨型雷達作為擬像,意味著搜索情資的監聽雷達系統,建立於國家資本的運行機制上。.jpg)
徘徊的幽靈 No.4
在《聖經―舊約.創世記》記載中,巴別塔是人類建造的塔。.jpg)
徘徊的幽靈 No 3
《徘徊的幽靈 No.3》為上下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動力裝置的平台上,穿戴VR眼鏡,緩慢地下降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空間之中。.jpg)
徘徊的幽靈 No 2
《徘徊的幽靈 No.2》為上下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動力裝置的平臺上,穿戴VR眼鏡,緩慢地下降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空間中。
徘徊的幽靈 No.1
《徘徊的幽靈 No.1》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動力裝置的平台,穿戴VR眼鏡,感受身體緩慢的水平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監視塔空間中,當觀者漫遊於高塔樓群之間,梭巡光束的探射與監控,猶如吞噬個體生存的欲望之眼
靜電位
這件作品最初的構想是來自於電蚊拍擊殺蚊子所產生的電光以及聲音。
再生運動
臺灣是個3C王國,而每年都有許多可以用的光碟機被人們丟棄。
平行城市
觀者看得到管線,卻無法觸及實體。
閱讀計畫
閱讀計畫是一個裝置藝術的作品。我設計了23台的自動翻書機放置在展場中,當人們靠近時,那些機器就會開始自動翻書,並且朗讀書本的內容給觀眾聽。
室內運動學
室內運動學為一裝置作品。
光之行氣
該作為利用程式操控馬達組成的機器手臂。 圖、文:藝術家提供
泅
《泅》是一件創作於臺北臥室的影像裝置作品。
The Stone Player
Salvation Mountain

冷鏈
此項計畫第一站為哥倫比亞,目前哥國依然存在著的農業性別問題,例如花卉及咖啡產業,多數為農村的婦女在密集勞力的生產線上工作,為哥倫比亞創造高價值的經濟出口。哥倫比亞花卉產業80%直接空運輸出至美國邁阿密,再分配至全美的沃爾瑪(Walmart Inc),塔吉特(Targe...
White uniform
影片中演員所做的事情,靈感來自日本社會中女性 /母親經常在做的行為,看似在家庭中日常的勞動,卻具有表演性。藝術家將這樣集體意識下的日常行為,翻轉為藝術行動,討論藝術生產與日常裡勞務的生產之間的關係。影片攝於臺灣鐵路便當的七堵工廠,訪談了從童工開始做起...
綠體記憶術系列

朵拉之牆

Polywave

音像實驗計劃

宇宙

忐忑

數字的重量

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