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796
【臺北】造影:當代虛擬敘事
【芬蘭】漢斯.歐普德貝克(Hans Op de Beeck):安靜的遊行
【臺北】如何在別人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
【臺北】幻術中的螢幕|侯思齊個展
【臺北】2022聲徜音樂節
【臺北】托弗勒1972:蘇匯宇個展
【臺北】它物紀——吳其育個展
【臺北】《行星旅人,與其破碎的歌》區秀詒個展
【臺中】2022藝術跨域創作案「陳依純:山鬼日傘-幻影時空的百年流轉」
【德國】桑伯恩(John Sanborn)個展:秩序與熵之間 作品1978–2022
【臺北】Matter of Scale 羅晟文個展
【臺北】所剩無幾——林冠名個展
【臺中】潘朵拉幻象:迴聲震盪
【臺北】退回原點—林哲志個展
【臺北】熱屏面—謝佑承個展
【德國】祖克柏–錯誤–DNA
【臺北】「後人類世」 — 桑德琳・德米耶個展
【臺中】2022藝術跨域創作案「林月霞: 微膠細胞迷蹤19622018」
【德國】駭客身分:舞出多樣性
【臺北】映像人間: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臺北】鏡像世界: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
【臺中】動勢身形
【臺南】「此端、彼端」—周貞君的影像索引
【高雄】《NEXEN 時間之血》平行宇宙系列---最終章
【臺北】帝国南方無理心中:陳飛豪個展
【臺北】畫那顆頭,及其軀體的記事—許哲瑜個展
【臺北】現此時的氣力:王毓淞個展
【臺北】混沌邊界—王連晟個展
【臺北】Coming Together 蔡佳葳個展
【臺北】流光
專題4

圖像/文化
本期的「圖像/文化」專題,透過兩個部分來演示圖像問題,分別為媒介的角度討論數位圖像/影像的特性,以及從藝術創作者對於與身體相關的圖像的理解與...
影像影像
「影像影像」專題的討論主要分為兩部分:臺灣本地的電影及攝影、紀錄影像的歷史與其特殊性的爬梳,第二部分則回到西方攝影與電影的傳統,去看此二者...
在影像中
本期專題討論了三種當代影像刺激當中最具有凝聚或吸引觀眾視線與思考的影像類型:攝影、紀錄片影像以及數據資料庫的視覺化呈現。(文:吳嘉瑄)
生態如何行動?
1972年12月7日,阿波羅17號太空船船員在距離地球45,000公里處,拍下了著名的地球照片「AS17-148-22727」,這是人類第一次看見自己所居住的地球的模樣...文章資料庫687

「如何與數位世界打交道?」專題—影音...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giarts/videos/1080594796133636 本次的導讀文章是由媒介文化與理論學者洛文克(GeertLovink)所撰寫的〈克服網路幻滅:迷因設計的原則〉。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藝評人王柏偉導讀。 這篇文章從一個問題意識展...
「體驗沉浸」專題—影音導讀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giarts/videos/438925715063328 本次由數藝網作者、藝評人沈克諭來導讀由法國學者韋南特(NeleWynants)所寫的文章〈「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觀眾在沉浸式劇場中的角色〉。 文章由一件互動式演出作品《W兩個你...
「圖像/文化」專題—影音導讀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461579253889110/videos/871352970881915 這次的影音導讀計畫邀請了「圖像/文化」專題作者之一的藝術家張紋瑄,來導讀她撰寫的文章〈不演不生不朽〉。此篇文章希望透過「姿勢」這一主題,來帶出既與敘事又與表演性相關的藝術...
記憶的迷宮:周東彥早期作品中的影像與...
周東彥,《空的記憶》。狠主流多媒體提供(來源: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15cf2a31-e260-43ea-9c07-2b722a15b85f)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Anarchy Dance Theatre (HSIEH Chieh-Hua)),《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SBx_2045 - Daily Life of Second Body),行為表演、投影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圖:勒華(Xavier LE ROY),《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錄像,16分11秒,2007。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ion/leroy)
從影像中的身體與性別政治到數位靈魂:...
主圖:李紫彤,《時差書寫》,複合媒材、錄像,70分鐘,2019。攝影 李紫彤。藝術家提供
數位性
「數位性」(Digitality)是一個相對晚近才出現的術語。 主圖:打孔卡。(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93%E5%AD%94%E5%8D%A1)
不演不生不朽
近幾年,疫情在改變生活習慣的同時,也改變所有人的日常表演方式。 主圖:張紋瑄,《《魚尾獅是何時絕種的?21世紀成功敘事學》》,2019-22。(藝術家提供)
論數位圖像的雙重不可見性
在媒介與文化學的討論中,主要的觀點認為,數位圖像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非物質性、處理過程(Prozesshaftigkeit),以及喪失了在「現實」中的指涉物(Referenz)。 圖:天文學CCD圖像。(來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CCD-image-16-5-16-5-of-XX-Cyg-a...
No game, no gain:遊戲影像抵抗姿態
各領域的活動影像的軟體化創造了技術的通用,不論是電視的動態效果、敘事影像、動畫影像還是音樂錄影帶都可以應用這些技術。 主圖: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錄像,17分30秒,2011。(藝術家提供)
21個藝術界:遊戲地圖
本文建構出一種「多重結局冒險」(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式的遊戲基礎,將Superstudio早年發行的舊範本更新。(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121/423438/twenty-one-art-worlds-a-game-map/) 主圖:多重結局冒險#14的《絲綢之王事件》流程圖(...
我的身體就是幻肢:論許哲瑜的《副本人...
向來,許哲瑜的作品以某種結合荒謬與疏離的表徵系統著稱,耐人尋味。畫面虛實未明、浮動,融合動畫和實景,及過度冷酷與預知一切的姿態,譬如旁白口吻,減弱了藝術家所構思的閃動人形及其身世的悲劇況味。(圖片來源: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ssy/2019...
為擴增實境時代的技術性行動者造像
近年來頗受注意的年輕藝術家阮柏遠最近在關渡美術館舉辦「沈默中變態」個展,展出《稻草人》、《入侵事件》、《Fr(l)esh Bread》等作品。(圖片來源:https://www.poyuan.art/create-your-website-with-blocks/wow-series/ghillie-dhu-%e7%a8%bb%e8%8d%89%e4%ba%ba/) ...
是「解縛的普羅米修斯」?還是「魅化的...
從內容(content)到脈絡(context)再到構組/策展(construction/ curation)的層次建構,確實能使批判觀點在展演場域提供資訊、知識到論述的核心內聚焦。 主圖: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杜瑞(Simon Doury),《X degree of separation》,2018。(圖片來...
是「解縛的普羅米修斯」?還是「魅化的...
有篇《大西洋》(The Atlantic)新聞報導的作者瓦爾澤(Charlie Warzel)曾採用由Midjourney所生成的插圖風格之圖片,透過「Alex Jones inside an American Office under fluorescent lights」這句文字由AI運算為圖片。 主圖: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行人...
化繁為簡的視覺藝術家:艾比丁(Adel Ab...
艾比丁(Adel Abidin)1973年出生於巴格達,目前居住在赫爾辛基和安曼。 主圖:艾比丁(Adel Abidin),《交響曲》(Symphony),2012。(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adelabidin.com/)
導、演:關於記憶的數位化重返——許哲...
又是一個「沒什麼的小事突然就變的很有什麼了」的過程。 圖:許哲瑜導演、陳琬尹編劇,《事件現場製造》,2022。(攝影:吳朋)
關於人工智慧應用至藝術領域的五點初步...
本文獻給史上公認第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勒芙蕾絲伯爵夫人拜倫(Ada Byron, Countess of Lovelace),以及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共同創辦人李奧波賽德(Hannes Leopoldseder)。 圖:丹麥藝術家法爾肯斯特倫(Cecilie Waagner Falkenstrm...
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
如果虛擬實境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具有「形塑世界」能力的「媒介」,那麼它形塑的是什麼世界? 圖:陶亞倫,《時間全景》。(來源: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6102601)
延展實境:展演藝術的創新契機與挑戰
2017年,國際重量級「威尼斯影展」正式成立了VR競賽單元。 主圖:《歡迎光臨巴黎舞夜》(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透過動作捕捉與即時算圖,讓參與者們在虛擬世界享受在巴黎奢華舞會中與他人共舞的趣味。圖片引自巴黎國立夏佑劇院官方網站:https://theatre-c...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2)陳珠...
Jean Michel Basquiat 說他創作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藝術,而試著思考人生; 而我,則嘗試著瞭解生命。陳珠櫻 陳珠櫻+太陽能昆蟲生態箱工作坊,法國第八大學,《新伊甸園太陽能昆蟲生態箱》,聲光互動裝置,1608045公分,20152018。(圖片來源:https://www.taipeibienn...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1)林珮...
1997年2月,英國蘇格蘭首府的愛丁堡羅斯林研究中心生物學家魏爾邁,發表他們的複製技術的研究成果:他們已經成功地利用一隻六歲綿羊的乳腺細胞,複製出另一隻綿羊,並命名為桃莉,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隻被成功複製出的哺乳類動物。(圖片提供:林珮淳https://linpeychwen....
虛擬實境創作中的空間敘事
對於「空間」的設計,已然成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此類型創作中一個重要的基本構成元素。 主圖:陶亞倫,《徘徊的幽靈 No.10》,3D數位影像、VR虛擬實境、動力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2020。(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PElIj8Pakt=33s) ...
「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觀眾在沉浸...
「有人向我們表達感謝之意,因為我們讓他得以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喬里斯(Eric Joris)在接受訪問時如此說道。 主圖:喬里斯(Eric Joris)與表演團體「CREW」2009年的作品《W兩個你》(W (Double U))所使用的沉浸式錄像眼鏡設備。 Eric Joris(來源:https:/...
加速演算世代下的運算、設計與視覺形構
當代無所不在的「運算」(computation)不僅令人著迷且加速了演算世代的日常生活,更成為當代創新科技革命的核心組成部分,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當代社會、文化與藝術的認知,向人類展現出另一種嶄新且獨特的美。 主圖:迪特里西(Matthias Dittrich),《敘事2.0》(Na...
從〈昨日的路徑〉到〈明日的路徑〉:王...
從〈昨日的路徑〉到〈明日的路徑〉是台灣新銳科技藝術家王新仁以最新的演算技術重新演繹人們對家、對土地、對國家的記憶與歷史想像。(圖片提供:王新仁)
逆行影像回憶錄
電影作為技藝與藝術的影音媒介,關鍵之一,在於從它被發明伊始,即展現出絕對迥異於其他藝術範式的時間塑形。 主圖:電影《隱藏攝影機》。(圖片來源:https://artouch.com/column/content-47430.html)臺灣攝影與影像史中的心眼與心象
邱誌勇今年受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之邀,策畫「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覽。(圖片來源:https://tcaaarchive.org/artwork/23061/)
鏈狀敘事:機器中介下重塑的關係網絡
藝術家施懿珊曾因運行2018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進駐計畫《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時,感受到一個強烈的事實,即:數位條件下藝術生產發生了多種思維困局,過往機械時代用來討論藝術生產的語言、如今在數位時代恐怕已經老早不夠用了。(圖:賴火旺提供)書籍資料庫105

《圖像人類學:圖畫、媒介與身體》(德...
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著名藝術史學家貝爾亭提出了一種新的人類學理論來解釋人類的圖畫製造問題。他沒有專注於體現在繪畫、雕塑或攝影等各種媒介中的圖畫,而是將圖畫與我們的心理圖像連結起來,從而與我們的身體關連。身體被理解為一種有生命的媒介,它產生、感知或記...
《姿勢》
新媒體理論家傅拉瑟認為,姿勢的概念是:人們透過廣泛的動作來表達他們在世界上的存在。他從特定動作的角度重新考了人們熟悉的動作從說話和繪畫到吸煙和打電話為我們分享和保存意義的方式開闢一個新視角。一個姿勢可能與專門的器官部位有關,也可能不與這有關,而這些...
《形象科學:視覺文化研究大師W. J. T ...
J. T. 米契爾教授的經典著作《圖像學》(Iconology)開啟了跨學科領域的視覺文化研究,現已成為人文學科核心之一。隨後在《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圖像要什麼?》(What Do Pictures Want?)等論著中,引入視覺文化研究的四個重要概念:圖像轉向、圖像與形象...
《人工智慧最後的祕密:權力、政治、人...
AI 人工 + 智慧 模擬人類微笑的Amazon彎曲箭頭背後,誰受益、誰為此犧牲? 為何Google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提到或暗示人工智慧? 從沙漠到海洋,從岩石到城市,從樹木到超大型企業,從跨洋航線到原子彈, 誰在AI後面?誰背叛了AI? ―――――― 從神話到魔化,...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
我們用文字來了解、描述和定義眼見的這個世界,我們也用影像做同樣的事。 任何影像或物體都會以看回去的方式-- 也就是,一聲呼喚,一項訴求,或一段陳述-- 來召喚看著它的人類主體。 視覺文化是我們如何進行溝通傳達的核心要素。影像和視覺科技主導了我們的...
《攝影與電影》
電影的到來對攝影有什麼作用?動態影像如何改變我們與靜態影像的關係?為什麼電影和攝影如此吸引人?特寫鏡頭、定格畫面和攝影師在銀幕上無數的寫照,標誌著電影對靜態影像的持久吸引力。攝影故事、連續鏡頭和編導式畫面講述了電影對攝影的深遠影響。在過去的一個世紀...
《其他方式的電影》
在這本《其他方式的電影》書中,作者列威透過其他方式觀看電影探索了前衛的各種嘗試,以及如何使用不同於通常與攝影設備相關聯的材料和技術來實踐電影。列威以戰期間和戰後前衛的例子(達達、超現實主義、字母主義、「結構唯物主義」電影等等),揭示了電影製片、藝術...
《電影,或想像者》
本書作者法國評論家和社會理論家莫林,在電影中看到了一種複雜的現象,該現象能夠闡明關於思想、想像力和人性的基本真相,從投影在銀幕上的影像發出的超現實感,使他能夠將最原始社會中存在的神靈和神靈的神話世界與人類聯繫起來。本書汲取了詩人、電影製片人、人類學...
《靜照與動態影像之間:20世紀的攝影與...
《靜照與動態影像之間》可追溯到運動、時延,以及根基於靜照與動態影像融合基礎上的時刻。透過檢驗不同的視覺媒介的形式之間的關係,《靜照與動態影像之間》中的各篇研究論證了這種視覺融合對跨媒介的藝術創作上的影響。在數位技術轉變的多種意外後果中,靜照和動態圖...
《螢幕動力:電影空間投影的邊界》(Scr...
從Internet上的動態圖像到巨型的IMAX顯示器:在過去的20年間,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屏幕數量已大幅增加。儘管通常我們用它來表示「電影院的死亡」,但本書試圖重新考慮電影和傳統電影院的局限性和細節。本書分析了觀看性的概念、電影與「非電影」(uncinematic)之間的關係...
《視覺機器》(La Machine De Vision,...
《速度與政治》的作者維利里奧努力要定義一種圖像的新型邏輯。確實,在不同的技術旁邊,在圖像的後勤旁邊,還存在一種邏輯和傳播的時代,它們標示了近來的歷史。 形式邏輯的時代,就是繪畫的時代、雕刻和建築的時代,它與18世紀同時結束。辯證邏輯的時代,就是攝影...
《人造暗影:現代藝術和媒體的晦澀歷史...
暗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現代形態。與夜晚、陰影和人造光不同,可以說「人造暗影」一直被人們忽視到現在。然而事實上,控制暗影對於攝影和電影、科學和奇觀以及一個世紀的先進藝術和電影的崛起至關重要。《人造暗影》是第一本將這一現象歷史化、理論化,並將其應用...
《建築之麻醉》(The Anaesthetics of A...
在這本簡短、且意圖引起爭論的書中,作者集結了諸如班雅明與布希亞等哲學家與文化評論者的想法,針對當代建築文化越來越熱衷於影像與影像製作所產生的結果,開發出一個既新鮮又具高度尖銳性的評論。 這是一本具有爭議性的作品。在聲明與爭議已經不再流行的年代?堙A...
《攝影:一種中庸藝術》(Photography: ...
數百萬業餘攝影師從事的日常攝影活動似乎是一種自發且高度個人化的活動。但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文化理論家布迪厄卻認為,很少有文化活動比攝影更具結構性和系統性。布迪厄對攝影實踐的敏銳而廣泛的分析揭示了這一文化領域內在的邏輯。對於某些社會團體來說,攝影主...
《透明社會》(Transparenzgesellschaft...
今日社會對透明度的要求無所不在, 但是不斷爆增的資訊,沒有讓這個世界變得更透明。 資訊釋放得愈多,世界反而愈加混亂。 人類的心靈顯然需要與自己獨處、不必遭遇他者目光的領域。不透性是心靈的要求之一。若是完全通透明亮,心靈會燃燒殆盡,引發一種特殊的「...
《科技與慾望:動態影像的超越性藝術》...
影像邊界的光譜領域不斷顯示出一種超越視覺及其媒介(例如藝術脈絡中的屏幕、框架、公共展示和投影場域)的慾望。新媒體對藝術和電影的衝擊已經影響了物質歷史與跨領域影像的表演(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數位科技不僅形塑了後-電影的媒體文化以及視覺認識論,同時其...
《再現的責任:論攝影與歷史》(The Bur...
照片作為一種文獻/文件、紀錄與證據而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它是如何被建立以及被接受用作於此用途?而又是何種機構擁有這種權力去強化並實行這樣一種狀態?更進一步來看,何種攝影式再現的概念是必要?以及,其結果又為何?對此,作者塔格(John Tagg)透過追溯了...
《重組的眼睛:後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
美化還是偽造?如今,數位影像處理和合成技術的出現對攝影準確性的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照片可以隨意改變,逼真的合成圖像越來越難以與實際照片區分開來。傳統攝影工具所具有的高度現代主義的意圖尋求客觀真相,在數位成像工具的廣泛應用中已經土崩瓦解。攝影已經...
《動態影像》(Moving Image)
本書深入考察藝術領域中不斷隨著數位媒體而擴張的動態影像藝術發展。 這本選集考察了近年來藝術領域中不斷發展的動態圖像作品,並從1960年代至今的表演、身體藝術、實驗電影、裝置和限地藝術作品中追溯當代動態影像作品的系譜。透過數位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
《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T...
這是一本具有洞察力且深具說服力的書籍,本書指出城市空間因為流動的、即時的、以及普遍滲透的媒介而被重新定義,因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模式,使得媒介已不再與城市分離。空間化媒介平台不斷地滋生,構成了以媒介為基礎結構的複雜情境,也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媒...
《影像人類學:圖畫.媒介.身體》(An ...
著名藝術史學家貝爾亭,在本著作中提出創新的人類學理論,闡述關於人類影像製造的觀點。除了對於圖像與媒介關係的觀察,他更著重於串連影像與人類的心智圖像以至於身體的連結,提出更為廣袤的影像理論。身體作為生產、感知與記憶圖像的媒介,其具生命的特質有別於其他...空的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虛構;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實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逃避;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真理。 一個人在某人的注視下,經過一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 在時尚精品店裡,有人會指著架上說:「這雙靴子正流...
《聆聽新媒體—藝術與文化的沉浸與具現...
《聆聽新媒體》這本書檢視了長期在新媒體理論與實踐中受到忽視的要角聲響(sound)與聲音(audio),研究範疇旁及新科技與行為藝術事件,並聚焦於聲響、具現(embodiment)、藝術,以及技術的互動。戴森(Frances Dyson)從歷史觀點出發,著重探討20世紀中葉後因電子產...
《視聽:幻覺的構建》(L’audio-vision...
「聲音」之於「視覺」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是主客的依存關係?視覺佔上風抑或是聲音為主導?沒有聲音的影像,沒有影像的純粹聲音,兩者之間的致命性差異在於什麼?在當代媒體文化中,視覺與聽覺兩者總是形影不離、相互依存,聲音為視覺影像創造出更真實的效果,視覺為...
未來電影:電影之後的影像想像
全球化一個極為重要的面向在於一套適用於全球網絡科技標準的發展,包括產製、傳播與呈現的準則等,這套標準有利於全球市場,但也大大地增加了電影製作成本。隨著這股標準化浪潮,影像工業同時也不再琢磨於電影語言。好萊塢開始主宰了影像產製與發行的形式,尤其是好萊...
《Cercle》雜誌
《Cercle》是一年只發行一本的獨立雜誌,由Marlne、Astri、Marie Secher 與Maxime Pintadu於2013年在法國史特拉斯堡創辦,並由Centre National du Livre、Direction des Affaires Rgionales et Culturelles 以及 Rgion Alsace等單位所支持。每期規劃一個主題,以英文與...
生物藝術:被改變的真實
身兼藝術家、策展人、作家與教授等多重身分的邁爾斯(William Myers),在其第一本著作《生物設計》(Biodesign)即透露出他對於如何連結起藝術與生物科學之間關係的強烈興趣。在其中,威廉・邁爾斯指出在設計領域與建築領域裡,有愈來愈多的創作者將生命的元素融入創...
今日的藝術與生態
近年來,「生態」意識已在各領域之間產生極大衝擊,不僅止於藝術領域。本書堪稱第一本深度探討當代藝術家面臨大自然、環境浩劫、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生態等重大議題時,所採取的創作行動與策略,及其於藝術創作中的表現。本書試圖從各種不同的藝術層面去探討藝術家們...
Instagram與當代影像
在數位通訊產品如此普及的今日,有無數的人們使用數位工具與工具來創造、分享文化產品。研究當代數位媒介領域的學者暨藝術家曼諾維奇在他線上出版的新書《Instagram 與當代影像》一書中,特別聚焦在「Instagram」這個影像溝通的平臺上。他將Instagram的影像文化放在一...
錄像藝術理論:比較研究取向
現在,我們很難想像生活當中沒有相機(相機、攝影機、手機上的相機等等),因為有太多必須記錄下來的事件與活動,或者說,我們正處於一種攝像文化(camera-based culture)之中,而這股文化趨勢不僅滲透於日常生活當中,同時也已進入藝術領域,此現象從當代藝術展覽當...連結資料庫44
藝術、技術與哲學系列論壇之二:21世紀的控制論
歐洲攝影史學會
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資料庫
博格斯特(Ian Bogost)個人網站
達維斯(Char Davies)個人網站
Genius Loci Weimar藝術節
羅馬尼亞 布加勒斯特國際舞蹈電影節
另一種旅行紀事
M+視覺文化博物館
巴賽隆納LOOP影像博覽會
大阪亞洲電影節
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
B3 Biennial
藝術觀點
兩廳院藝術生活影音頻道
指上環視
奇幻視界─國際科技藝術展
Suzanne HEINTZU
日本Diginfo TV
Sputniko!
Julia Rub3rts
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
Furtherfield
巴黎/柏林/馬德里國際影像藝術節
波蘭托倫當代藝術中心官網
黑川良一
松尾高弘
高木正勝
黑川良一
中華民國影像處理與圖形識別學會
人才資料庫156
李亦凡 (LI Yi-Fan)
藉由雕塑、繪畫與影像投影,李亦凡的作品在空間中...阮柏遠 (JUAN Po-Yuan)
阮柏遠,藝術家、遊戲玩家與網路成癮者,以數位考...鄭伊婷 (CHENG Yi-Ting)
鄭伊婷,1999年出生於臺北。2021年畢業於實踐大學...林佩瑩 (LIN Pei-Ying)
林佩瑩,影像創作者兼表演者,從事剪接、製片、導...童詠瑋 (TUNG Yung-Wei )
童詠瑋,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輔系社會學...陳平浩 (CHEN Ping-Hao)
陳平浩,影評人。桃園臺灣人,1980年生。近年關注...沈柏逸 (SHEN Bo-Yi )
藝術評論與影像研究人。關注當代藝術、視覺文化與...宮保睿 (Paul GONG)
宮保睿為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1988年生於...沈克諭 (SHEN Ke-Yu)
沈克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林書瑜 (LIN Shu-Yu)
林書瑜,1988年生於臺灣宜蘭,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李立鈞 (LEE Li-Chun)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文...致穎 (Musquiqui Chihying)
致穎目前居住和工作於臺北及柏林。他擅長運用聲音...蘇郁心 (SU Yu-Hsin)
蘇郁心,現居於德國萊比錫的藝術家。以論文電影為...郭立亭 (KUO Li-Ting)
1991 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目前就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黃博志 (HUANG Po-Chih)
黃博志過去的作品是透過錯誤使用掃描機來製造動態...張乾琦 (CHANG Chien-Chi)
張乾琦是一位攝影記者,在1991-1994年間曾先後加入...馮偉中 (FENG Wei-Chung)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研究所畢,現任朝陽科技...黃仲瑜 (HUANG Chung-Yu)
/ 學歷 / 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 東海...彭奕軒 (PENG Yi- Hsuan)
彭奕軒以白板易書寫、抹去的特性建構作品《非永久...黃偉軒 (HUANG Wei-Hsuan)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張湛 (CHANG Chan)
1988年生於台灣台北,不喜歡出門,沒什麼自我但又...林子荃 (LIN Tzu-Chuan)
1989年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李冠宜 (LEE Kuan-Yi)
指甲掐肉,竄流的腦細胞,在文字、影像與聲音的起...游惠喻 (YU Hui-Yu)
學歷 | 201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賴宗昀 (LAI Tsung-Yun)
賴宗昀,1988年出生,現為「失聲祭」聲音藝術活動...許汝翡 (HSU Ru-Fei)
1991年生於台灣高雄(國籍臺灣),擅長2D動畫、錄像...李哲維 (LEE Jhe-Wei)
作品類型多為互動裝置及錄像裝置藝術,擅長擷取生...黃奕儒 (HUANG Yi-Ru)
1990年生於台灣高雄,擅長攝影、影視合成與特效、...陳進士 (CHEN Chin-Shih)
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畢業,現任於中國科技...連藹理 (OLLI TAPIO LEINO)
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於丹麥哥...作品資料庫620

腹語術士
腹語術自18世紀晚期成為娛樂的表演形式之後,時至今日仍然使人著迷的關鍵理由正是音畫合一。(圖文來源:張紋瑄網站)
裝備秀
無論是在大眾傳媒或是行為心理學領域,公眾人物的行動如何與言語發生關聯,經常成為分析一段發言成功或失敗的準則。(圖文來源:張紋瑄網站)
魚尾獅是何時絕種的?——21世紀成功敘...
成功學是專門研究成功過程的學問,主要是通過自我管理來達到成功,自20世紀初開始風靡歐美,被引介到亞洲之後,在70、80年代也成為書市上長紅的商品。(圖文來源:張紋瑄網站)
Dead Stone-1, 2, 3
文、影像截圖:藝術家提供。
稻草人
《稻草人》是接續過去與中國審查與言論自由相關的後續研究。(文、影像:藝術家提供)
入侵事件
《入侵事件》以《魔獸世界》中國網民(玩家)入侵臺灣伺服器事件(2007-2011)事件作為文本出發。(文圖來源:https://www.poyuan.art/)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
在《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一作中,李亦凡關注虛擬世界生成後影像工具的改變。(文圖:藝術家提供)
癒合-重建的記憶
訪問來自台灣、丹麥、蘇格蘭、羅馬尼亞、義大利、立陶宛、庫德族等八人,他們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在其內心一個至今難忘的傷痛記憶。(文圖藝術家提供)
微膠細胞迷蹤 19622018
《微膠細胞迷蹤 19622018》是結合醫學與新媒體藝術的跨領域創作,此作品是藝術家林月霞與臺中中山醫學大學腦神經科合作。
山鬼日傘
作品《山鬼日傘》以四個名詞山、鬼、日、傘,去串接成一個動詞所彰顯的一連串敘事。(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I
《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為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Dino)的合作計劃。(張碩尹提供:https://www.tingtongchang.co.uk/works/2).jpg)
Alone
在與世隔絕的空間,沒有他人的存在作為參照,還能稱作是「生活」嗎?(文字提供:數位藝術基金會、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ujD-IvPdI)
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
《檳榔屋、山蘇床與蝸牛陷阱》紀錄藝術家在山中居住兩週的生活,並邀請一名阿美族獵人共同合作,就地取材建屋製床、放置陷阱,並製作野外求生發明器。(圖文:張碩尹網站)
白色大樓-姐妹
Yon Davy與Yon Chantha是一對出生於白色大樓的姐妹,至今仍然居住在白色大樓內,Davy的專長是當代舞蹈,而姊姊Chantha專長是阿帕撒拉(Apsara)傳統舞蹈。(圖文:許家維網站)
白色大樓-貢奈
貢奈是柬埔寨少數僅存的柬埔寨魯特琴(Chapei Dong Veng)大師,雖然四歲時便因染天花而雙目失明,但卻是有極高音樂造詣的吟唱詩人。(圖文:許家維網站)
統一度假村
日治時期的地質學家在新竹關西地區的馬武督河床中,採集到了特殊的鋯石巨晶,並進一步研究此一地區是否有開採的價值。(圖文:許家維)
雲的研究
《雲的研究》是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中的研究小組「鑑識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所做的計畫。 圖片來源:https://calls.ars.electronica.art/prix/winners/6392/
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
《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是以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遺址為背景。(圖、文:許家維)
黑與白-熊貓
《黒與白-熊貓》以熊貓做為切入點,貫穿政治、歷史、動物等人與非人之間的連接,講述一段熊貓外交的歷史。(圖、文:許家維)
黑與白-馬來貘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開發之際,選擇新加坡作為商業的據點,開始了當地的現代性建設。(圖、文:許家維).jpg)
武士與鹿
作品從17世紀的貿易體系作為切入點,以當時流通的鹿皮作為線索,展開一個跨越文化與時空的超連結。(圖、文:許家維)
截至2019年的工作路徑
許家維2008年的作品《和平島故事》曾拍攝和平島上的造船廠,這地點下方埋藏了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北荷蘭城,從此線索出發,成為他近兩年的創作方向。(黃宏錡攝影,北師美術館提供)
石頭與大象
本作品由2019新加坡雙年展委託製作。(圖、文:許家維)
「轉化的病毒」線上展
自2000年起,鄭淑麗便以「病毒」為題展開一系列的創作。(圖片來源:尼斯錄像藝術協會OVNi)
病毒之愛
《病毒之愛》源於一個簡單的問題:人們是否可能以新的角度看病毒。特別是會造成傳染病的病毒? 圖:林沛瑩(https://peiyinglin.net/virophilia.html)
誰是黃安妮
人類文明史上經常以「視覺表現」的觀點去記錄或評論身體動作。(圖片來源:ET@T).gif)
徘徊的幽靈 No.9
《徘徊的幽靈 No.9》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機械移動的平台,穿戴VR眼鏡,感受身體緩慢的水平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烏托邦之中。(圖、文:陶亞倫).jpg)
徘徊的幽靈 No.8
《徘徊的幽靈 No.8》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機械移動的平台,穿戴VR眼鏡,感受身體緩慢的水平移動到巨大虛擬的地下掩體之中。(圖、文:陶亞倫).jpg)
徘徊的幽靈 No.7
《徘徊的幽靈 No.7》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機械移動的平台,穿戴VR眼鏡,感受身體緩慢的水平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空間中。(圖、文:陶亞倫).jpg)
徘徊的幽靈 No. 6
《徘徊的幽靈 No.6》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圖、文:陶亞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