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739
【臺北】低級自由—李懿澕個展
【臺北】蘇匯宇個展 女性的復仇
【德國】希朵.史戴爾。我會活下去
【臺北】液態之愛
【義大利】VRE:虛擬現實經驗
【臺北】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 張碩尹、鄭先喻、Dino
【臺北】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
【德國】氣味基因組
【奧地利】影像戰爭:影像的力量
【臺北】越洋信使 – 林羿綺個展
【臺北】胡鈞荃個展「你在所有地方,也不在任何地方」
【臺中】型態演變
【臺中】黃翰柏:連續的斷裂
【臺北】迷幻死藤水-薩滿之旅VR展
【中國】免費線上放映:林叢欣《毒物符號學》
【臺中】王新仁 : 邊界漫遊
【美國】「一起」線上聯展
【臺北】姚瑞中:犬儒共和國
【臺北】Absent - 澤拓個展
【臺北】無光風景
【臺北】在,也不在-曾鈺涓個展
【臺北】快要降落的時候-王湘靈個展
【臺北】藝術的向度─陳贊雲攝影展
【臺北】黑太陽 - 王博彥個展
【臺北】來去匆匆 — 朱駿騰個展
【臺北】吳思嶔個展:名字嗎?我有很多個(後台)
【臺北】林子桓個展:假想圖集與旅行者
【宜蘭】從前、以前-2019映像節
【臺北】汪紹綱 | Deep Blue / Apple Green
【臺北】夜太美-陳萬仁個展
專題2
文章資料庫623

魔術幻燈的遞迴與湯尼.奧斯勒超復古的...
兩年前的春天,當世界還免於新冠肺炎威脅,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在香港當代藝術中心正門外,架設了三頻道戶外投影《流動》。 主圖:奧斯勒(Tony Oursler),《流動》(Flow)。(來源)
擬皮層與數位女性主義:林珮淳2020年《...
林珮淳從2006年開始創作《夏娃克隆系列》,而其所創作出的「夏娃克隆」是象徵林珮淳對於後人類(尤其是女體)的想像與詮釋。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論網路烏托邦的機...
我們為何在博物館中搜尋資料? 主圖:觀念藝術團體「藝術與語言」(Art and Language),《索引 01》(Index 01),1972。(來源)
典藏即展示:論博物館科技中的本體論轉...
簡單來說,本體論(Ontology)是用來描述知識的語言。 主圖:Gallery One使用示意圖。(來源)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中遺忘的一個篇章:原...
圖靈(Alan Turing)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作為現代計算機概念原型的圖靈機。 主圖:遭物理破壞的電腦硬碟,無法從物質辨識所儲存的資料內容。(來源)
開始呼吸的空間、身體與圖像
在各種技術不斷發展發達的今天,我們如何考慮技術對感知的影響? 主圖:蘇郁心,《水眠II西藏路下的赤池》,2019。(來源)
虛擬實境的科技定向與其眩暈
當電影向觀眾呈現現實時,賽博空間(cyberspace)打造虛擬身體、角色給每一個身在其中的觀眾。 主圖:拉夫曼(Jon Rafman),《港口一景》(A View from Harbor),2017。(來源)
魔術幻燈部署:身體與影像的真實時空集...
在這展覽裡,有個發光的人影坐在暗室裡,它有時像是骷顱,但有時又像是活人的頭部。 主圖:羅伯森(Etienne-Gaspard Robertson)的魔術幻燈,巴黎,1797。(來源)
觀察(observation)
讓我們從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以下簡稱《無用之地》)這個作品所帶出的問題出發。 主圖: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2018-。(來源)
憑影像寫詩・藉聲音造藝:「聲動:光與...
傳統來說,人們對聲音的想像皆認為是一種純粹聽覺感官上的刺激;然而,在數位科技輔助之下,人們見識到將聲音訴諸於視覺、聽覺與觸覺等感官融合的趨勢。 圖:張永達,《相對感度 N2》。(來源)
數位網絡時代的表演與個體性
由於國際肺炎疫情的大幅蔓延,有效的疫苗尚未出現,在大家仍對大規模群聚戒慎恐懼,大量以線上模式取代實體聚會,甚至覺得這場疫情可能具有長遠的效應,改變多數人觀看表演習慣時,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數位網路時代的觀看與表演之間的關聯性。 圖片:《非常感謝您的...
誘人的目光:科學視覺化策略的形式與效...
本書一開頭首先要確立的是一個分歧的狀態:雖然今天大眾在解碼基因組(Genom)時,仍將之視為一份「分析自然文本結構」的工作,並且問道,難道自然不能被視作一本可以破譯其符號及文法的「書」? 主圖:曼德博集合(Mandelbrot-Menge)。(來源)
大腦位格的影像及其他:談生物藝術與腦...
最近20年以來,學科再次融合,例如在人文藝術研究中,新唯物論與人類世等研究意識到新技術的感官過程也可以是其主題,而當代藝術家的活動也跨足到了過去被視為科學管轄的領域,藝術可以透過面對自然與其背後的科學體系來擴張其感受媒介、議題與藝術主題上的問題,其中...
透過設計推測未來醫學的多元樣態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Waag Society藝術與科技中心(以下簡稱Waag),內部有數個研究走向,其中「Care」這個平臺的主題就專注於在當代社會中,新的科技會如何改變健康醫療領域原本的結構。 主圖:顧廣毅的《千年人參計畫》在荷蘭MU藝術中心展出。(圖片來源:MU Hybr...
【數位藝術網年度計畫—專題影音導讀9】
本次導讀人由本站合作的作者、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育成擔任。
工具
當說自己「寫下一些東西」的時候,實際發生的是「鍵盤打字並儲存」。 圖:R.E.M.: Discoverer, Michael Stipe, Lynda Stipe, 2011 「AutoCAD是一套枯燥到不可思議的工具...我們完全破壞這個程式與其實際用途。」麥可史戴普(Michael Stipe, R.E.M.主唱)(來源)...
【數位藝術網年度計畫—專題影音導讀8】
本次導讀人則由藝評人、同時也是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的王柏偉擔任。
【數位藝術網年度計畫—專題影音導讀7】
本次導讀人由甫從德國留學歸國、專長為圖像/影像研究的學者、同時也是本站合作的作者李立鈞擔任。
從身體圖像生產到勞動身體:關於侯怡亭...
在由許峰瑞策劃的「繡像檯侯怡亭實驗典藏展」新作當中,侯怡亭使用了鳳甲美術館典藏的雙面全異繡作品圖像。 圖片提供:侯怡亭
青春的硬體架構:張碩尹《台北機電人》...
張碩尹於寶藏巖展出的作品《台北機電人》主要有兩個部分,一個部份是由報廢電器元件做組成的裝置。 主圖來源我們還有何種團結?
新的情勢正在考驗著我們的團結。 主圖:transmediale超媒體藝術節2020年度專題「端到端」(End to End)。
末日後的近未來:朱拉亞農.西里彭的《...
撥開厚重的黑色絨布,走進下東區601藝術空間狹窄的放映空間,視覺藝術家朱拉亞農.西里彭(Chulayarnnon Siriphol, 1986-)的影像裝置《黃金螺旋》(Golden Spiral, 2018)。
數據
數據,也稱資料,是過去20年內成為數位網路時代基本元素的概念,甚至因為網路與運算能力的發展,還有了「數據科學家」這樣的職稱。 主圖:王宇光,《捺撇》,2020。(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林筱倩)
虛擬實境藝術中的「本體論事件」與「共...
虛擬實境科技的發明使得科幻小說情節幻化成真,透過科技中介,人們必須釐清面對此一裝置的感官知覺如何被定義。 主圖:鄭曦然(Ian Cheng),《熵牧人》(Entropy Wrangler Cloud),2013。(來源)
生命威脅的解消與生命價值的尋覓:人類...
隨著我們的生活與越來越離不開數位和網路科技,以及「人類世」(Anthropocene)帶來的各種未知的病毒、風險和災難的出現,藝術家與科學家和科學世界的互動近年也日趨頻繁。 主圖:亞藍達(Julieta Aranda),《盜取自己的大體(攀向黑暗的另一組立足點)-第三部曲...
遊戲
也許我們應該承認,「空間」與「互動」在本質上便兩兩相悖:日常周遭的空間,基本上不對我們的使用有任何互動的回應。 主圖:雙截龍。(來源)
紀錄/檔案
2013年3月15日,「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資料庫」正式上線啟用。 主圖:「台灣是這樣長大的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 第十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紀錄影像(攝影:蔡明德)。(來源)
演算法轉向下的美學運算:當代數位影像...
傳統圖像的魔力是一種「神話」,而技術性圖像的魔力則是一種「程式」。 主圖:蘇聯電影導演維多夫(Dziga Vertov)1931年作品《熱情:頓巴斯交響曲》(Entuziazm:Simfoniya Donbassa)圖表。(來源),《馬木路克墳塚(與蒼蠅)》,約1870年。.jpg)
圖像作為痕跡:對於一個尚未死去範式的...
攝影是所有圖像媒介中最常被描述為「痕跡」、「壓印」或是「真實的索引」(Index des Realen)的媒介。 主圖:安東尼奧.貝亞托(Antonio Beato),《馬木路克墳塚(與蒼蠅)》,約1870年。(來源)
自我套用
在陳芯宜的虛擬實境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中,有一個就敘事的進行而言稍嫌突兀,卻是導演直言其無法割捨的片段:(帶著VR頭盔顯示器的)觀眾看到一整群也帶著VR頭盔顯示器跳舞的舞者。 主圖:陳芯宜執導,《留給未來的殘影》,虛擬實境電影,18分鐘,2018。(陳芯...書籍資料庫96

《螢幕動力:電影空間投影的邊界》(Scr...
從Internet上的動態圖像到巨型的IMAX顯示器:在過去的20年間,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屏幕數量已大幅增加。儘管通常我們用它來表示「電影院的死亡」,但本書試圖重新考慮電影和傳統電影院的局限性和細節。本書分析了觀看性的概念、電影與「非電影」(uncinematic)之間的關係...
《視覺機器》(La Machine De Vision,...
《速度與政治》的作者維利里奧努力要定義一種圖像的新型邏輯。確實,在不同的技術旁邊,在圖像的後勤旁邊,還存在一種邏輯和傳播的時代,它們標示了近來的歷史。 形式邏輯的時代,就是繪畫的時代、雕刻和建築的時代,它與18世紀同時結束。辯證邏輯的時代,就是攝影...
《人造暗影:現代藝術和媒體的晦澀歷史...
暗影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現代形態。與夜晚、陰影和人造光不同,可以說「人造暗影」一直被人們忽視到現在。然而事實上,控制暗影對於攝影和電影、科學和奇觀以及一個世紀的先進藝術和電影的崛起至關重要。《人造暗影》是第一本將這一現象歷史化、理論化,並將其應用...
《建築之麻醉》(The Anaesthetics of A...
在這本簡短、且意圖引起爭論的書中,作者集結了諸如班雅明與布希亞等哲學家與文化評論者的想法,針對當代建築文化越來越熱衷於影像與影像製作所產生的結果,開發出一個既新鮮又具高度尖銳性的評論。 這是一本具有爭議性的作品。在聲明與爭議已經不再流行的年代?堙A...
《攝影:一種中庸藝術》(Photography: ...
數百萬業餘攝影師從事的日常攝影活動似乎是一種自發且高度個人化的活動。但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文化理論家布迪厄卻認為,很少有文化活動比攝影更具結構性和系統性。布迪厄對攝影實踐的敏銳而廣泛的分析揭示了這一文化領域內在的邏輯。對於某些社會團體來說,攝影主...
《透明社會》(Transparenzgesellschaft...
今日社會對透明度的要求無所不在, 但是不斷爆增的資訊,沒有讓這個世界變得更透明。 資訊釋放得愈多,世界反而愈加混亂。 人類的心靈顯然需要與自己獨處、不必遭遇他者目光的領域。不透性是心靈的要求之一。若是完全通透明亮,心靈會燃燒殆盡,引發一種特殊的「...
《科技與慾望:動態影像的超越性藝術》...
影像邊界的光譜領域不斷顯示出一種超越視覺及其媒介(例如藝術脈絡中的屏幕、框架、公共展示和投影場域)的慾望。新媒體對藝術和電影的衝擊已經影響了物質歷史與跨領域影像的表演(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數位科技不僅形塑了後-電影的媒體文化以及視覺認識論,同時其...
《再現的責任:論攝影與歷史》(The Bur...
照片作為一種文獻/文件、紀錄與證據而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當中,它是如何被建立以及被接受用作於此用途?而又是何種機構擁有這種權力去強化並實行這樣一種狀態?更進一步來看,何種攝影式再現的概念是必要?以及,其結果又為何?對此,作者塔格(John Tagg)透過追溯了...
《重組的眼睛:後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
美化還是偽造?如今,數位影像處理和合成技術的出現對攝影準確性的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照片可以隨意改變,逼真的合成圖像越來越難以與實際照片區分開來。傳統攝影工具所具有的高度現代主義的意圖尋求客觀真相,在數位成像工具的廣泛應用中已經土崩瓦解。攝影已經...
《動態影像》(Moving Image)
本書深入考察藝術領域中不斷隨著數位媒體而擴張的動態影像藝術發展。 這本選集考察了近年來藝術領域中不斷發展的動態圖像作品,並從1960年代至今的表演、身體藝術、實驗電影、裝置和限地藝術作品中追溯當代動態影像作品的系譜。透過數位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
《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T...
這是一本具有洞察力且深具說服力的書籍,本書指出城市空間因為流動的、即時的、以及普遍滲透的媒介而被重新定義,因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模式,使得媒介已不再與城市分離。空間化媒介平台不斷地滋生,構成了以媒介為基礎結構的複雜情境,也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媒...
《影像人類學:圖畫.媒介.身體》(An ...
著名藝術史學家貝爾亭,在本著作中提出創新的人類學理論,闡述關於人類影像製造的觀點。除了對於圖像與媒介關係的觀察,他更著重於串連影像與人類的心智圖像以至於身體的連結,提出更為廣袤的影像理論。身體作為生產、感知與記憶圖像的媒介,其具生命的特質有別於其他...空的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虛構;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實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逃避;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真理。 一個人在某人的注視下,經過一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 在時尚精品店裡,有人會指著架上說:「這雙靴子正流...
《聆聽新媒體—藝術與文化的沉浸與具現...
《聆聽新媒體》這本書檢視了長期在新媒體理論與實踐中受到忽視的要角聲響(sound)與聲音(audio),研究範疇旁及新科技與行為藝術事件,並聚焦於聲響、具現(embodiment)、藝術,以及技術的互動。戴森(Frances Dyson)從歷史觀點出發,著重探討20世紀中葉後因電子產...
《視聽:幻覺的構建》(L’audio-vision...
「聲音」之於「視覺」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是主客的依存關係?視覺佔上風抑或是聲音為主導?沒有聲音的影像,沒有影像的純粹聲音,兩者之間的致命性差異在於什麼?在當代媒體文化中,視覺與聽覺兩者總是形影不離、相互依存,聲音為視覺影像創造出更真實的效果,視覺為...
未來電影:電影之後的影像想像
全球化一個極為重要的面向在於一套適用於全球網絡科技標準的發展,包括產製、傳播與呈現的準則等,這套標準有利於全球市場,但也大大地增加了電影製作成本。隨著這股標準化浪潮,影像工業同時也不再琢磨於電影語言。好萊塢開始主宰了影像產製與發行的形式,尤其是好萊...
《Cercle》雜誌
《Cercle》是一年只發行一本的獨立雜誌,由Marlne、Astri、Marie Secher 與Maxime Pintadu於2013年在法國史特拉斯堡創辦,並由Centre National du Livre、Direction des Affaires Rgionales et Culturelles 以及 Rgion Alsace等單位所支持。每期規劃一個主題,以英文與...
生物藝術:被改變的真實
身兼藝術家、策展人、作家與教授等多重身分的邁爾斯(William Myers),在其第一本著作《生物設計》(Biodesign)即透露出他對於如何連結起藝術與生物科學之間關係的強烈興趣。在其中,威廉・邁爾斯指出在設計領域與建築領域裡,有愈來愈多的創作者將生命的元素融入創...
今日的藝術與生態
近年來,「生態」意識已在各領域之間產生極大衝擊,不僅止於藝術領域。本書堪稱第一本深度探討當代藝術家面臨大自然、環境浩劫、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生態等重大議題時,所採取的創作行動與策略,及其於藝術創作中的表現。本書試圖從各種不同的藝術層面去探討藝術家們...
Instagram與當代影像
在數位通訊產品如此普及的今日,有無數的人們使用數位工具與工具來創造、分享文化產品。研究當代數位媒介領域的學者暨藝術家曼諾維奇在他線上出版的新書《Instagram 與當代影像》一書中,特別聚焦在「Instagram」這個影像溝通的平臺上。他將Instagram的影像文化放在一...
錄像藝術理論:比較研究取向
現在,我們很難想像生活當中沒有相機(相機、攝影機、手機上的相機等等),因為有太多必須記錄下來的事件與活動,或者說,我們正處於一種攝像文化(camera-based culture)之中,而這股文化趨勢不僅滲透於日常生活當中,同時也已進入藝術領域,此現象從當代藝術展覽當...
錄像革命:論一個媒體的歷史
從電視問世以降,錄像就已成為文化、社會與動態影像媒體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數十年過後,錄像則已成為一種前衛的藝術表現媒體、一種高科技消費配件、一種在家觀賞電影的形式、一種得以用來追求民主、權益與真實的紀實工具。在二十一世紀,錄像已成為所有動態影像...
抽象錄像:當代藝術中的動態影像
《抽象錄像:當代藝術中的動態影像》試圖從藝術史學者、藝術家、策展人與作家等不同觀點出發,提供兼具史觀與理論觀點,帶領讀者了解動態影像在當代藝術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特別聚焦在2000年之後的藝術創作與發展脈動,尤其是長久以來存在於錄像、網路藝術、裝置、新...
光的實踐
在當代數位藝術的創作中,光線儼然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元素,無論是自然光線、各種科技光源所產生的光線,都成為數位藝術創作的主題。本書即在於探討光線的各種實踐。光線可謂一切視覺的必要條件,而視覺媒體則是我們藉以探索這個視覺條件的重要依據。視覺科技史所凸顯...
Documentary Across Disciplines
當代紀錄片的實踐與表現形式相當多元且複雜,時常是橫跨不同領域,探討政治與美學、再現與真實、真理與幻想之間的交互關係。以往「牆上蒼蠅」的舊式觀點,抑或是準科學的客觀性觀點,似乎不再適用,如今,人們開始將紀錄片理解為:並非中立的描繪真實,而是透過敘事與...
惡托邦總動員: 「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
日前,「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才結束。對於一個已經結束的展覽,這篇短評勢必來得太晚。然而,對於一位透過動畫、實驗影像,或者更確切來說,影像藝術範式來展開當前人們普遍遭逢的切身議題的年輕創作者來說,希望以下的文字還能是一種...
藝術家的美術館
當代藝術創作在數位科技、媒體科技的應用下,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裝置時常迥異於過去傳統的藝術品形式,它可能是巨型裝置、也可能是必須注入各種感官知覺的互動藝術、也可能是持續進行中且尚未完成的作品。因此,美術館中展出的藝術品開始出現了不同的樣貌。藝術家...
聲音藝術:聲音作為一種媒體藝術
在當代藝術,尤其是媒體藝術的創作實踐裡,「聲音」始終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與角色。而作為一本極具代表性的選集,本書作者同時也是德國ZKM藝術與媒體中心執行長的Peter WEIBEL,試圖概略性的統整過去五十年來聲音藝術的發展。從2000年開始,許多論述開始將「聲音藝術...
表面:美學、物質性與媒體
在現在這個物質與媒體快速改變的視覺時代裡,作為實體的表現或條件的「物質性」,究竟有何意義?在各種虛擬形式裡,是否存在著物質性?在本書裡,身為文化評論者與理論學者的Giuliana BRUNO試圖探討這些問題,致力於探討當代世界裡的物質性問題。作者認為,「物質性」...
數位藝術與意義:解讀動力詩學、文本機...
在這個數位宰制的世界,對於數位藝術作品的評論與書寫,一般而言,仍舊欠缺詮釋與評價的標準與依據。基於此,促使Roberto SIMANOWSKI書寫本書。同時,作者也意識到數位媒體在所有領域(包括社會、文化生活)裡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因此,一個可以用來理解、解讀數位媒...連結資料庫42
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資料庫
博格斯特(Ian Bogost)個人網站
達維斯(Char Davies)個人網站
Genius Loci Weimar藝術節
羅馬尼亞 布加勒斯特國際舞蹈電影節
另一種旅行紀事
M+視覺文化博物館
巴賽隆納LOOP影像博覽會
大阪亞洲電影節
府中15新北市動畫故事館
B3 Biennial
藝術觀點
兩廳院藝術生活影音頻道
指上環視
奇幻視界─國際科技藝術展
Suzanne HEINTZU
日本Diginfo TV
Sputniko!
Julia Rub3rts
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
Furtherfield
巴黎/柏林/馬德里國際影像藝術節
波蘭托倫當代藝術中心官網
黑川良一
松尾高弘
高木正勝
黑川良一
中華民國影像處理與圖形識別學會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
Alvaro CASSINELLI
人才資料庫150
沈柏逸 (SHEN Bo-Yi )
藝術評論與影像研究人。關注當代藝術、視覺文化與...宮保睿 (Paul GONG)
宮保睿為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1988年生於...沈克諭 (SHEN Ke-Yu)
沈克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林書瑜 (LIN Shu-Yu)
林書瑜,1988年生於臺灣宜蘭,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李立鈞 (LEE Li-Chun)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文...致穎 (Musquiqui Chihying)
致穎目前居住和工作於臺北及柏林。他擅長運用聲音...蘇郁心 (SU Yu-Hsin)
蘇郁心,現居於德國萊比錫的藝術家。以論文電影為...郭立亭 (KUO Li-Ting)
1991 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目前就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黃博志 (HUANG Po-Chih)
黃博志過去的作品是透過錯誤使用掃描機來製造動態...張乾琦 (CHANG Chien-Chi)
張乾琦是一位攝影記者,在1991-1994年間曾先後加入...馮偉中 (FENG Wei-Chung)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研究所畢,現任朝陽科技...黃仲瑜 (HUANG Chung-Yu)
/ 學歷 / 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 東海...彭奕軒 (PENG Yi- Hsuan)
彭奕軒以白板易書寫、抹去的特性建構作品《非永久...黃偉軒 (HUANG Wei-Hsuan)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張湛 (CHANG Chan)
1988年生於台灣台北,不喜歡出門,沒什麼自我但又...林子荃 (LIN Tzu-Chuan)
1989年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李冠宜 (LEE Kuan-Yi)
指甲掐肉,竄流的腦細胞,在文字、影像與聲音的起...游惠喻 (YU Hui-Yu)
學歷 | 201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賴宗昀 (LAI Tsung-Yun)
賴宗昀,1988年出生,現為「失聲祭」聲音藝術活動...許汝翡 (HSU Ru-Fei)
1991年生於台灣高雄(國籍臺灣),擅長2D動畫、錄像...李哲維 (LEE Jhe-Wei)
作品類型多為互動裝置及錄像裝置藝術,擅長擷取生...黃奕儒 (HUANG Yi-Ru)
1990年生於台灣高雄,擅長攝影、影視合成與特效、...陳進士 (CHEN Chin-Shih)
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畢業,現任於中國科技...連藹理 (OLLI TAPIO LEINO)
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於丹麥哥...潘虹均 (PAN Hong-Jung)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作品【關於...林志明 (LIN Chi-Ming)
林志明出生於1965年,台灣台中市。台大外文系畢業...馬匡霈 (MA Kuang-Pei)
畢業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郭城 (GUO Cheng)
郭城 (1988年生於北京)先後獲得上海同濟大學工業設...周東彥 (CHOU Tung-Yen)
創作以影像及劇場為核心,影像作品曾四度入圍台北...沃科伊 (Vokoi)
日籍藝術家沃科伊,1976年生於木曽岬町,日本。現...作品資料庫578

操實境
這個計畫以類似於真人秀的方式拍攝。(圖文藝術家提供)
Practicing LIVE
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作品計畫「Practicing Live」,運用了舞台劇的排練過程及專業演出,進行一場猶如實鏡秀的拍攝。(圖文藝術家提供).jpg)
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
2010年創作的《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詼諧地記錄並呈現了藝術家所謂的「掌上博物館」景況。(圖文來源).jpg)
2023藝術計畫(ART PROJECT 2023)
2022年12月,在2020年經濟危機帶來的財務壓力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決定不再續約由布魯爾(Marcel Breuer)設計的前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大樓八年租約。(圖文來源)
小甜甜
小甜甜在1979年於臺灣華視首播,接著在1981年起又重播了五次之多。 圖、文:藝術家提供
此曾在
後現代哲學家羅蘭․巴特,在《明室》一書中,對於影像紀錄的物件,脫離現場拍攝地點的再現,提出了「此曾在」的概念。 圖、文:藝術家提供
Caecus creaturae
Georgo Eberhard Rumphius (1627-1702) 是一位17世紀受僱於荷屬東印度公司的生物學家。
兩個末日
此計畫為劉玗與吳思嶔於2011年共同製作,內容包含雕塑、裝置、錄像、紀實影片。
海市蜃樓
作品結合影像與裝置,在寶藏巖半樓廣場牆面簍空的窗框上,架設ㄧ個結合真實窗景與虛構影像的小型電影院,作品內容取自兩人同遊的美國西岸公路旅行。
大衛與大衛的對話
2011年,我在倫敦的一家酒吧遇到了B。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是台灣人嗎?你認識A嗎?」 圖文圖供:余政達;紙上繪畫(150x 270公,120x213.3公分, 120x213.3公分).jpg)
目前無法證明,但我們知道它的存在
藝術家將個人的經驗和科學文獻重新建構及詮釋。 主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鹿港反杜邦運動(Lukang Residents' Ant...
1985年,美商杜邦公司取得經濟部的許可,準備在彰濱工業區設立二氧化鈦廠,鹿港居民擔心帶來環境污染,於是強烈反對。
在百老匯(On Broadway)
這件作品是2014至2016年紐約公共圖書館展覽「公共之眼」(The Public Eye),所委託創作研究的互動應用與公開展示的裝置。
浪漫至宇宙
以人的「精神」作為作品的中心,再由「精神」向外延伸至宇宙,然而這個宇宙是1. 物理空間的太空?還是2. 內心世界?亦或是3. 瘋狂的想像?
泅
《泅》是一件創作於臺北臥室的影像裝置作品。
垂直時間
在這件作品中,我反映出法國哲學家、小說家加西亞(Tristan Garcia)的論述觀點,即是另一個時間的垂直結構上的時間順序。
人族
以蘇拉威西島上的史前洞穴壁畫,和其他在東亞、東南亞,或不同地區正被開發或尚未被發掘的化石與遺跡作為發想藍本。
一號與狗
作品是一段行經核能第一發電廠而產生的聯想,中途經過了已經荒廢的夜市、核一廠的排水、有巨大狗公雕像的十八王公廟等。
3x3x6
本次鄭淑麗追探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於16世紀作為監獄的歷史脈絡,進行全新創作計畫。 圖: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wan in Venice 2019
如果這是全球監控中心
在人工智慧與數據運算的當下,人們已經與雲端共生,生活在眾多如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所組成的資訊空間(Cyberspace)。
溪山清遠
這個看起來頗有人文雅趣的書畫空間,所陳述的卻是越來越嚴重的空汙問題。
沒出息3D錄像影展
IMAX 3D 為什麼3D的電影票那麼貴?
土地廟
在華人社群與華人文化影響深遠的地區,每個村莊、聚落都有著凝聚居民向心力的地域性神祇。 主圖:影像截圖。
打折
一個關於郵遞包裹的「穿越」故事,結合從1940年代中國各地因經濟動盪。 主圖攝影:Gert Jan van Rooij。
折射
《折射》一作循著採集蘭嶼島嶼光線傳說的線索,發覺了蘭嶼達悟族的創世神話兩次大洪水的虛構地質學。 主圖攝影:Gert Jan van Rooij。.jpg)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
不同程度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未來的世界將扮演不同的角色介入人類的生活。聲物製造工廠
《聲物製造工廠》表現3D列印機猶如一個生物體,可將每個人的聲音儲存成檔案並轉換成實體標本,討論了數位時代聲音可以是具有身份的「聲物」。
站立於流動中
《站立於流動中》(Stand in the Stream),透過六種不同相機格式拍攝以及即時串流媒體播放螢幕擷取影像(非拾得影像)。(主圖來源)
閱讀清單
高爾-彼得斯投影的世界地圖修正了一般在麥卡托投影地圖裡高緯度國家明顯面積被放大的現象。 圖片:藝術家提供。
亞洲大氣系列:空域作戰圖
在「亞洲大氣」系列中,《亞洲大氣》的影像串接與討論相關飛航畫面、空拍機影像、無人機禁飛地圖、空域作戰指揮圖、飛行空域、管制空域,以及相應的飛航規範、對天空的使用與限制等。 圖片:藝術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