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50
【德國】駭客身分:舞出多樣性
【德國】駭客身分 - 舞蹈多樣性
【線上】2021向量藝術節
【美國】不在、的、沿線或與線有關
【德國】希朵.史戴爾。我會活下去
【線上】第16屆雅典數位藝術節:科技部落
【臺中】對稱性破缺–超科學.藝術展
【臺中】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
【美國】米斯(Lorna Mills)個展:「巨量程式碼」(The Great Code)
【德國】2018跨媒體藝術節(transmediale 2018)
【荷蘭】 2017 Sonic Acts 藝術節「存有的噪音」
【瑞士】 日內瓦「Mapping Festival 光構藝術節」
【荷蘭】 2017 Sonic Acts 藝術節「存有的噪音」(The Noise of Being)
日內瓦Mapping Festival 光構藝術節
2016年柏林超媒體藝術節
2015 第十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創‧世紀》
2016年柏林跨媒體藝術節公開徵件
日內瓦Mapping Festival 光構藝術節
【倫敦】數位革命:一個關於藝術、設計、電影、音樂與電玩的沈浸式展覽
國立臺灣美術館2014年數位藝術人才國外駐棧創作 公開徵選
國立臺灣美術館2014年數位藝術人才國外駐棧創作徵選
【徵件活動】勞動身影
【柏林】 transmediale新媒體藝術節
【柏林】 維蘭.傅拉瑟(Vilém Flusser)藝術研究駐地贊助計畫
【蘇黎士】 瑞士藝術基金會針對「數位文化計畫」推出徵件補助
【義大利】 波隆納第5屆機器人(ROBOT05)科技藝術節
【臺北】 Dimension+主辦 Playaround Workshop「太空殖民」工作坊
【倫敦】 阿爾發村 alpha-ville藝術節徵件至7月止
意識重構”系列研討年會2012年論文徵集
ArtFutura數位文化及創意藝術節,西班牙
專題2
文章資料庫67
「GG」專題—影音導讀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giarts/videos/721024139395236 此次「GG」專題導讀人: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陳湘汶,介紹了學者威瑟福德(Nick Dyer-Witheford)的文章〈「非物質勞動:電玩裡的勞工史〉;本篇文章收錄在《帝國遊戲》(Games of...擬皮層與數位女性主義:林珮淳2020年《...
林珮淳從2006年開始創作《夏娃克隆系列》,而其所創作出的「夏娃克隆」是象徵林珮淳對於後人類(尤其是女體)的想像與詮釋。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中遺忘的一個篇章:原...
圖靈(Alan Turing)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作為現代計算機概念原型的圖靈機。 主圖:遭物理破壞的電腦硬碟,無法從物質辨識所儲存的資料內容。(來源)迭代與遞迴:「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
在當代社會中,「人科技自然」三者間的關係應如何重新被定義?在數位科技世代快速革新的發展中,人又如何面對自身的在世存有?如何定義肉身主體與科技間的關係? 主圖:陳慧嶠,《宇宙之花》,2018。(來源)由改寫而生的變異走往未來
法國藝術家安侯(Camille Henrot)在《筋膜溫熱療法》(Faciathrapie)這組雕塑作品中,安侯請一些按摩師針對她所提供的一些疼痛徵狀來按摩一些長方形的土塊,並以按摩師名字命名。 安侯(Camille Henrot),《累得要命》(Grosse Fatigue),2013。(來源)美學的自動化:人工智慧與影像文化(Aut...
在1950年代,人們對人工智慧的初始願景是能夠教導電腦執行一系列認知任務,包括下棋、解決數學問題、理解書面與口頭語言,以及辨識影像內容等。今日的人工智慧(尤其是監督式機器學習[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的形式)儼然成為讓現代經濟體更有效率且更安全的重要...平台經濟的愛情方案 #優化 #情緒社交:...
談論Transmediale 藝術節其中很令人興奮的,無非是這是藝術與社會、理論最激烈討論的時刻。 主圖:Transmediale 2019「情感基礎設施」(Affective Infrastructure)主視覺。Credit: The Laboratory of Manuel Brger數位與軟體:再結構化的新媒體
在數位文化中,資料庫始終是一個無標記項目(unmarked term),無論新媒體物件是以線性敘事、互動敘事、資料庫或其他形式出現,就「物質結構」(material organization)的層次而言,它們都是無結構式的資料。據此,數位媒體本質上不是視覺的,而是一套後臺處理程式的...透明與祕密(Transparenz und Geheimnis...
本期介紹的國外趨勢論述〈透明與祕密〉是由兩位德國媒介文化與數位文化領域學者拜耶斯(Timon Beyes)、皮亞斯(Cluas Pias)共同執筆。在這篇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文章當中,拜耶斯與皮亞斯主要的問題意識是「我們可以如何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諸數位文化時期?」關於這個問...科技條件:導言(下)
賀爾(Erich Hrl)承接南希(Jean-Luc Nancy)對於「意義史」的總體構想,認為當前的時代是個以「模控技術」為基礎的時代,也是個「後詮釋學」的時代,技術不再能一方面以綜合的方式被納入主體的能力之內,另一方面又被視為無意義的事物而排除在意義生產的範圍之外。這...科技條件:導言(上)
賀爾(Erich Hrl)承接南希(Jean-Luc Nancy)對於「意義史」的總體構想,認為當前的時代是個以「模控技術」為基礎的時代,也是個「後詮釋學」的時代,技術不再能一方面以綜合的方式被納入主體的能力之內,另一方面又被視為無意義的事物而排除在意義生產的範圍之外。這...從扶植到研發:不唯「展覽」是問,期待...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數位藝術基金會」)和北市府文化局解約後,衝擊了七年來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以下簡稱「數位藝術中心」)的經營策略,其中,攸關創作者的莫過於「展覽」與「駐村計畫」是否續辦。答案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展覽與駐村計畫不是數位...在技術革新潮流中進行的藝術實驗:臺北...
以探索技術文明為創作核心的藝術,隨著新科技的發展與普及,逐漸成為特殊的藝術類型。然而,各種異質技術的差異、範圍與快速變化的發展,讓這個藝術類型一直處於難以界定與變動的狀態,隨著不同地區、時期的各種實踐,「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數位藝術」、「...數位策展.策展數位-迎向展演美學設計...
從2004至2005年對數位藝術的爆炸性引薦、2012-2014年再一波大規模的徵件策展,隨後,大批年輕世代的數位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與學者參與於國美館主持大規模且多元的策展、駐村與創作計劃。本年度(2017年),TdAic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網站的重新改版,更讓人們見...後記:文化技術與媒介研究(Afterword: ...
文化技術途徑應該將自身重要的物質面向引介到媒介取向的文化分析,而且在閱讀文化技術時,應該聯繫到近來的後福特主義式政治理論和對後人類的各種探索,以發展出各種概念組合,既能將政治嵌入媒介理論的陳述,也能挖掘認知資本主義的文化技術史。蹣跚步伐,艱履十年:回顧臺北數位藝術...
從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期間,臺北市政府為建立「網路新都」,在時任文化局廖咸浩的主導之下,於2006年開始第一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廖咸浩指出:「為了充分利用臺灣的數位能量,整合與拓展臺灣的數位藝術創作,並確立臺灣在華人數位藝術上的領航地位,臺北市文化局在...「自拍城市」:社群媒體中的攝影與自我...
在Instagram、YouTube與Flickr上分享的影像與影片等由使用者供應的視覺媒體內容,開啟了數位視覺文化(digital visual culture)研究的契機。【文化政策觀察】建立一個長遠前瞻的科...
時代變遷令經濟結構產生改變,文化成為拓展經濟、創造產值的最大利器,為了有效推動文化經濟的發展,隸屬政府的文化管制機關自意識型態和社會控制角色,轉為輔助產業市場運作的核心部門。長久以來,臺灣政府在推行與輔導臺灣數位藝術大部分皆以文化創意產業與數位內容...數位垃圾的駭客共創
〈再作用媒體〉是一系列使用電子廢棄物架構而成的多媒體裝置,這些裝置被駭客、被再利用、被重組成新的裝置。正如你在此次展覽裡所見,在這個作品裡,存在著一條裝置線,一條猶如出現在工廠裡的作業線。它同時也是一條時間線,即便它並非按照時序來排列,但它說明了這...從「再生」再創造:從媒體考掘中體現參...
在一篇名為《殭屍媒體: 電路橋接媒體考古學作為一種藝術方法》(Zombie Media: Circuit Bending Media Archaeology into an Art Method)的文章中,尤西・帕瑞卡(Jussi Parikka)和加奈特・赫茲(Garnet Hertz)將媒體視為循環不息的存在,如同殭屍般死亡、腐敗、重新...覷見數位海市蜃樓:荒謬玩味的影像藝術
數位活動影像的景觀乃經由電子再現人類感知表意系統,以「流形」(the figural)的狀態恣意遊走於各載體裝置之中,混雜交織成各種不斷衍生的目眩神迷,使感官墜入純粹擬像的世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數位影像的既視感無疑是慾望不斷衍生的共享參與。未完成與完...我們都被重新啟動
策展人:王冠婷。社群媒體承諾我們的並不是一個素樸的、無結構、無政府、無邊界的自由世界,而是一個由演算法為基礎所支撐的網絡,分析、結構、選擇、排除發生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也因此,文章轉貼、分享與迅速更新的動態反倒使得社群媒體變得危險:我們是否只是一落...舉步維艱行十年:從第十屆臺北數位藝術...
在「第十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創・世紀』」的策展論述中開宗明義的指出「藝術始終無法、也不需要被完整定義,而是在每個時代自然生長成相對應的樣貌。因此,『創.世紀』想要的,是尋找創作的當代意義,並試圖勾勒出一個逐漸成形的輪廓。⋯⋯如此,便牽引著我們迎向一個...多重鏡像的妮基‧李-數位時代中的自我...
她自由隨興的扮裝自拍讓她順利的進入不同族群的文化景觀,她的影像受到藝術圈內外的成功回響,歸功於她的輕鬆不羈,跨越了敏感的種族議題;而網路數位時代人們隨手拍上傳社群網站分享「自拍」影像的文化,成了妮基手中方便的探索文化和自我認同的媒介。殭屍媒體藝術:媒體考古做為藝術創作方...
在一篇名為《殭屍媒體: 電路橋接媒體考古學作為一種藝術方法》(Zombie Media: Circuit Bending Media Archaeology into an Art Method)的論文中,他們將媒體視為循環不息的存在,如同殭屍般死亡、腐敗、重新成型、混雜、歷史化然後被重新詮釋與收藏。藝術家透過電路橋...一場連結心和思緒的表演
這次駐村的作品則是想要延續後者作品的脈絡,結合舞臺表演和穿戴式互動裝置,更徹底地實現人與環境的表現和兩者的互動連結。因為也是第一次嘗試與表演者結合,實驗性和挑戰都非常大,這個駐村計劃讓我能到文化古都布魯塞爾,並且支助所需開銷,其實對於這類型挑戰性的...「真實的贗品」虛構文體的未來證明
策展人:賴火旺。人類社會通過錯誤、失足、大錯、謬誤而產生了文化。在這種意圖機制化的過程,求真得假;於是習俗形成。人們對周圍世界形成了虛假的分類,發明越來越多的虛構存在之餘,便把自己圍在文化大廈之中,甚而去改變對世界的模型來適應自己的結論。我們當然知...2014年「數位藝術人才國外駐棧創作計畫...
2014年「數位藝術人才國外駐棧創作計畫」的徵選在國內諸多同質計畫中是相當嚴謹的,申請者必須經過三階段審查:一、初審:書面計畫審查;二、複審:現場簡報與回答;三、決審:國外合作駐棧機構以通訊方式進行決審。從人才的徵審程序中,申請者提出未來的創作計畫與研...一場連結心與思緒的表演-《宇宙意識:...
這次的駐棧經驗,我以較為傳統的藝術家態度來面對,意即在作品的規劃中預留較大的空間和自由度,等抵達當地並生活一段時間後,再以該地的人、事、物與文化做為啓發,融入作品之中。然而,在我的作品中,幾個要素是必須存在的:一、使用生理感應器(Biosensor)做為互動...【數位表演藝術】手機偶的現代寓言:寂...
此次2014年的版本導演承襲這種對於寂寞的描述,從旅行、數位科技產品的使用之間反映人的行為模式。從原本包含導演自己共三位演員在臺上演出的形式將自身抽離,在製作的標題文字中少了文字的「自己」,帶著觀眾一同檢視並體驗屬於數位時代的物件如何影響生活方式並改造...書籍資料庫21
《機造電影先驅:虛擬生產的草根》
機造電影是第一個從網路網路發展成為主流創意類型的數位文化實踐。藉由遊戲與電影的結合,在此類型創作中顯而易見最新的文化與視覺轉變,實時虛擬製作作為一種專業的創意實踐正在產生新形式的機器生成的互動體驗。 本書聚焦於被認為是虛擬生產的草根與開端的機器的...《機造電影讀本》
在過去的十年裡,機造電影(machinima)使用電腦遊戲引擎製作電影已經成為數位文化中一個充滿活力的領域。機造電影作為一種電影製作工具自下而上的發展,是由自學部署電腦遊戲技術以快速、廉價方式製作動畫電影的愛好者所推動。《機造電影讀本》是對這一快速發展領域的...《後真相》(Post-Truth)
我們已進入後真相時代!訴諸個人情感與價值觀,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我們甚至無法分辨真假。後真相等同於意識形態霸權,以此手法迫使他人相信某樣事情,無論是否存在良好的佐證。這是政治支配的祕訣,欺騙、操弄和利用,成為創造獨裁政治秩序的工具。本書作者...《數位文化中的迷因》(Memes in Digita...
2012年12月,爆紅的《Gangnam Style》成為第一部YouTube觀看數超過十億次的影片,數以萬計的觀眾留言轉發,也製作、發布自己改編版本,而《Gangnam Style》正是最著名的網路迷因例子:數位內容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迅速地在網路上傳播,並成為一種共享的文化體驗。在這本書...《社交媒體的深淵:批判網際網路文化與...
《社交媒體的深淵》縱身遁入一場弔詭情境,一種新的數位常態與現時緊急狀態並進的景況。在其中,人們心裡存在著一種強化的、後斯諾登式的自覺,縱使知道已被監控,但仍持續點擊、分享、排序,呈現一種對於監視、攝像科技與恐懼文化交織下近乎反常的冷漠。即便臉書、谷...淘汰歸檔:數位文化記憶與媒介迷群
曾經,檔案、歸檔、建檔的任務主要賦予給博物館、圖書館或是其他機構,這些機構或組織被認為而且是被信任為身負保留文化遺產或文化記憶的重要角色。如今,隨著數位網絡媒體的崛起,各種形式的檔案工作者(archivist)因而湧現,像是粉絲、駭客等,他們開始在網路上扮演...數位人文學的崛起
過去十年來,我們對於數位網絡的理解經歷了一場徹底的反轉,過去我們一度認為是超越經驗的虛擬實境,如今卻鋪天蓋地的以數據的形式、以極其有形的物質形式佔據我們的日常生活,且我們終日與之互動、賴以為生。因此,這引發了許多新形態的問題產生,尤其是關於社會的、...數位記憶與檔案
「檔案」在一般的想像裡,大概脫離不了那些位處偏僻的、無人問津的機構裡,像是過時的、塵封已久的、被棄置在圖書館、或警察局裡。然而,現在,檔案卻透過數位科技而被賦予了生命似的。就數位生命而言,當我們提及「檔案」時,我們所指涉的不再是那些被刪除的檔案,更...數位美學
本書是早期探討數位美學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關注於當代電腦文化的美學本質及其目的。作者以一貫冷靜而犀利的眼光檢視網路烏托邦主義之宣稱,追溯新媒體的全球化現象,並深入探討、質疑它對主體性與社會性所發揮的功效。作者援引歷史、哲學美學與網路文化文學等觀點,...後數位美學:藝術、電腦運算與設計
隨著數位科技的出現,電腦運算充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徹底影響、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甚至審美方式;當數位媒體開始介入、化身為藝術創作的重要媒介,意味著一種數位美學的誕生。然而,本書認為予其說這是一種數位美學,倒不如說是一種後數位美學的現象...數位文化中的劇場與表演:從擬仿到鑲嵌
本書檢視近年來科技的發展,從新科技的發展史中,包括:新媒體、虛擬環境、武器發展與醫學上的創新等,探詢劇場、表演與文化在其中的角色與脈動。作者從表演研究的視野出發,解讀兩次伊拉克戰爭、911事件以及恐怖戰爭等,並試圖援引阿岡本(Giorgio AGAMBEN)、(Alain...數位_人文
Anne BURDICK, Johanna DRUCKER, Peter LUNENFELD, Todd PRESNER, Jeffrey SCHNAPP著 本書由五位當代實作與理論兼具的作者所著,他們的多元背景成就了本書的論述主題,同時試圖為未來提供一個願景宣言,以及理解數位人文這個新興學門的批判工具。這是一本關於當代知識...Digital Methods
本書雖論及數位方法,但絕非一本提供各種操作數位媒體的工具書,它是一本關於網頁研究的方法論著作。Richard Rogers試圖跳脫線上文化的研究範疇,重新將網路研究置放在鉅觀的社會文化脈絡下來探討。他提問的不是如何操作google,而是著重在google所帶來的google化(goo...Insect Media: An Archaeology of Anima...
自 19 世紀初,昆蟲學家發揚昆蟲的獨特生物行為與特徵,科學家便將昆蟲視為一種廣義科技的模型。在這本書中,作者分析昆蟲的社會組織-群體、蜂巢、網絡與分散式的智能( distributed intelligence),是如何被用來構築現代媒體科技與網絡社會,提供關於生物學與科技連...Materializing New Media: Embodiment i...
此書作者提供了另一種數位文化的美學系譜,避開了討論數位文化時常見的笛卡兒式靈魂論,即那種將數位等同於脫離實體的、無形式的以及無空間的論調。在此書中,作者透過展示數位文化的身體美學經驗,試著將數位文化予以「物質化」的討論進路。 書的主題涵蓋範疇從各種...劍橋劇場研究入門
近來一直被強調的跨領域藝術表現,真的無所不在了嗎?數位科技參加劇場表演是「新」的表現嗎?從古羅馬劇場到當代的廣播、電影、電視,以及逐漸被大量引用在舞臺劇場上的科技新媒體:九月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剛落幕的科技表演劇場;年底將上演的第一屆數位藝術表演首...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推廣計畫
本書緣起於 2007 年由文建會指導,國美館主辦,微型樂園企劃執行之「數位藝術教育暨創作推廣計畫」。內容回顧自 2 月10 月的計畫時程中,來自銘傳資訊傳播系、中原商業設計系、與雲科數位媒體設計系三所學校的師生,以及四十多位的藝術家、設計師,在歷經DBN軟體初階與...狂際 : 數位文化中的媒體空間與創作
人與科技是在資訊空間(cyberspace)中的要素,資訊空間同時也是「成為一要素」(mode of being)的過程,而人在資訊空間中的角色正在改變,人所存在的資訊空間不再是傳統科技存在的實體(硬性)空間,而是「成為一要素」過程中的軟性空間(soft space)─與人溝通互動(inter...Reading Digital Culture
本書曾獲得日本三省堂書店 2002年英美人文社會書籍最佳書選(HUMANITIES TODAY)。本書由作者 David TREND 收錄了一些探討數位文化的現象與資訊技術等未來重要論述。書中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份:花園裡的機器、數位時代的知識與溝通、活在非物質的世界、虛擬空間的身分...臺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
《臺灣數位文學論》以網路為文本,進行了系統的田野觀察與理論建構,深具開創性。須文蔚配合美學或傳播理論,論述數位文學的活動場域,囊括數位詩、多向小說、文學副刊、數位出版等面向,描繪出數位文學發展的簡史,並勾勒臺灣數位科技與文學活動的聯繫圖像。 作者須...New Media Art
本書是由藝術家兼策展人 Mark TRIBE-目前任教於美國布朗大學,在 1996 年創設 Rhizome.org 作為新媒體藝術的線上資源;及評論作家 Reens JANA-曾寫過相關於當代藝術與數位文化的多本書籍,兩位紐約人的聯手著作。創作人一直是採用新式媒體技術的先鋒,從 16 世紀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