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資料庫18

工具
當說自己「寫下一些東西」的時候,實際發生的是「鍵盤打字並儲存」。 圖:R.E.M.: Discoverer, Michael Stipe, Lynda Stipe, 2011 「AutoCAD是一套枯燥到不可思議的工具...我們完全破壞這個程式與其實際用途。」麥可史戴普(Michael Stipe, R.E.M.主唱)(來源)...
在技術革新潮流中進行的藝術實驗:臺北...
以探索技術文明為創作核心的藝術,隨著新科技的發展與普及,逐漸成為特殊的藝術類型。然而,各種異質技術的差異、範圍與快速變化的發展,讓這個藝術類型一直處於難以界定與變動的狀態,隨著不同地區、時期的各種實踐,「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數位藝術」、「...
數據科學與數位藝術史
在本文裡,我試圖從數據科學中提取一些與數位藝術史相關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使用量化的方法來研究任何的文化產品。這些概念包括:物件、特徵、數據、特徵空間與維度縮減等,這些概念有助於大型或小型視覺文化數據的電腦運算探索。我們可以藉此分析一整個歷史時期裡,...
數位生產力與共享社群
FABLAB Dynamic,動態自造實驗室是由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所組成的團隊,當初組成的概念主要是取自於美國MIT FABLAB,將它延伸至臺灣,希望透過跨領域、共創、開放源碼(open source)、開放設計(open design)等整合的方式來推廣數位自造,並提供臺灣創作者一個....jpeg)
自造者與社會設計
WikiHouse Foundation是一個小型的、非營利組織,由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成員所組成,我希望我們的團隊能持續的成長。基本上,WikiHouse的主要任務在於:透過WikiHouse的技術與科技,以及WikiHouse社群之間的合作,支持與維持房子的構築。換言之,我們的首要任務即是:提...
偏向虎山行:邁向另類創傷檔案的《公民...
藝術家詹嘉華以螢光材料列印出這些微型人物,稱呼他們為「黯黑中的發光體」,令人不禁聯想到經典的悲劇作品《安蒂岡妮》(Antigone)中,主角在漆黑洞穴中發出那種超越式的淒美光芒。也是這個原因,筆者將引入精神分析為工具,來看待此作品的意義,原因無他,只由於在這...
意識繪製-《宇宙‧曼陀羅》
這次參加國美館「科技融藝人才國外駐棧創作計畫」可以說是一種奇妙的緣分。我的創作計劃構思其實早在2014年二月便成形,一直多方尋找科學合作對象、技術支援、資金、空間等等。而2015年五月時,我正在丹麥做藝術家助理,那時候發現自己在科學與藝術的理解上無法與該位...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專文】 數位製造、...
從整體環境的發展來看,今年(2013)的臺北數位藝術節首次將「數位設計」納入藝術節的版圖,這是大型指標性的藝術節慶首次在一般所熟悉的藝術範疇與電玩範疇之外,提議將「數位製造」與「數位設計」這兩個領域納入數位藝術與科技藝術的範圍中,我個人認為,這是繼2012...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作品介紹】Stephan...
Stephanie Lemper的創作關注各種「口語的」與「非口語的」溝通系統,也藉由多樣及廣泛的媒材手法來表達其概念,包含利用雕塑、錄像、攝影等方式,喚起觀者記憶中各種細微的時刻,與似曾相似的熟悉感。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作品介紹】Luke Je...
這件雕塑作品是為了省思2011年日本東北地區地震與隨後的海嘯而製作。其製作方式,是透過電腦輔助設計使此次地震的紀錄圖旋轉,再採用快速成型技術進行3D列印。作品尺寸是30公分x 20公分,顯示此次地震過程其中九分鐘的狀態。這件雕塑作品將在倫敦傑伍德中心(Jerwood S...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作品介紹】Daniel ...
「巴西椅」是倫敦建築師兼設計師丹尼爾‧維德瑞格所設計的一張限量版扶手椅。這張扶手椅以一種結構性的分叉系統為特色,三根由地板分叉而出的支腳流暢地轉變為扶手、椅背與坐墊,整體呈現流體運動的狀態。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專訪】李柏廷談數...
李柏廷談數位製造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專訪】王柏偉談數...
王柏偉談數位設計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作品介紹】關於尚...
「世界並不是在汰換成為更好的一個,倒不如說,世界正在汰換成為一個非世界,被分解成無機的泥質。」在〈無機的筆記,第一篇:加速度〉一文中,季恩.莫倫諾(Gean Moreno)指出一種由《造物的引擎》作者艾瑞克.德萊斯勒(K. Eric Drexler)自奈米科技發展所構想出的...
【數位設計專題】
在臺灣,關注科技產品發表、科技新知、動畫電玩,以及科技產業發展的人口眾多,相關的平面出版品與網路討論區非常熱絡;然而不可諱言,臺灣的數位藝術發展儘管涵蓋了上述相關領域的知識技術,也有許多透過作品展開對當前臺灣數位文化發展的討論,但相對於高科技、電子...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實體活動】Fablab ...
11月24日,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與FABLAB合作,推出介紹數位設計的演講與工作坊,活動地點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一樓的噪咖咖啡廳舉行,活動時間上午10:00開始。除了開放報名,也放採網路線上直播,線上直播網址為:http://zh-tw.twitch.tv/fablabdynamic。數位...
【新媒體實驗室系列專輯-序】從 DorkBot...
「文化版圖」,這是單一國家文化的野心事業?還是支配盲眾的布局?在資訊與網路主導的當代文化,「文化版圖」這個名詞必須被重新解讀。文化的形成可以是由一群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世代,不分母語,不分地域,不分信仰的人,因為致力於分享共同的興趣或話題,透過...TriD 模型建構軟體
技術內容重點 TriD 是一套功能強大的專業化 3D 資料處理程式, 提供完整的資料編輯,合成,壓縮,分析與轉換等功能, 讓使用者輕鬆駕馭龐大的 3D 數位化資料,建構所需要的 3D 數位化模型。書籍資料庫2

FabLife: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
作者:田中浩也 譯者:許郁文 本書作者田中浩也是FabLab Japen的發起人,致力於推動FabLab活動,而《FabLife: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即是田中浩也對於FabLab的觀察與個人推動Fablab經驗之集結。書中從「個人製造」的崛起開始談起,論及這種新形態的「...
3D視覺專題製作:Kinect、Processing、A...
這是一本詳細的實作指南,想要利用微軟的 Kinect(這是一臺讓電腦能夠看見的體感裝置)建立各種應用的人,可以從本書獲得必要的技術和概念。本書將通過六個內容充實的專題,讓你學會如何為軟體建立手勢介面、使用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建立有趣的 3D 互動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