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
文章資料庫13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論網路烏托邦的機...
我們為何在博物館中搜尋資料? 主圖:觀念藝術團體「藝術與語言」(Art and Language),《索引 01》(Index 01),1972。(來源)
葉廷皓作品《每個人心中都有段被刪》中...
如果說,我們可以將文化理解成是一種人類在特定的時空環境底下所從事的活動最後凝結下來的生活與思考模式,那麼「文化技術」(Cultural techniques)一詞即意指某種操作該特定生活與思考模式的技術。 主圖:葉廷皓,《每個人心中都有段被刪》,單頻道錄像 立體聲,3...
數位與軟體:再結構化的新媒體
在數位文化中,資料庫始終是一個無標記項目(unmarked term),無論新媒體物件是以線性敘事、互動敘事、資料庫或其他形式出現,就「物質結構」(material organization)的層次而言,它們都是無結構式的資料。據此,數位媒體本質上不是視覺的,而是一套後臺處理程式的...
Remix時代與鄉民美學
318太陽花公民運動之於臺灣,是一次以世代之名,實質內涵為社會結構轉型的展示,清楚地透過大幅度社會動員的機會,將網路世代的行動邏輯頗為全面性地揭示出來。在這次的太陽花公民運動中,藝術(圈)參與人數不少,介入的程度也頗為深入,但是在藝術相關論述的層面上,...
文化與科技共融:浮現中的臺灣文化科技...
去年文化部辦理「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以「21世紀臺灣文化總體營造」為核心理念,希望直面當前臺灣文化環境,匯集民眾意見,進而擬訂出「文化政策白皮書」。於會議中提出六大議題,其中一個議題即與文化科技高度相關「開展文化未來:打造文化科技、跨域共創共享」,...
再論「文化科技」:源起、內涵、悖論
究竟「文化科技」應該被定義為「文化的科技」、「科技的文化」,抑或是「科技文化」仍曖昧不明,究其原因便是由「觀念運用的謬誤」所引起的混亂。有鑑於此,本文試圖回歸到文化科技發展的源頭,深入探究其發展的源起、內涵,以及其產生的相關議題。 主圖:K-Pop。(...
科技條件:導言(下)
賀爾(Erich Hrl)承接南希(Jean-Luc Nancy)對於「意義史」的總體構想,認為當前的時代是個以「模控技術」為基礎的時代,也是個「後詮釋學」的時代,技術不再能一方面以綜合的方式被納入主體的能力之內,另一方面又被視為無意義的事物而排除在意義生產的範圍之外。這...
科技條件:導言(上)
賀爾(Erich Hrl)承接南希(Jean-Luc Nancy)對於「意義史」的總體構想,認為當前的時代是個以「模控技術」為基礎的時代,也是個「後詮釋學」的時代,技術不再能一方面以綜合的方式被納入主體的能力之內,另一方面又被視為無意義的事物而排除在意義生產的範圍之外。這...
我們需要一個文化科技的基礎論述(2017....
本期專輯聚焦在「文化技術」(cultural Techniques)與「文化科技」(cultural technology)的面向上。我們的問題意識是:如果文化政策是由「文化」作為主導,而不是「產業」(經濟部)、也不是「科技」(科技部)作為主導的概念,那麼在政策上,有沒有一個與數位時代...
【文化政策觀察】建立一個長遠前瞻的科...
時代變遷令經濟結構產生改變,文化成為拓展經濟、創造產值的最大利器,為了有效推動文化經濟的發展,隸屬政府的文化管制機關自意識型態和社會控制角色,轉為輔助產業市場運作的核心部門。長久以來,臺灣政府在推行與輔導臺灣數位藝術大部分皆以文化創意產業與數位內容...
以互動賦形,演繹風的姿態:短評《風兒...
參與員林演藝廳舉辦「2016 I ❤ FUN親子劇場」的《風兒哪去了Fly the Wind》兒童號多媒體互動劇場,改編自法國作家安・艾珀(Anne Herbauts)創作之繪本《風是什麼顏色?》,描繪一位眼睛失明的小女孩與一隻名為QQ的導盲犬,為尋找風的去向,而經歷的旅程。繪本中的主...數據科學與電腦藝術史
本文試圖從數據科學中提出幾個極為關鍵的核心概念,尤其與數位藝術史相關的概念,以及如何透過量化的研究方法探究文化藝術創作或是廣義的藝術創造過程。這些概念包括物件、屬性、資料/數據、特徵空間、與維度縮減等。
《感知增生》-2011中法文化之春 新媒體...
源於中法兩國政府「舉辦永不結束的中法文化年」的共同意願,2006年首屆「中法文化之春」活動在華舉辦,今年已是第六屆。 2010年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國23個城市舉辦了200多場活動,彙集了850名中法藝術家,觀眾達85.5萬人,據估計創造的媒體價值為2,900萬歐元。書籍資料庫3

《文化科技:媒體與社會文化的形塑》(C...
本書主旨為我們今天生活的科技文化,以及作為科技的文化等問題探討。本書各章以各國際廣泛的案例,討論了科技的文化(cultures of technology)與文化的科技(cultural technologies)。該書匯集了來自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國際公認學者,涵蓋了多個主題,例如智慧...
《文化科技:網格、濾器、門,以及其他...
在後人類媒介研究的一個關鍵轉折中,柏納.席格將媒介概念化分為一個運作網絡,用於生產、取代、處理和反映特定文化中的基本區別。文化技術旨在屏除我們對媒介的傳統理解,以便透過比媒介單獨或集體使用或其文化語義或美學下的經驗主義更為基礎面向,重新定義概念。相...
媒介理論與文化科技:紀念基特勒文集
在近幾十年,媒介理論已經成為當代思潮亦即文化研究、藝術與人文學科當中一股最具影響力的趨勢。這在德國學界擴散最廣,在後結構主義影響之下,對很多理論與應用研究的領域而言,透過像是已故學者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 19432011)等人,媒介理論已經發展成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