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64
【德國】他們看到我們了嗎?——數位標籤室 N°2
【線上】藝術與科技中的未來實驗
【義大利】機器人:人類計畫
【義大利】機器人 人類計畫
【臺中】型態演變
【臺北】無光風景
【臺北】在,也不在-曾鈺涓個展
【義大利】進行中的升級
【英國】擴展的心智
【德國】 「運算的政治:藝術、生命與人工智能」藝術節
【德國】藝術智能
【韓國】目眩神迷的數據
【義大利】再-人文主義藝術獎 得獎藝術作品展
【臺北】未來回憶錄三部曲之一: 話鼓電台 / 未來出土2.0
【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the big picture 展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藝術與科技獎助計畫開始徵件 最高獎助5萬美元
【臺中】2018年科技融藝跨界創作補助計畫《社群織衍計畫 3sth.net》成果發表
【臺北】我,機械人—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徵件展
【英國】「de-leb.」數據藝術聯展
【法國】「藝術家與機器人」聯展
【英國】Sonica 2018 聲光影藝術節
【臺中】歌劇院2018臺灣國際藝術節
【高雄】「老而彌新:設計給明天的自己」展
【奧地利】 2017林茲電子藝術節
「超自然:未來世界的故事」徵件計畫
【奧地利】 2017維也納雙年展
【臺北】 不曾到來的未來—黃贊倫個展
【美國】 聖塔菲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臺北】 不曾到來的未來——黃贊倫個展
《衝突與合作-科技藝術的未來》第三屆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章資料庫81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徐家輝(CHOY Ka Fai),《Unbearable Darkness Game Demo》,投影及燈光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ion/choy)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Anarchy Dance Theatre (HSIEH Chieh-Hua)),《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SBx_2045 - Daily Life of Second Body),行為表演、投影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圖:勒華(Xavier LE ROY),《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錄像,16分11秒,2007。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ion/leroy)
21個藝術界:遊戲地圖
本文建構出一種「多重結局冒險」(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式的遊戲基礎,將Superstudio早年發行的舊範本更新。(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121/423438/twenty-one-art-worlds-a-game-map/) 主圖:多重結局冒險#14的《絲綢之王事件》流程圖(...
為擴增實境時代的技術性行動者造像
近年來頗受注意的年輕藝術家阮柏遠最近在關渡美術館舉辦「沈默中變態」個展,展出《稻草人》、《入侵事件》、《Fr(l)esh Bread》等作品。(圖片來源:https://www.poyuan.art/create-your-website-with-blocks/wow-series/ghillie-dhu-%e7%a8%bb%e8%8d%89%e4%ba%ba/) ...
關於人工智慧應用至藝術領域的五點初步...
儘管目前人工智慧領域顯得晦澀難解,其背後的問題視界也看似渺茫,但是處理人工智慧諸多面向的藝術途徑卻相當有趣,而且充滿挑戰性。 德國媒體藝術家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的作品《適當的回應》(Appropriate Response)獲得林茲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2)陳珠...
Jean Michel Basquiat 說他創作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藝術,而試著思考人生; 而我,則嘗試著瞭解生命。陳珠櫻 陳珠櫻+太陽能昆蟲生態箱工作坊,法國第八大學,《新伊甸園太陽能昆蟲生態箱》,聲光互動裝置,1608045公分,20152018。(圖片來源:https://www.taipeibienn...
「堆疊」與後人類使用者:布拉頓(Benja...
理論家布拉頓(Benjamin Bratton)的著作橫跨哲學、藝術和設計等範疇。(圖片來源:http://paranom.asia/)
加速演算世代下的運算、設計與視覺形構
當代無所不在的「運算」(computation)不僅令人著迷且加速了演算世代的日常生活,更成為當代創新科技革命的核心組成部分,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當代社會、文化與藝術的認知,向人類展現出另一種嶄新且獨特的美。 主圖:迪特里西(Matthias Dittrich),《敘事2.0》(Na....jpg)
你想要擁有自己的「副本」嗎?
2021年在「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許多作品中,來自德國的Laokoon團隊,透過線上的形式發表了一部紀錄片《Made to Measure》(中文可譯為《訂製》),探討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留下的數位足跡可能帶來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s://vimeo.com/592...
克服網路幻滅:迷因設計的原則
我們的網路祛魅已經是事實;然而,啓蒙為我們帶來的是憂鬱而非解放。 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83/141287/overcoming-internet-disillusionment-on-the-principles-of-meme-design/
一場追求優雅平衡的防疫資訊戰:從身體...
提到免疫力時,你腦中會先浮現哪些詞彙?增強免疫力?提升免疫力? 圖:1955年《Life》雜誌上的插圖,病毒與細菌想要刺穿身體,但有些被疫苗消滅,並揮舞著勝利的旗幟。(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RVYEAAAAMBAJpg=PA122source=gbs_toc_rredir_esc=yhl=...
三千年來的演算法儀式:崛起於空間計算...
有了地形學的(topographical)記憶,人們得以談論數個世代的視覺,甚至是代代相傳的視覺遺傳。(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101/273221/three-thousand-years-of-algorithmic-rituals-the-emergence-of-ai-from-the-computation-of-space/) 主圖:...
記憶的藝術性想像,以及數位性轉化
當代數位科技已扮演猶如社會中樞神經系統的角色,「數位轉向」(digital turn)似乎也已是不爭的事實,且打造此般的數位天地,促使許多人深信「機器優於人類」的命題。 圖:王聖傑,《聲物製造工廠》,互動程式、電腦、3D列印、指向性麥克風、壓克力、全景攝影機、....jpg)
網絡安魂曲(下)
上篇: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203685013438000/Chi 圖:Clusterduck。(https://clusterduck.space/)
觀察(observation)
讓我們從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以下簡稱《無用之地》)這個作品所帶出的問題出發。 主圖: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2018-。(來源)
數據
數據,也稱資料,是過去20年內成為數位網路時代基本元素的概念,甚至因為網路與運算能力的發展,還有了「數據科學家」這樣的職稱。 主圖:王宇光,《捺撇》,2020。(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林筱倩)
臨床的自然與全知人的宇宙:張碩尹的「K...
現在工作與生活主要以英國為據點的藝術家張碩尹,近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Kosmos」個展,迫使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要在藝術領域中處理技術與科學的問題?藝術的操作與科學思維難道有什麼不一樣嗎? 圖:張碩尹,《Kosmos》,單頻道錄像,9分19秒,2017。(...
再也沒有安全區了:雨格等人《沒有靈魂...
雨格(Pierre Huyghe)與帕黑諾(Philippe Parreno)等法國藝術家在1999年有個令人驚豔的創舉,他們合資買下日本動漫製作公司「K Works」一個名為安麗(AnnLee)的角色。
後網路時代生存守則:評馬德勒的《新黑...
想像你在一個無聊的社交場合上,你拿著一杯香檳退到角落,不想要有任何人來打擾你的時候,一個男子突然找你聊天,他問:「哎可以跟我說一下,臺灣的郵政系統怎麼運作嗎?」 主圖:1997年,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與IBM研發的Deep Blue,與2016年南韓圍棋大師...
第六編:法律人會消失在數據之中嗎?
我們的法律是語言在符號與文本的文明中,長期且緩慢沉澱的結果,在我們被帶入一個去語義但可計算的數位信號文明(亦即演算法的文明)之時,它能否適應數位「革命」?這場轉變是否會顛覆法律?假如「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法律人』(homo juridicus),是西方將人類的...
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如何可能重新定義...
本文將探討「模糊性」概念與創作之間的關係,以及機器(主要是與具有人工智慧能力的演算法有關的數位計算機器)創作的正當性問題。 主圖:HBO在2016年製播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劇照。(來源)
遺落在美術館中的「宇宙」
1834年10月,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他寫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他計畫寫一本呈現「整個物質世界」之書。 主圖:張碩尹,《南冥有鳥,其名為鵬》,標本鳥、鋁、3D列印物件、電子零件,30x15x30 cm,2016。(Giulietta Verdon-Roe 攝影)機器人的美學觀?關於「國立臺灣美術館t...
以機械科技零件作為藝術創作材料,無論是透過硬體設備或是書寫軟體程式,進而組合而成一件完整的「科技藝術」作品,對藝術領域的論述與視覺效果呈現的精進而言,無疑是人類藉由機械設備的物件特性與其背後對未來幻想的觀念,賦予一種足以被稱之為「美學」的價值觀。 ...
從義肢、異體到賤斥主體:「機器/人」...
在〈網絡・機器・運算・未來方程式:關於後賽博格數位世代的現象勾勒〉一文中,筆者曾為文描繪當代以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為核心的機器棋手Alpha Go已戰勝人類最頂尖的棋士、取得沙烏地阿拉伯公民資格的AI類人機器人蘇菲亞(Sophia)參加《早安英國》(Good Mo...
從微小到網絡的自我增生
人工智能學家明斯基(Marvin Minsky)在《心智社會》(The Society of Mind)一書中分析人類思維,是由各種不具備思維的微小元件組成。 主圖:薩拉切諾(Thoms Saraceno),《軌道上》(In Orbit),裝置,2013。Photography by Studio Toms Saraceno 2013(來源)...
演算法空間中的三體:談《社群織衍計畫...
臺灣詩人詹冰曾在其詩作〈五月〉寫就了:「五月,/透明的血管中,/綠血球在游泳著。/五月就是這樣的生物。」 圖:蘇紳源、吳迺菲、張白香、陳珈汝,《社群織演計畫》,複合媒材,2018。(藝術家提供)
網絡・機器・運算・未來方程式:關於後...
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普及,當代科技世代中呈現出五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主圖來源。
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作品
本文將機器人以狹義的方式理解為機器學習脈絡下的人工智能。在現階段人工智能尚未擁有普遍學習演算法的技術脈絡下,本文處理先在的象徵性符號秩序瓦解之後,後人類時代藝術作品在所具有功能為何的問題。 主圖: Various Manufacturers, Vintage Toy Robots, 1956198...
技藝之外,更討論人性:追記2017維也納...
2017「維也納雙年展」(Vienna Biennale)是近兩年算大規模地針對「機器人」領域做出思考與脈絡整理的藝術相關展覽。機器人大舉進入人類生活從參與人類勞動事務開始,對於人類生產勞動做出了成績斐然的績效,而今日,技術改變所造就出的世界圖景更有了其他劇烈的變化,...書籍資料庫40

《機器中的藝術家——運用人工智慧的創...
創造力的權威向我們介紹了人工智慧驅動的電腦,這些電腦正在創造可能遠遠超過人類創造的藝術、文學和音樂。 今天的電腦正在創作聽起來「比巴哈更像巴哈」的音樂,將照片變成梵谷式星空的繪畫以及撰寫劇本或者它們僅僅是音樂家、藝術家與作家使用的工具?本書帶領了...
《人工智慧的未來:揭露人類思維的奧秘...
這是本書作者庫茲威爾(Ray Kurzweil)的大膽預測。他目前擔任Google公司的工程總監,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發明家、思想家、創業家、未來學家、人工智慧的先驅研究者。 他在這本書中,將揭露「人類-機器」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計畫,也就是運用「逆向工程」來還原人腦的...
《堆疊:論軟體與主權》
行星尺度的運算對我們的地緣政治現實做了什麼?它在不同的規模上採取不同的形式從能源和礦產資源、地下基礎設施到城市軟體和大規模通用尋址系統;從透過手眼增強繪製的介面到藉由自我量化識別的用戶以及大量感應器、演算法和機器人的到來。這些如何扭曲和變形現代政治...
《AI威脅:未來,是演算法決定剝削你?...
AI的高效能已席捲人類既有的各產業與領域,它打敗了頂尖的圍棋棋士,也闖入高價的藝術品交易市場,更可以取代人類各層級的例行性勞動事務。AI到底是人類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還是即將全面取代人類價值?AI發展是否有益於人類?在AI再結構過的社會系統裡,人類如何建立...
《機器人會變成人嗎?:33則最令現代人...
◎《為了活命,你會吃人嗎?》作者彼得‧凱夫全英暢銷經典代表作 ◎英國亞馬遜5顆星推薦!英國大學生與上班族最愛的腦細胞活化讀物 彼得‧凱夫又來了!我們已經知道他就是個哲學老頑童,喜歡出各種矛盾的思考謎題來挑戰我們的大腦,而這次他帶來的33道情境問題,更...
《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
2016年3月,Google開發具有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人工智慧AlphaGo,以四勝一敗擊敗圍棋好手李世石(Lee Sedol)。軟體銀行(SoftBank)機器人Pepper也開始進入人類職場,開始擔任大廳接待工作。 然而,對於一般人來說,無法分辨機器人(robot)和人工智慧(AI...
《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
人工智慧在資訊科學領域的再度興起,被認為極可能因此劇烈改變人類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模式。2017年9月舉辦之「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工作坊」,針對人工智慧對於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將帶來哪些影響,以及人工智慧在民刑事法律責任、個資保護、智慧財產權、行政管制、...
《機器人也是人: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律》...
本書是國外最早系統探討人工智能與法律的書籍,深入分析了各種具體的人工智能產品,並分別探討了它們對於現行法律的種種影響,提出了諸多極具智慧的洞見。此外,本書既適合法律研究者和工作者,又適合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感興趣的一般讀者,是一本介紹人工智能與法律的...
《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
電腦原本是我們仿人腦的傑作,不意隨著它們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在許多領域打敗人類,人工智慧開始威脅我們的「自我感覺」,令我們質疑起原本自豪的能力,甚至認為它將取代人類。不過實際發展就如認知科學學者侯世達所說:「雖然我們不斷開發人工智慧,但每次在AI領...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
關於智慧科技,《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沃夫(Martin Wolf)認為,除非我們瞭解其中的風險,否則人類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智慧科技蘊涵下一波經濟榮景的豐沛動能,但也暗藏貧富不均的潛因。不管是經濟、基礎建設、生物、社會、存在主義等各層面,我們勢必遭遇種種挑戰...
《預測機器:人工智慧的經濟學》(Predi...
人工智慧實現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神奇地將機器帶入生活,包含汽車駕駛、股票交易、孩童教學等領域。然而,AI所帶來的巨大變革,也可能讓人不知何從應付:企業該如何制定策略?政府該如何設計政策?人們要如何在一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世界規劃自己的生活?面對這種不確定...
《最後的發明:人工智慧與人類時代的終...
可能在短短十年內,人工智慧就可以趕上甚至是超越人類。全球各地的企業和政府機構正在投入數十億美元以達成人工智慧的的終極目標強人工智慧。科學家認為,一旦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這個目標,它就會像人類一樣擁有生存驅力;我們可能被迫與比我們想像中更為狡猾、強大且...
《機械感知:將至的人工智慧紀元》(The...
「未來即將到來」,備受讚譽的技術專家和發明家胡賽因(Amir Husain)在此書中闡述我們如何能夠在即將到來的機械感知和人工智慧時代下立足不僅僅是生存,而且能茁壯成長。 人工「機械」智能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逐漸扮演要角,例如:從車上所使用的自動駕駛、商店裡的...
《人工情感智能:移情媒體科技的發展》...
當媒體科技能夠用來解讀我們的感受、情緒、心情起伏和意圖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這本創發性的新書中,麥斯泰探討移情媒體科技的應用,並在本書對「人工情感智能」提出了持平卻又精闢的概述,包含: 提出此新媒體趨勢和技術(如表情符號、可穿戴設備、聊天機器...
超智慧:出現途徑、可能危機,與我們的...
不斷透過嘗試錯誤、累積內容、改善自身設計的人工智慧, 在反覆提升自己的過程中,不斷設計出更聰明的自己, 最終是否可能出現智慧爆發,產生超越人類的超智慧? 我們所創造的,是否最終會毀滅我們? 人腦擁有其他動物所缺乏的能力。因為這些獨特能力,我...
機器問題:人工智慧、機器人與道德的批...
深入探討人類所製造的智慧和自動化機器所屬的道德責任和權利的分配。 道德哲學中長久關注的議題之一即是決定誰或什麼事物應納入倫理範疇思量,而近期關注的焦點多集中在「動物問題」對於非人類動物的道德地位思辨。而在本書中,貢克爾提出了「機器問題」:人類所製...
機器人權
本書讓人深思並重新檢視過去難以想像的事物:就機器人全所提出的嚴肅哲學討論。 我們正處於機器人入侵的時代,各種不同配置及功能的設備正緩慢但就可確知地逐漸取代日常社會中各中任務自駕車、推薦演算法、機器學習、決策系統,還有其他各種樣態及功能的機器人也在...
機器人建築:設備、案例與製造
由機器建築的先鋒研究者所著,一本為設計與建築之突破性技術所書寫的深度探究、指導手冊和宣言。 機器人技術是當代建築和建築教育中發展最快、最令人興奮的領域,並為設計和製造提供了新的典範。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實踐場所都不斷在購置這類機器,但是其在應用的設計...
道德機器: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
人類即將全面進入機器人時代。計算機已經可以從事金融交易、控制電力供應和駕駛火車。很快,服務類機器人將能在家照顧老人,軍事機器人可以投入戰斗。華萊士(Wendell Wallach)和艾倫(Colin Allen)認為,當機器人要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時,為了我們的安全,它們必須...
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
艾西莫夫打破科幻史上的人機對立公式,創作出「機器人學」與所有機器人故事都無法不引用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例如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漫畫家浦澤直樹的經典機器人漫畫《PLUTO冥王》、丹尼爾.H.威爾森的暢銷科幻小說《機械啟示錄》等作品都深受其影響...
《和機器人戀愛與做愛:人與機器人關係...
我們可以跟機器人結婚和做愛?不用到一百萬年嗎?也許不用這麼久。作者李維(David Levy)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他認為我們曾經認為冷酷和機械的實體很快就會成為真正的伴侶和人類慾望的對象。他討論了自動機器如何演變以及歷史上人類與技術的互動如何變化。本書...
《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
《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深入探究「身體」在信息時代的命運,責無旁貸地闡明我們所身處的虛擬時代以及未來的走向,並提問道:我們作為「人類」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我們終將成為「後人類」。人類為什麼會向「後人類」?「後人類...
《情感運算革命:下一波人工智慧狂潮,...
過去,人類與機器的競爭,是一場IQ的競爭 當機器也能擁有EQ,最可怕的顛覆也將隨之降臨! 「告訴我,你有什麼感覺?」 當物聯網進展到情緒聯網, 我們的每寸表情、每秒感受都將被記錄、被儲存,甚至被交易, 未來將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全球的情感運算市場,...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
你上一次接到家人朋友的電話是何時? 覺得朋友在臉書上與實際上的個性不一樣嗎? 網路帳號與發文是否不願意讓親朋好友知道?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 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情感機器:人類思維與人工智能的未來...
大腦如何產生新想法?思維如何產生,又是如何運作的?意識緣何形成?什麼是情感、感覺、想法?如果將人類大腦看成一台機器,那麼這是否有益於我們設計出能夠像人一樣能理解、會思考的高級人工智慧情感機器?情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機器具備了情感,是不是...
人造人類。一段真正屬於機器人、Android...
關於人工智能、人造人、機器人、複製人、賽博格⋯⋯等早已是電影中常見的題材,甚至在真實的生活中也屢見不鮮,相關科技也早已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若要追溯這些議題的發展軌跡,撇開神話的起源,早從十六世紀開始,隨著科學的發展,自動化機器的出現,而最為大眾...
《堆疊:論軟體與主權》(The Stack: On ...
電腦計算對人類生活究竟造成多大規模的影響與改變?本書作者認為,電腦計算的概念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不同規模上造成不同的影響,從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能源、都市,到個別使用者所使用的界面,各種感應器、演算法、機器人等等皆脫離不了電腦計算。一言以敝之,這些伴...
惡托邦總動員: 「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
日前,「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才結束。對於一個已經結束的展覽,這篇短評勢必來得太晚。然而,對於一位透過動畫、實驗影像,或者更確切來說,影像藝術範式來展開當前人們普遍遭逢的切身議題的年輕創作者來說,希望以下的文字還能是一種...
感官:體現經驗、科技與當代藝術
身體與科技之間的關係經過1980年代與1990年代的理論化後,到了二十一世紀,終於積累出相當豐碩的果實,尤其形成了共同的理論焦點:體現經驗。本書《感官:體現經驗、科技與當代藝術》在結構上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九篇策展人對於十位藝術家及其創作的論述,...
相信我,我是一位藝術家
作者:Anna DUMITRIU與Bobbie FARSIDES 「藝術」與「科學」這兩個看似處於研究光譜兩極的不同學術領域,如今卻開始共同合作。正如在諸多當代數位藝術創作中,我們時常可以在藝術裝置中憋見機械動力的身影。而本書即在於探討伴隨著「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合作而興起...連結資料庫13
人才資料庫3
作品資料庫15

Game of life
《生命遊戲》機器手臂不斷地將生命遊戲的演化產生圖形畫在展場的玻璃上...(文圖藝術家提供)
月兔
自古以來,我們人類就仰望天空,想知道我們存在的本質。(圖片來:https://ars.electronica.art/newdigitaldeal/en/moon-rabbit/)
第陸章 住在邊陲圍籬後的地底世界:帷幕...
這鐵皮後居住的便是這些擁有動物頭顱的藍領機器人的居所。(圖文藝術家提供)
第拾壹章 考古學家的隱藏告白 《你夢見...
時間日復一日 人類以為日常總是不變 (圖文藝術家提供)
如何向機械人解釋繪畫
不同程度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未來的世界將扮演不同的角色介入人類的生活。 (圖文藝術家提供)
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拉斯(Zach Blas)與威曼(Jemima Wyman)兩位藝術家,在共同創作的作品《我在這裡學習:))))))》當中復活了由微軟在2016年創造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Tay。 布拉斯(Zach Blas)、威曼(Jemima Wyman),《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so :))))))),HD....jpg)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
不同程度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未來的世界將扮演不同的角色介入人類的生活。
跌(Tha Fall)
獲得2019年第一屆「再-人文主義」(Re:Humanism)藝術獎的首獎作品《跌》(The Fall)是越南藝術家Nguyen Hoang Giang所創作的表演作品。(藝術家提供)
社群織衍計畫
「一切事物的初始狀態,都是些看似無關的碎片、不可測的擾動,然而當此混沌結束後,這些碎片卻又自主有序的聚合成一個整體。」-Wikipedia
我的小新聞
機器人記者所報導的新聞故事請見作品網站:https://siaolichi.github.io/MyTinyNews/index.html
生物叢集

黃翊與庫卡

Signal Path

手機女孩

動覺生物
動覺生物是一件具自主性行為能力的機器植物,也可以視為一種機動性的構造,使之像是生物一般察覺環境中其他生物的意圖,產生連續性的肢體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