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61
【義大利】機器人 人類計畫
【臺中】型態演變
【臺北】無光風景
【臺北】在,也不在-曾鈺涓個展
【義大利】進行中的升級
【英國】擴展的心智
【德國】 「運算的政治:藝術、生命與人工智能」藝術節
【德國】藝術智能
【韓國】目眩神迷的數據
【義大利】再-人文主義藝術獎 得獎藝術作品展
【臺北】未來回憶錄三部曲之一: 話鼓電台 / 未來出土2.0
【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the big picture 展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藝術與科技獎助計畫開始徵件 最高獎助5萬美元
【臺中】2018年科技融藝跨界創作補助計畫《社群織衍計畫 3sth.net》成果發表
【臺北】我,機械人—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徵件展
【英國】「de-leb.」數據藝術聯展
【法國】「藝術家與機器人」聯展
【英國】Sonica 2018 聲光影藝術節
【臺中】歌劇院2018臺灣國際藝術節
【高雄】「老而彌新:設計給明天的自己」展
【奧地利】 2017林茲電子藝術節
「超自然:未來世界的故事」徵件計畫
【奧地利】 2017維也納雙年展
【臺北】 不曾到來的未來—黃贊倫個展
【美國】 聖塔菲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臺北】 不曾到來的未來——黃贊倫個展
《衝突與合作-科技藝術的未來》第三屆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九屆ACM SIGGRAPH 亞洲電腦圖形及互動技術展覽會
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BMAB)
Currents 2017聖塔菲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公開徵件
文章資料庫66

觀察(observation)
讓我們從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以下簡稱《無用之地》)這個作品所帶出的問題出發。 主圖: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2018-。(來源)
數據
數據,也稱資料,是過去20年內成為數位網路時代基本元素的概念,甚至因為網路與運算能力的發展,還有了「數據科學家」這樣的職稱。 主圖:王宇光,《捺撇》,2020。(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林筱倩)
臨床的自然與全知人的宇宙:張碩尹的「K...
現在工作與生活主要以英國為據點的藝術家張碩尹,近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Kosmos」個展,迫使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要在藝術領域中處理技術與科學的問題?藝術的操作與科學思維難道有什麼不一樣嗎? 圖:張碩尹,《Kosmos》,單頻道錄像,9分19秒,2017。(...
再也沒有安全區了:雨格等人《沒有靈魂...
雨格(Pierre Huyghe)與帕黑諾(Philippe Parreno)等法國藝術家在1999年有個令人驚豔的創舉,他們合資買下日本動漫製作公司「K Works」一個名為安麗(AnnLee)的角色。
後網路時代生存守則:評馬德勒的《新黑...
想像你在一個無聊的社交場合上,你拿著一杯香檳退到角落,不想要有任何人來打擾你的時候,一個男子突然找你聊天,他問:「哎可以跟我說一下,臺灣的郵政系統怎麼運作嗎?」 主圖:1997年,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與IBM研發的Deep Blue,與2016年南韓圍棋大師...
第六編:法律人會消失在數據之中嗎?
我們的法律是語言在符號與文本的文明中,長期且緩慢沉澱的結果,在我們被帶入一個去語義但可計算的數位信號文明(亦即演算法的文明)之時,它能否適應數位「革命」?這場轉變是否會顛覆法律?假如「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法律人』(homo juridicus),是西方將人類的...
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如何可能重新定義...
本文將探討「模糊性」概念與創作之間的關係,以及機器(主要是與具有人工智慧能力的演算法有關的數位計算機器)創作的正當性問題。 主圖:HBO在2016年製播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劇照。(來源)
遺落在美術館中的「宇宙」
1834年10月,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他寫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他計畫寫一本呈現「整個物質世界」之書。 主圖:張碩尹,《南冥有鳥,其名為鵬》,標本鳥、鋁、3D列印物件、電子零件,30x15x30 cm,2016。(Giulietta Verdon-Roe 攝影)機器人的美學觀?關於「國立臺灣美術館t...
以機械科技零件作為藝術創作材料,無論是透過硬體設備或是書寫軟體程式,進而組合而成一件完整的「科技藝術」作品,對藝術領域的論述與視覺效果呈現的精進而言,無疑是人類藉由機械設備的物件特性與其背後對未來幻想的觀念,賦予一種足以被稱之為「美學」的價值觀。 ...
從義肢、異體到賤斥主體:「機器/人」...
在〈網絡・機器・運算・未來方程式:關於後賽博格數位世代的現象勾勒〉一文中,筆者曾為文描繪當代以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為核心的機器棋手Alpha Go已戰勝人類最頂尖的棋士、取得沙烏地阿拉伯公民資格的AI類人機器人蘇菲亞(Sophia)參加《早安英國》(Good Mo...
從微小到網絡的自我增生
人工智能學家明斯基(Marvin Minsky)在《心智社會》(The Society of Mind)一書中分析人類思維,是由各種不具備思維的微小元件組成。 主圖:薩拉切諾(Thoms Saraceno),《軌道上》(In Orbit),裝置,2013。Photography by Studio Toms Saraceno 2013(來源)...
演算法空間中的三體:談《社群織衍計畫...
臺灣詩人詹冰曾在其詩作〈五月〉寫就了:「五月,/透明的血管中,/綠血球在游泳著。/五月就是這樣的生物。」 圖:蘇紳源、吳迺菲、張白香、陳珈汝,《社群織演計畫》,複合媒材,2018。(藝術家提供)
網絡・機器・運算・未來方程式:關於後...
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普及,當代科技世代中呈現出五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主圖來源。
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作品
本文將機器人以狹義的方式理解為機器學習脈絡下的人工智能。在現階段人工智能尚未擁有普遍學習演算法的技術脈絡下,本文處理先在的象徵性符號秩序瓦解之後,後人類時代藝術作品在所具有功能為何的問題。 主圖: Various Manufacturers, Vintage Toy Robots, 1956198...
技藝之外,更討論人性:追記2017維也納...
2017「維也納雙年展」(Vienna Biennale)是近兩年算大規模地針對「機器人」領域做出思考與脈絡整理的藝術相關展覽。機器人大舉進入人類生活從參與人類勞動事務開始,對於人類生產勞動做出了成績斐然的績效,而今日,技術改變所造就出的世界圖景更有了其他劇烈的變化,...
人工智慧政策:入門藍圖
本文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期刊《法律評論》(Law Review)50周年慶研討會「保障未來的法律:從核糖體DNA到機器人」(Future-Proofing Law: from rDNA to Robots)論文,介紹近來有關人工智慧政策的辯論,並提出一套概念性的組織架構。目的在於協助決策...
萬物均在享樂:數位時代中跨物種的情慾...
不同於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種,人類雖然與其他生命物種一樣有著基本的繁衍後代的需求,但在性驅力(sexual drive)上卻遠遠超過於此,在生理性的性行為之外,人類還追求著精神性的愛與被愛、愉悅、渴望與其他人建立某種親密關係的慾望,成就了人類歷史上眾多發明與創新...
手提箱式的愛:關於性愛機器人那些愛的...
本文以目前極具爭議的性愛機器人(Sex robot)課題來討論數位時代裡面人的情感與身體慾望如何被展現或者處理。作者認為,當電腦、網路以及最重要的演算法也進入情感領域之後,過去那些混沌不明,只用性感概括描述的情緒、衝動、亢奮,現在則可以透過人工智能(Artifici...
回應式環境
在《空的空間》一書的起始處,布魯克(Peter Brook)就告訴我們:「我可以選任何一個空的空間,然後稱它為空曠舞台。如果有一個人在某人注視下經過這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在這個模型裡,「空的空間」只要透過「第三者注視」的轉化,就變成「表演空間」...
社群媒體的社會性(What is the social ...
「你下次要雇用員工時,不必再做人格測試,只要查看應徵者的臉書概況即可。」「史黛芬妮.渡邊在星期四晚上花了將近四小時刪除約700位臉書好友,而且她還沒刪完。」「俄亥俄州男子必須道歉,否則就得坐牢。」「研究發現:臉書使用者越來越不友善。」「女性對於誰能夠查...
等待蓋亞:藝術與政治共構的世界
當我們遭遇有別於任何戰爭與經濟危機的生態危機時該如何自處?生態危機的規模必然令人生畏,但我們卻已習慣它的存在,畢竟人類正是導致生態危機的根源。我們日復一日地被告知當今的文明注定會毀滅,地球本身已被破壞殆盡,沒有任何方法能夠使它回復到以往任何一種穩定...是藝術還是科學實驗? 關於2016臺北數位...
哈洛威(Donna Haraway)著名的賽伯格(cyborg)理論便提到,由於科技科學(techoscience)的進展,「人」藉由一條明確的界線來確保自身主體性與優越性的不可侵犯位置被打破,「人」因而也取得了不同於以往的「整體性」概念,人與非人、人工與自然、有機與無機、主體與...
虛擬神靈、聲光和動態影像-《械動影》
在本創作裡層的最核心部分,作品擷取了民間信仰中召喚神靈的儀式,將這樣的儀式透過數位科技與視覺藝術的鋪陳,轉化為另一種新型態、前所未見的祭典。正如博物館是透過別具規範、儀式意涵的方式來展示與保存藝術品,〈械動影〉透過宗教儀式般的暗示,試著觸動觀眾在欣...
Ghost/Shell:數位藝術中的科技神話與...
策展人:邱誌勇。「機器裡的靈魂」(ghost in the machine)是英國哲學家吉伯特萊爾(Gilbert Ryle)在其論著《心靈的概念》中,對笛卡兒主義式「心物二元論」感知謬論的詮釋,並批判笛卡兒所言心理活動是與身體行動齊肩並行,但其互動卻是未知。然而機器裡到底有沒有...網路藝術已死?
猶記得在1999年底,不期然於雅虎 (Yahoo)的網路分類項目Art/Visial Arts中,發現一個分類Web Art(網路藝術)/ Web Installaions(網路裝置),因這個發現,開啟我對網路藝術創作的嚐試,一路走來,臺灣網路藝術之創作環境仍艱辛,始終處於妾身不明的狀態中。也因此,...
潮得只剩下自己?2016臺灣科技藝術節
「科技」(technology)源自古希臘文tekhne logia,藝術技能或廣義詩學,以及研究能接顯、展露事物本質的知識。藝術關乎選擇,當代生活已然沉浸於科技,涉及閾界的轉型(liminal transformation),改造資源(resources)以利實際用途,超越物質原料的組合,機器被活化...
死境視閾
策展人:蔡昀庭。科技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倘若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現實生活成為線上遊戲,是誰付與誰權力執行隨機/隨性的惡意?
人/獸交雜的身體意象:《鏡-李小鏡回...
在這個科技的現在進行式之中,一項極為顯著的徵候(symptom)便是「界線的瓦解」人類與動物、人類與機器、自然與非自然、空間之間的界線都將消失不見。如此介於科技與自然之間、人類與機器之間界線的抹滅,正如戴維斯(Erik Davis)所言,這是攸關人類逐漸轉向、變成機...惡托邦總動員: 「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
陳依純的作品以科幻作為文類的指涉,恰恰巧不可能是烏托邦的想望,而是其陰暗面:惡托邦(dystopia)的實現。這意味著已經成為仿生人的生物(人類與動物)似乎擁有一再死亡與復活的能耐;而每一幅作品則可謂以垂直或水平漸近線的形態,向只有極端惡劣的社會景況不斷地...
「被釋放的群眾」:論群眾與大眾媒體概...
「群眾」乃一個辭彙、概念、想法,以及二十世紀的某種歷史現象。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發生於德國魯爾河谷與俄國聖彼得堡的首次工人大規模罷工,乃形塑「群眾」的最初脈絡。1989年,一連串標誌著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的群眾示威遊行,更進一步界定了「群眾」之內涵。綜觀整段...書籍資料庫37

《AI威脅:未來,是演算法決定剝削你?...
AI的高效能已席捲人類既有的各產業與領域,它打敗了頂尖的圍棋棋士,也闖入高價的藝術品交易市場,更可以取代人類各層級的例行性勞動事務。AI到底是人類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還是即將全面取代人類價值?AI發展是否有益於人類?在AI再結構過的社會系統裡,人類如何建立...
《機器人會變成人嗎?:33則最令現代人...
◎《為了活命,你會吃人嗎?》作者彼得‧凱夫全英暢銷經典代表作 ◎英國亞馬遜5顆星推薦!英國大學生與上班族最愛的腦細胞活化讀物 彼得‧凱夫又來了!我們已經知道他就是個哲學老頑童,喜歡出各種矛盾的思考謎題來挑戰我們的大腦,而這次他帶來的33道情境問題,更...
《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
2016年3月,Google開發具有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人工智慧AlphaGo,以四勝一敗擊敗圍棋好手李世石(Lee Sedol)。軟體銀行(SoftBank)機器人Pepper也開始進入人類職場,開始擔任大廳接待工作。 然而,對於一般人來說,無法分辨機器人(robot)和人工智慧(AI...
《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
人工智慧在資訊科學領域的再度興起,被認為極可能因此劇烈改變人類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模式。2017年9月舉辦之「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工作坊」,針對人工智慧對於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將帶來哪些影響,以及人工智慧在民刑事法律責任、個資保護、智慧財產權、行政管制、...
《機器人也是人: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律》...
本書是國外最早系統探討人工智能與法律的書籍,深入分析了各種具體的人工智能產品,並分別探討了它們對於現行法律的種種影響,提出了諸多極具智慧的洞見。此外,本書既適合法律研究者和工作者,又適合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感興趣的一般讀者,是一本介紹人工智能與法律的...
《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
電腦原本是我們仿人腦的傑作,不意隨著它們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在許多領域打敗人類,人工智慧開始威脅我們的「自我感覺」,令我們質疑起原本自豪的能力,甚至認為它將取代人類。不過實際發展就如認知科學學者侯世達所說:「雖然我們不斷開發人工智慧,但每次在AI領...
《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
關於智慧科技,《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沃夫(Martin Wolf)認為,除非我們瞭解其中的風險,否則人類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智慧科技蘊涵下一波經濟榮景的豐沛動能,但也暗藏貧富不均的潛因。不管是經濟、基礎建設、生物、社會、存在主義等各層面,我們勢必遭遇種種挑戰...
《預測機器:人工智慧的經濟學》(Predi...
人工智慧實現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神奇地將機器帶入生活,包含汽車駕駛、股票交易、孩童教學等領域。然而,AI所帶來的巨大變革,也可能讓人不知何從應付:企業該如何制定策略?政府該如何設計政策?人們要如何在一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世界規劃自己的生活?面對這種不確定...
《最後的發明:人工智慧與人類時代的終...
可能在短短十年內,人工智慧就可以趕上甚至是超越人類。全球各地的企業和政府機構正在投入數十億美元以達成人工智慧的的終極目標強人工智慧。科學家認為,一旦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這個目標,它就會像人類一樣擁有生存驅力;我們可能被迫與比我們想像中更為狡猾、強大且...
《機械感知:將至的人工智慧紀元》(The...
「未來即將到來」,備受讚譽的技術專家和發明家胡賽因(Amir Husain)在此書中闡述我們如何能夠在即將到來的機械感知和人工智慧時代下立足不僅僅是生存,而且能茁壯成長。 人工「機械」智能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逐漸扮演要角,例如:從車上所使用的自動駕駛、商店裡的...
《人工情感智能:移情媒體科技的發展》...
當媒體科技能夠用來解讀我們的感受、情緒、心情起伏和意圖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在這本創發性的新書中,麥斯泰探討移情媒體科技的應用,並在本書對「人工情感智能」提出了持平卻又精闢的概述,包含: 提出此新媒體趨勢和技術(如表情符號、可穿戴設備、聊天機器...
超智慧:出現途徑、可能危機,與我們的...
不斷透過嘗試錯誤、累積內容、改善自身設計的人工智慧, 在反覆提升自己的過程中,不斷設計出更聰明的自己, 最終是否可能出現智慧爆發,產生超越人類的超智慧? 我們所創造的,是否最終會毀滅我們? 人腦擁有其他動物所缺乏的能力。因為這些獨特能力,我...
機器問題:人工智慧、機器人與道德的批...
深入探討人類所製造的智慧和自動化機器所屬的道德責任和權利的分配。 道德哲學中長久關注的議題之一即是決定誰或什麼事物應納入倫理範疇思量,而近期關注的焦點多集中在「動物問題」對於非人類動物的道德地位思辨。而在本書中,貢克爾提出了「機器問題」:人類所製...
機器人權
本書讓人深思並重新檢視過去難以想像的事物:就機器人全所提出的嚴肅哲學討論。 我們正處於機器人入侵的時代,各種不同配置及功能的設備正緩慢但就可確知地逐漸取代日常社會中各中任務自駕車、推薦演算法、機器學習、決策系統,還有其他各種樣態及功能的機器人也在...
機器人建築:設備、案例與製造
由機器建築的先鋒研究者所著,一本為設計與建築之突破性技術所書寫的深度探究、指導手冊和宣言。 機器人技術是當代建築和建築教育中發展最快、最令人興奮的領域,並為設計和製造提供了新的典範。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實踐場所都不斷在購置這類機器,但是其在應用的設計...
道德機器:如何讓機器人明辨是非
人類即將全面進入機器人時代。計算機已經可以從事金融交易、控制電力供應和駕駛火車。很快,服務類機器人將能在家照顧老人,軍事機器人可以投入戰斗。華萊士(Wendell Wallach)和艾倫(Colin Allen)認為,當機器人要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時,為了我們的安全,它們必須...
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
艾西莫夫打破科幻史上的人機對立公式,創作出「機器人學」與所有機器人故事都無法不引用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例如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漫畫家浦澤直樹的經典機器人漫畫《PLUTO冥王》、丹尼爾.H.威爾森的暢銷科幻小說《機械啟示錄》等作品都深受其影響...
《和機器人戀愛與做愛:人與機器人關係...
我們可以跟機器人結婚和做愛?不用到一百萬年嗎?也許不用這麼久。作者李維(David Levy)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他認為我們曾經認為冷酷和機械的實體很快就會成為真正的伴侶和人類慾望的對象。他討論了自動機器如何演變以及歷史上人類與技術的互動如何變化。本書...
《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
《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文學、信息科學和控制論中的虛擬身體》深入探究「身體」在信息時代的命運,責無旁貸地闡明我們所身處的虛擬時代以及未來的走向,並提問道:我們作為「人類」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我們終將成為「後人類」。人類為什麼會向「後人類」?「後人類...
《情感運算革命:下一波人工智慧狂潮,...
過去,人類與機器的競爭,是一場IQ的競爭 當機器也能擁有EQ,最可怕的顛覆也將隨之降臨! 「告訴我,你有什麼感覺?」 當物聯網進展到情緒聯網, 我們的每寸表情、每秒感受都將被記錄、被儲存,甚至被交易, 未來將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全球的情感運算市場,...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
你上一次接到家人朋友的電話是何時? 覺得朋友在臉書上與實際上的個性不一樣嗎? 網路帳號與發文是否不願意讓親朋好友知道?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 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情感機器:人類思維與人工智能的未來...
大腦如何產生新想法?思維如何產生,又是如何運作的?意識緣何形成?什麼是情感、感覺、想法?如果將人類大腦看成一台機器,那麼這是否有益於我們設計出能夠像人一樣能理解、會思考的高級人工智慧情感機器?情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維方式,如果機器具備了情感,是不是...
人造人類。一段真正屬於機器人、Android...
關於人工智能、人造人、機器人、複製人、賽博格⋯⋯等早已是電影中常見的題材,甚至在真實的生活中也屢見不鮮,相關科技也早已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若要追溯這些議題的發展軌跡,撇開神話的起源,早從十六世紀開始,隨著科學的發展,自動化機器的出現,而最為大眾...
《堆疊:論軟體與主權》(The Stack: On ...
電腦計算對人類生活究竟造成多大規模的影響與改變?本書作者認為,電腦計算的概念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不同規模上造成不同的影響,從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能源、都市,到個別使用者所使用的界面,各種感應器、演算法、機器人等等皆脫離不了電腦計算。一言以敝之,這些伴...
惡托邦總動員: 「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
日前,「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才結束。對於一個已經結束的展覽,這篇短評勢必來得太晚。然而,對於一位透過動畫、實驗影像,或者更確切來說,影像藝術範式來展開當前人們普遍遭逢的切身議題的年輕創作者來說,希望以下的文字還能是一種...
感官:體現經驗、科技與當代藝術
身體與科技之間的關係經過1980年代與1990年代的理論化後,到了二十一世紀,終於積累出相當豐碩的果實,尤其形成了共同的理論焦點:體現經驗。本書《感官:體現經驗、科技與當代藝術》在結構上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九篇策展人對於十位藝術家及其創作的論述,...
相信我,我是一位藝術家
作者:Anna DUMITRIU與Bobbie FARSIDES 「藝術」與「科學」這兩個看似處於研究光譜兩極的不同學術領域,如今卻開始共同合作。正如在諸多當代數位藝術創作中,我們時常可以在藝術裝置中憋見機械動力的身影。而本書即在於探討伴隨著「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合作而興起...
3D視覺專題製作:Kinect、Processing、A...
這是一本詳細的實作指南,想要利用微軟的 Kinect(這是一臺讓電腦能夠看見的體感裝置)建立各種應用的人,可以從本書獲得必要的技術和概念。本書將通過六個內容充實的專題,讓你學會如何為軟體建立手勢介面、使用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建立有趣的 3D 互動遊戲...
數位表演:劇場、舞蹈、表演藝術、裝置...
Digital Performance: A History of New Media in Theater, Dance, Performance Art, and Installation 過去十幾年間,運用電腦科技在表演藝術中的各種實驗愈來愈蓬勃,在劇場與舞蹈的演出現場、新形式的互動表演中,都可以看見對新媒體的使用與合作,同時也使用光碟...
未來藝術檔案︰人造自然藝術趨向與潛默...
透過對當代先驗藝術以及特有的藝術現象進行歸納、梳理、分析,從而對未來藝術發展的可能性進行預設,以避免拼盤與亂炖,在當代藝術多元面貌中尋找樸素的價值規律,關注藝術思潮走向,從而最終得到歷史的沉澱。作者以藝術檔案框架的形式,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新媒體藝術、...連結資料庫12
人才資料庫3
作品資料庫13

第陸章 住在邊陲圍籬後的地底世界:帷幕...
這鐵皮後居住的便是這些擁有動物頭顱的藍領機器人的居所。(圖文藝術家提供)
第拾壹章 考古學家的隱藏告白 《你夢見...
時間日復一日 人類以為日常總是不變 (圖文藝術家提供)
如何向機械人解釋繪畫
不同程度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未來的世界將扮演不同的角色介入人類的生活。 (圖文藝術家提供)
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拉斯(Zach Blas)與威曼(Jemima Wyman)兩位藝術家,在共同創作的作品《我在這裡學習:))))))》當中復活了由微軟在2016年創造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Tay。 布拉斯(Zach Blas)、威曼(Jemima Wyman),《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so :))))))),HD....jpg)
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
不同程度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未來的世界將扮演不同的角色介入人類的生活。
跌(Tha Fall)
獲得2019年第一屆「再-人文主義」(Re:Humanism)藝術獎的首獎作品《跌》(The Fall)是越南藝術家Nguyen Hoang Giang所創作的表演作品。(藝術家提供)
社群織衍計畫
「一切事物的初始狀態,都是些看似無關的碎片、不可測的擾動,然而當此混沌結束後,這些碎片卻又自主有序的聚合成一個整體。」-Wikipedia
我的小新聞
機器人記者所報導的新聞故事請見作品網站:https://siaolichi.github.io/MyTinyNews/index.html
生物叢集

黃翊與庫卡

Signal Path

手機女孩

動覺生物
動覺生物是一件具自主性行為能力的機器植物,也可以視為一種機動性的構造,使之像是生物一般察覺環境中其他生物的意圖,產生連續性的肢體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