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資料庫15
.jpg)
你想要擁有自己的「副本」嗎?
2021年在「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許多作品中,來自德國的Laokoon團隊,透過線上的形式發表了一部紀錄片《Made to Measure》(中文可譯為《訂製》),探討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留下的數位足跡可能帶來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s://vimeo.com/592...
再探「空間性」:人工意識如何可能?
記憶法(Mnemonics)一詞是從希臘神話中掌管記憶的女神謨涅摩敘涅(Mnemosyne)演化而來。 主圖:《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來源:https://jkeserue.medium.com/the-unwanted-touch-of-the-digital-era-15437e26677b)
透過設計推測未來醫學的多元樣態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Waag Society藝術與科技中心(以下簡稱Waag),內部有數個研究走向,其中「Care」這個平臺的主題就專注於在當代社會中,新的科技會如何改變健康醫療領域原本的結構。 主圖:顧廣毅的《千年人參計畫》在荷蘭MU藝術中心展出。(圖片來源:MU Hybr...
重探「網絡」:穆索(Pierre Musso)及...
「網絡」(Network)概念導致數位化或數字化或形式化的發展,有關網絡的想像,使得現代人認為所有事物包括思想、意識或創意等,都可以透過演算法來實現。 圖:高迪爾(David Gauthier),《列表伺服器忙線。重新排定完整摘要》(List Server Busy. Full Digest Resc...
活化過去與現在:走向未來——臺灣當代...
當前臺灣藝術評論的環境,除了「正規」的媒體發表管道,例如雜誌、期刊、報紙等,因為網路時代效應,而興起了線上評論,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經營藝術評論或相關討論的專業網站。 圖為陶亞倫,《出夢入夢》。
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如何可能重新定義...
本文將探討「模糊性」概念與創作之間的關係,以及機器(主要是與具有人工智慧能力的演算法有關的數位計算機器)創作的正當性問題。 主圖:HBO在2016年製播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劇照。(來源)
設計進化(Design Evolution):人類強...
世界上第一位由(英國)政府承認為賽伯格(cyborg)的人類哈比森(Neil Harbisson),在11歲時知道自己只能看見黑色與白色的「全色盲」之後,引發其對顏色的好奇與探究。
在技術革新潮流中進行的藝術實驗:臺北...
以探索技術文明為創作核心的藝術,隨著新科技的發展與普及,逐漸成為特殊的藝術類型。然而,各種異質技術的差異、範圍與快速變化的發展,讓這個藝術類型一直處於難以界定與變動的狀態,隨著不同地區、時期的各種實踐,「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數位藝術」、「...
蹣跚步伐,艱履十年:回顧臺北數位藝術...
從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期間,臺北市政府為建立「網路新都」,在時任文化局廖咸浩的主導之下,於2006年開始第一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廖咸浩指出:「為了充分利用臺灣的數位能量,整合與拓展臺灣的數位藝術創作,並確立臺灣在華人數位藝術上的領航地位,臺北市文化局在...
論永續一字(The S-word)
在西歐,藝術與永續發展從來就非不相交的陌路。舉例來說,2012年起,英格蘭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贊助的文化機構,都需使用「茱莉的腳踏車」(Julies Bicycle)的碳排放測量工具,提報其對環境的影響。這項工具讓英格蘭藝委會這歷史最悠久的藝術贊助團體...2015年臺灣數位藝術觀察報告
回顧2015年臺灣數位藝術發展「軌跡」,我們必須在「移動中」(on the move) 理解。今年的特色不僅是一趟科技人文的旅程,展現前衛創新的連續性、過去的反思與未來的開拓,更展現全球在地化的視野,以及跨領域交互融匯的特色,並提供一種思考何謂數位藝術的獨特起始點...
數位生產力與共享社群
FABLAB Dynamic,動態自造實驗室是由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所組成的團隊,當初組成的概念主要是取自於美國MIT FABLAB,將它延伸至臺灣,希望透過跨領域、共創、開放源碼(open source)、開放設計(open design)等整合的方式來推廣數位自造,並提供臺灣創作者一個....jpeg)
自造者與社會設計
WikiHouse Foundation是一個小型的、非營利組織,由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成員所組成,我希望我們的團隊能持續的成長。基本上,WikiHouse的主要任務在於:透過WikiHouse的技術與科技,以及WikiHouse社群之間的合作,支持與維持房子的構築。換言之,我們的首要任務即是:提...
舉步維艱行十年:從第十屆臺北數位藝術...
在「第十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創・世紀』」的策展論述中開宗明義的指出「藝術始終無法、也不需要被完整定義,而是在每個時代自然生長成相對應的樣貌。因此,『創.世紀』想要的,是尋找創作的當代意義,並試圖勾勒出一個逐漸成形的輪廓。⋯⋯如此,便牽引著我們迎向一個...藝術與物性(3)物品的核心是某種未知的...
我們不該在藝術與物性(thingness)之間構築一道高牆,而應將藝術作品視為這種科幻怪物來分析。我們能夠命名並分類物件,進而建構某種物件體系,但物性則絲毫不受這種物態秩序影響。即使我們承認一件藝術作品確實比其他類型的物品多了某些元素亦少了某些元素,亦不應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