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464
【瑞士】最大化安全社會:茱莉亞.謝爾(Julia Scher)個展
【臺北】它物紀——吳其育個展
【義大利】馬特斯(Eva and Franco Mattes)雙人組:最多到最少的觀看次數
【德國】超越人工智慧的夢想
【臺北】真相碎片- 2022 第17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臺北】2022 前戲影展
【臺北】沈默中變態—阮柏遠個展
【臺北】視窗:蟲洞 – 台灣瑞士交流展 on 藝術彈窗!
【瑞士】艾曼紐.凡.德.歐維拉:眼見為憑
【臺中】動勢身形
【臺北、臺中】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
【線上】你是真實的嗎:Zheng Mahler的新網路計畫
【臺北】混沌邊界—王連晟個展
【臺南】多重副本—可讀取的複數存在景觀
【臺北】「無邊庇護所」2021 第16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德國】虛擬廣場
【韓國】ONOOOFF
【韓國】AES+F:失落,混種,翻轉
【德國】媒體藝術季節。連結的未來
【英國】少用軟體
【臺北】人與人的連結
【臺北】Adaptation:吳宜曄個展
【臺中】2021藝術跨域創作案「藍皓倫、盧卡˙博納科爾西:9,663」
【英國】數位的怪異
【義大利】尼爾.貝盧法(Neïl Beloufa)個展「數位哀悼」
【美國】不在、的、沿線或與線有關
【中國】曹斐:時代舞臺
【臺中】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
【花蓮】My name is Jane 曾鈺涓個展
【臺北】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
專題4

網絡力量
「網絡力量」專題主要希望從對於「網絡」(network)概念起源、定義與發展歷史的爬梳開始,進一步討論數位社會當中關於網際網路治理議題,以及提供某...
圖像與數位社會
本期專題呈現了圖像在數位時代當中,因為網路社交媒體的興起,因而形成了幾種重混創作與討論面向。(文:吳嘉瑄)
媒體與大眾情感
「什麼會感動你?」在數位網絡時代當中,我們的情感(包含情緒),可以透過資本邏輯之上的物件與網路敘事設計被如何激起、煽動並且凝聚?而此種大眾...
文化科技力
從理解當代數位科技文化,到能夠建立具臺灣本地脈絡的文化科技論述,需要更多討論能量,本專題即為嘗試之一。邀請學者邱誌勇、劉俊裕以及柯惠晴等人...文章資料庫441

「如何與數位世界打交道?」專題—影音...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giarts/videos/1080594796133636 本次的導讀文章是由媒介文化與理論學者洛文克(GeertLovink)所撰寫的〈克服網路幻滅:迷因設計的原則〉。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藝評人王柏偉導讀。 這篇文章從一個問題意識展...「設計設計」專題—影音導讀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giarts/videos/448793940564549 本次邀請到「設計設計」專題作者之一、同時也是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邱誌勇來導讀:由數位理論家布拉頓(Benjamin Bratton)撰寫的〈「堆疊」與後人類使用者:布拉頓(BenjaminBratton...
「GG」專題—影音導讀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giarts/videos/721024139395236 此次「GG」專題導讀人: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陳湘汶,介紹了學者威瑟福德(Nick Dyer-Witheford)的文章〈「非物質勞動:電玩裡的勞工史〉;本篇文章收錄在《帝國遊戲》(Games of...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Anarchy Dance Theatre (HSIEH Chieh-Hua)),《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SBx_2045 - Daily Life of Second Body),行為表演、投影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
不演不生不朽
近幾年,疫情在改變生活習慣的同時,也改變所有人的日常表演方式。 主圖:張紋瑄,《《魚尾獅是何時絕種的?21世紀成功敘事學》》,2019-22。(藝術家提供)
No game, no gain:遊戲影像抵抗姿態
各領域的活動影像的軟體化創造了技術的通用,不論是電視的動態效果、敘事影像、動畫影像還是音樂錄影帶都可以應用這些技術。 主圖: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錄像,17分30秒,2011。(藝術家提供)
為擴增實境時代的技術性行動者造像
近年來頗受注意的年輕藝術家阮柏遠最近在關渡美術館舉辦「沈默中變態」個展,展出《稻草人》、《入侵事件》、《Fr(l)esh Bread》等作品。(圖片來源:https://www.poyuan.art/create-your-website-with-blocks/wow-series/ghillie-dhu-%e7%a8%bb%e8%8d%89%e4%ba%ba/) ...
是「解縛的普羅米修斯」?還是「魅化的...
從內容(content)到脈絡(context)再到構組/策展(construction/ curation)的層次建構,確實能使批判觀點在展演場域提供資訊、知識到論述的核心內聚焦。 主圖: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杜瑞(Simon Doury),《X degree of separation》,2018。(圖片來...
是「解縛的普羅米修斯」?還是「魅化的...
有篇《大西洋》(The Atlantic)新聞報導的作者瓦爾澤(Charlie Warzel)曾採用由Midjourney所生成的插圖風格之圖片,透過「Alex Jones inside an American Office under fluorescent lights」這句文字由AI運算為圖片。 主圖: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行人...
化繁為簡的視覺藝術家:艾比丁(Adel Ab...
艾比丁(Adel Abidin)1973年出生於巴格達,目前居住在赫爾辛基和安曼。 主圖:艾比丁(Adel Abidin),《交響曲》(Symphony),2012。(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adelabidin.com/)
導、演:關於記憶的數位化重返——許哲...
又是一個「沒什麼的小事突然就變的很有什麼了」的過程。 圖:許哲瑜導演、陳琬尹編劇,《事件現場製造》,2022。(攝影:吳朋)
關於人工智慧應用至藝術領域的五點初步...
儘管目前人工智慧領域顯得晦澀難解,其背後的問題視界也看似渺茫,但是處理人工智慧諸多面向的藝術途徑卻相當有趣,而且充滿挑戰性。 德國媒體藝術家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的作品《適當的回應》(Appropriate Response)獲得林茲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
關於人工智慧應用至藝術領域的五點初步...
本文獻給史上公認第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勒芙蕾絲伯爵夫人拜倫(Ada Byron, Countess of Lovelace),以及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共同創辦人李奧波賽德(Hannes Leopoldseder)。 圖:丹麥藝術家法爾肯斯特倫(Cecilie Waagner Falkenstrm...
VR與形塑世界的三種模態
如果虛擬實境不只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具有「形塑世界」能力的「媒介」,那麼它形塑的是什麼世界? 圖:陶亞倫,《時間全景》。(來源: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6102601)
定位—沉浸的先決條件
媒體理論家博爾特(Jay David Bolter)指出,幾乎沒有任何感知比暈眩現象更持久、且更徹底的宣稱我們擁有一個身體,且這個身體是被定義於在空間中的定位。 圖:藝術團體「Marshmallow Laser Feast」,《Treehugger: Wawona》,虛擬實境,2016。(來源:https://www....
延展實境:展演藝術的創新契機與挑戰
2017年,國際重量級「威尼斯影展」正式成立了VR競賽單元。 主圖:《歡迎光臨巴黎舞夜》(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透過動作捕捉與即時算圖,讓參與者們在虛擬世界享受在巴黎奢華舞會中與他人共舞的趣味。圖片引自巴黎國立夏佑劇院官方網站:https://theatre-c...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1)林珮...
1997年2月,英國蘇格蘭首府的愛丁堡羅斯林研究中心生物學家魏爾邁,發表他們的複製技術的研究成果:他們已經成功地利用一隻六歲綿羊的乳腺細胞,複製出另一隻綿羊,並命名為桃莉,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隻被成功複製出的哺乳類動物。(圖片提供:林珮淳https://linpeychwen....
「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觀眾在沉浸...
「有人向我們表達感謝之意,因為我們讓他得以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喬里斯(Eric Joris)在接受訪問時如此說道。 主圖:喬里斯(Eric Joris)與表演團體「CREW」2009年的作品《W兩個你》(W (Double U))所使用的沉浸式錄像眼鏡設備。 Eric Joris(來源:https:/...
去中心
去中心是網絡(network)時代的核心命題之一。主圖:進港浪製作所,《人類派對》,2017。(來源: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60979623/2017Lab)
「堆疊」與後人類使用者:布拉頓(Benja...
理論家布拉頓(Benjamin Bratton)的著作橫跨哲學、藝術和設計等範疇。(圖片來源:http://paranom.asia/)
加速演算世代下的運算、設計與視覺形構
當代無所不在的「運算」(computation)不僅令人著迷且加速了演算世代的日常生活,更成為當代創新科技革命的核心組成部分,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當代社會、文化與藝術的認知,向人類展現出另一種嶄新且獨特的美。 主圖:迪特里西(Matthias Dittrich),《敘事2.0》(Na...臺灣攝影與影像史中的心眼與心象
邱誌勇今年受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之邀,策畫「鏡像.映像:80後的當代影像藝術」展覽。(圖片來源:https://tcaaarchive.org/artwork/23061/)
鏈狀敘事:機器中介下重塑的關係網絡
藝術家施懿珊曾因運行2018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進駐計畫《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時,感受到一個強烈的事實,即:數位條件下藝術生產發生了多種思維困局,過往機械時代用來討論藝術生產的語言、如今在數位時代恐怕已經老早不夠用了。(圖:賴火旺提供).jpg)
你想要擁有自己的「副本」嗎?
2021年在「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許多作品中,來自德國的Laokoon團隊,透過線上的形式發表了一部紀錄片《Made to Measure》(中文可譯為《訂製》),探討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留下的數位足跡可能帶來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s://vimeo.com/592...
克服網路幻滅:迷因設計的原則
我們的網路祛魅已經是事實;然而,啓蒙為我們帶來的是憂鬱而非解放。 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83/141287/overcoming-internet-disillusionment-on-the-principles-of-meme-design/
與顏常慶談現成的錄像論文:從藝術、科...
主圖:顏常慶(Gan Siong King),《與尼克談擴音器》(Kecek Amplifier bersama Nik Shazwan)。Courtesy of the artist. Gan Siong King「世界不隨人類生滅」展覽延伸活動:《...
映後座談影片觀看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cbSGSy5Nc 圖:映後座談現場(左起電影與藝術評論人徐明瀚、黃信堯導演、張君玫教授)。(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疫時代」專題—影音導讀
「疫時代」專題作者之一、藝術哲學與倫理學學者楊元傑導讀其〈從社交距離到心理距離:疫情社會中的審美態度〉一文的概念。
「AI心智」專題—影音導讀
由社會學學者劉育成導讀義大利裔學者帕斯基內利(Matteo Pasquinelli)撰寫〈三千年來的演算法儀式:崛起於空間計算的人工智慧〉。
「周緣與流心」專題—影音導讀
由「周緣與流心」專題作者、北藝大教授黃建宏所導讀的〈技術生態:周緣、流心、底立疆域〉。書籍資料庫143

《機造電影先驅:虛擬生產的草根》
機造電影是第一個從網路網路發展成為主流創意類型的數位文化實踐。藉由遊戲與電影的結合,在此類型創作中顯而易見最新的文化與視覺轉變,實時虛擬製作作為一種專業的創意實踐正在產生新形式的機器生成的互動體驗。 本書聚焦於被認為是虛擬生產的草根與開端的機器的...
《藝術與科學實踐:歐洲人工智慧實驗室...
人工智慧的多學科探索及其對藝術的影響 在這本跨學科的著作中,歐洲人工智慧實驗室與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合作,探討了人工智慧在網路藝術(cyber art)背景下的驚人快速發展。本書彙集了來自歐洲各地的13個文化機構和6個科學機構,探討了藝術與科學之...
《我恨網路》
如果你說真話,全世界都聽到了怎麼辦?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充斥著網路憤怒的國家怎麼辦?如果你是一個厭女社會中的女性怎麼辦?以2013年的舊金山為背景,《我恨網路》以搞笑和淫穢的方式描繪了數位熱潮受害者的生活。隨著數十億條推文助長了城市的仕紳化和人類殘骸的堆積...
《立即刪除社交媒體帳號的十個理由》
你可能無法想像沒有社交媒體帳號的生活,但虛擬實境先驅拉尼爾(Jaron Lanier)堅持認為沒有它們我們會過得更好。在本書建議立即刪除你的社交媒體帳戶的十個論據中,不參與任何社交媒體的拉尼爾為我們所有人提供了強有力的個人理由,讓我們離開這些危險的在線平臺。 ...
《平臺資本主義》
是什麼將Google和Facebook、蘋果和微軟、西門子和通用電氣、優步和Airbnb 結合在一起?在廣泛的行業中,這些公司正在將自己轉變為平臺:為他人提供硬體和軟體基礎的企業。這種轉變標誌著資本主義公司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如何與經濟的其他部分互動的重大轉變:平臺資本主...
《網絡文化:資訊時代的政治》
在電子郵件列表和討論組、電子雜誌和網路部落客,將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消費者、工人和活動家聚集在一起的時代,正在出現什麼樣的政治主體性?在訊息過量和媒體飽和的時代,什麼樣的政治會成為可能?什麼樣的權力和控制結構在像網際網路這樣的自組織系統上運行?在這...
《憤怒與希望:網際網絡時代的社會運動...
國家獨裁者緊握專政,剝奪人民應有的權利與尊嚴; 政客與金融鉅子們暗地私通,在金融海嘯中葬送人民權益。 今日,網際網絡成為人民憤怒的出口、希望的泉眼; 在自由的網路空間中,他們拉起雙手,重新找到與強權搏鬥的勇氣。 當代網路社會研究權...
《技術與文明》
在電視、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出現之前,本書即於1934年首次發表了引人注目的機器歷史,以及該歷史對於文明的影響的批判性研究。作者孟福從藝術、科學、哲學與文化史解釋了機器時代的起源,並追溯了其社會成果,借此說明現代技術的發展是起源於中世紀而非工業革命。他明...
《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
電腦科學界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暨貝氏網路研發先驅Judea Pearl總結畢生研究成果,聯手獲獎的統計學家Dana Mackenzie,提出改變人工智慧及科學界的重要工具!《快思慢想》作者暨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大演算》作者多明哥斯、谷歌網路推廣長文特‧瑟夫、微軟研究實驗...
《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回溯歷史關鍵,...
企業販賣大數據,網路演算法歧視,國家機關掌控原始碼 在數位科技主導一切的時代,我們還有自由嗎? 害怕隱私外洩的你,被網路制約的你,關心人權公義的你, 在淪為無良政府及資訊大亨的數據包之前, 唯有回到歷史找答案,才能脫離宰制,爭取更平等的數位未來...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基礎與演...
如果有什麼東西免費,那真正的商品其實是你」這句話已經過時了, 你才不是商品,你是被捨棄的屍塊, 真正的「商品」源於從你人生奪取的剩餘。 「這本書反對的不是科技,是不受監管、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主義。本書堪稱這個世代的《資本論》。」──莎娣.史密斯...
《為何一切尚未消失?》(Pourquoi tout...
作者將現代性設想為一場肇始於西歐的冒險和一出隨后在全球范圍內,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經濟的、政治的價值標准被輸入的所有地方不斷重演的巨大鬧劇。在全球性的媒體虛擬網絡壟斷或說霸權之下,人的存在顯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為代價。他只有以自身在技術層面的消失和...
《更新以保持不變:習慣的新媒介》(Upd...
當媒介從新的變為慣用的時我們的身體成為所謂的過時媒介、串流、更新、分享與儲存的檔案庫,此意味為何? 我們被告訴新媒介存在於過時的邊緣,因此我們永遠努力追趕,不斷更新以保持不變。同時,分析、創意與商業上的努力僅專注於下一件大事:即是去弄清楚何者將傳...
《永恆的網路:網絡文化的終點與起始》...
1967年,菲利烏(Robert Filliou)和布萊希特(George Brecht)寫道:「網絡永無止境」,這句話乍看似乎仍然適用於當今世界。然而,也有跡象表明,網絡的無處不在正在演變為另一個現實。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網絡的局限性而不非無限的可能性。持續不斷的媒體上的仇恨...
《皮耶.穆索及網絡社會:從聖西蒙主義...
本書主要討論了法國哲學家穆索(Pierre Musso)的觀點,並以穆索撰寫的名為〈網絡意識型態:從聖西蒙主義到網際網路〉的中心章節開始。穆索是網絡社會概念發展史上的先鋒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網絡隱喻的基礎上,透過其想像和社會表現以及對資訊社會的發展,對資訊與...
《論數碼物的存在》(On the Existence ...
數碼物最簡單的形式是數據。它也是一種新型的工業物,遍及我們當今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在線視頻、圖像、文本文件、電子郵件、博客文章、Facebook活動等。然而,儘管數碼物無處不在,其本質仍不明確。 《論數碼物的存在》建立起馬丁.海德格爾與吉爾伯特?西蒙東之間的...
《大數據:教育篇:教學與學習的未來趨...
大數據(巨量資料)正在跨入教育體系的所有層面,對於全世界的教學與學習活動,勢將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大數據:教育篇教學與學習的未來趨勢》這本書就是要談談大數據將如何改變教育。大數據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觀點,看到究竟什麼有用、什麼沒用。 作者舉...
《文化科技:媒體與社會文化的形塑》(C...
本書主旨為我們今天生活的科技文化,以及作為科技的文化等問題探討。本書各章以各國際廣泛的案例,討論了科技的文化(cultures of technology)與文化的科技(cultural technologies)。該書匯集了來自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國際公認學者,涵蓋了多個主題,例如智慧...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弄、利用,我...
「後真相」被牛津辭典選為2016年度代表字彙,並且在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時達到高峰。然而「後真相」並非代表這個時代再無真相可信,而是指人們不再重視並思考事件的真實性。 網路時代,資訊唾手可得,大多數人卻寧願窩在舒適圈裡,看著與自己立場相同的新聞...
《後真相》(Post-Truth)
我們已進入後真相時代!訴諸個人情感與價值觀,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我們甚至無法分辨真假。後真相等同於意識形態霸權,以此手法迫使他人相信某樣事情,無論是否存在良好的佐證。這是政治支配的祕訣,欺騙、操弄和利用,成為創造獨裁政治秩序的工具。本書作者...
《數位文化中的迷因》(Memes in Digita...
2012年12月,爆紅的《Gangnam Style》成為第一部YouTube觀看數超過十億次的影片,數以萬計的觀眾留言轉發,也製作、發布自己改編版本,而《Gangnam Style》正是最著名的網路迷因例子:數位內容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迅速地在網路上傳播,並成為一種共享的文化體驗。在這本書...
《動態影像》(Moving Image)
本書深入考察藝術領域中不斷隨著數位媒體而擴張的動態影像藝術發展。 這本選集考察了近年來藝術領域中不斷發展的動態圖像作品,並從1960年代至今的表演、身體藝術、實驗電影、裝置和限地藝術作品中追溯當代動態影像作品的系譜。透過數位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
《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T...
這是一本具有洞察力且深具說服力的書籍,本書指出城市空間因為流動的、即時的、以及普遍滲透的媒介而被重新定義,因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模式,使得媒介已不再與城市分離。空間化媒介平台不斷地滋生,構成了以媒介為基礎結構的複雜情境,也就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媒...
《修復未來:反制大數據壟斷、演算法統...
後隱私時代,面對後真相的現實,極貧或極富的兩個世界 我們的未來破了洞,需要修復 問題是要如何修復它 過去20年來數位革命對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像是科技巨頭壟斷大數據、科技性失業、數位成癮、民粹統治、網路霸凌、數位監控等,讓這世界...
《機器人也是人: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律》...
本書是國外最早系統探討人工智能與法律的書籍,深入分析了各種具體的人工智能產品,並分別探討了它們對於現行法律的種種影響,提出了諸多極具智慧的洞見。此外,本書既適合法律研究者和工作者,又適合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感興趣的一般讀者,是一本介紹人工智能與法律的...
《在線的愛:網路上的情感》(Love Onli...
電腦不僅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改變了我們愛與喜歡的方式。 愛情,調情,作弊,甚至在網上做愛都已成為現代生活方式和愛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對這些新型關係知之甚少。 如果涉及的兩個人可能永遠不會看到或遇到彼此不同於現實世界中的事件的在線事件? 在線還在欺...
《數據科學(麻省理工學院基礎知識系列...
數據科學(data science)的目標是通過分析數據來改善決策過程。時至今日,數據科學決定了我們在網路看到的廣告、在線推薦的書籍和電影、被過濾到垃圾信件夾的郵件,甚至決定了我們該支付健保額度。這本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所出版的基本知識系列叢書,簡要地介紹數據科...
《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
科技正以空前速度改變每個產業及每個人的生活,你該如何做,才能保持領先? 我們生活在一個奇特的時代,人工智慧擊敗頂尖的人類圍棋高手,也以空前效率運作現代資料中心。在全球許多市場上,優異的智慧型手機已經不再足以確保製造商賺錢,反而是蘋果和谷歌之類的平...
超智慧:出現途徑、可能危機,與我們的...
不斷透過嘗試錯誤、累積內容、改善自身設計的人工智慧, 在反覆提升自己的過程中,不斷設計出更聰明的自己, 最終是否可能出現智慧爆發,產生超越人類的超智慧? 我們所創造的,是否最終會毀滅我們? 人腦擁有其他動物所缺乏的能力。因為這些獨特能力,我...
玩轉一切:限制的樂趣、無聊的用處以及...
究竟遊戲在這個耐心匱乏的年代可以如何為生活帶來創意與享受? 生活是無趣的:充斥著大小會議和塞車、雜事和電子郵件,這些我們永遠不認為好玩的事物。但或許,我們錯誤理解了好玩的定義?在本書中,富有遠見的遊戲設計師兼哲學家博格斯特,讓我們看見如何克服焦慮...連結資料庫59
藝術、技術與哲學系列論壇之二:21世紀的控制論
Clusterduck
網絡文化研究所
網際網路檔案
transmediale 2020網絡主題論壇
Copy Lab(@copylab)
認識你的迷因:網路迷因資料庫(Know Your Meme: Internet Meme Database)
電子前哨基金會
Insecam
網絡社會研究所
法國網路電台HyperRadio
UbuWeb
兩廳院藝術生活影音頻道
SPUNIKO!
臺灣數位文化協會
#freeandopen 捍衛自由與開放的網路世界
臺南大學數位藝術與互動設計實驗室
Furthernoise
Furtherfield
中國數字美術館
紐約電子藝術聯盟
iMAL歐洲當代藝術中心及媒體實驗室
巴黎/柏林/馬德里國際影像藝術節
羅馬尼亞年輕新銳藝術家網
ILYAGRAM.ORG
地書
新樂園部落格
德國科隆 Java Museum
惠特尼藝術港口
db-db design together
人才資料庫44
阮柏遠 (JUAN Po-Yuan)
阮柏遠,藝術家、遊戲玩家與網路成癮者,以數位考...劉庭均 (LIU Ting-Chun)
劉庭均,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研究者、程式設計師。...涅所開發NAXS corp. (NAXS corp.)
藝術團體「涅所開發NAXS corp.」成立於2010年,主...沈柏逸 (SHEN Bo-Yi )
藝術評論與影像研究人。關注當代藝術、視覺文化與...曹家榮 (TSAO Chia-Rong)
曹家榮,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主要關注...蘇郁心 (SU Yu-Hsin)
蘇郁心,現居於德國萊比錫的藝術家。以論文電影為...黃博志 (HUANG Po-Chih)
黃博志過去的作品是透過錯誤使用掃描機來製造動態...林沛澧 (LIN Pei-Li)
職稱: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 英...鄭芳婷 (CHENG Fan-Ting)
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授課領域 在...徐建宇 (XU Jian-Yu)
1981年8月22日 生於永和,台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林世昌 (LIN Shin-Chang)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近年創作...胡縉祥 (HU Ching-Hsiang)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媒體...黃彥穎 (Robbie HUANG)
1981 出生於屏東 2004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李佩玲 (LEE Pei-Ling)
李佩玲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碩...郭冠英 (KUO Gwen-Anes)
長年於藝術期刊, 美術館刊物論述, 及藝術行政。關...莊偉慈 (CHUANG Wei-Tzu)
藝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長期關注當代藝...余政達 (YU Cheng-Ta)
1983年生於台灣台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曹斐 (CAO Fei)
曹斐是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中國青年藝術家,她以多...施懿珊 (SHIH Yi-Shan)
施懿珊探索逐漸被遺忘與擱置的各種真假難辨的「機...湯博鈞 (Bojiun TANG)
EDUCATION 逢甲大學建築系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EX...宋恆 (SUNG Heng)
宋恆於 2006 年開始專注於互動設計研究與新媒體藝...黃建樺 (HAUNG Chien-Hua)
經歷 生於1979年 2003,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陳威廷 (Wei-Ting Tim CHEN)
陳威廷是叁式多媒體互動設計團隊的共同創辦人,從...陳俊明 (CHEN Chun-Ming)
我的背景是一位視覺藝術家,1967年生於臺灣,2000...許素朱 (HSU Su-Chu)
小牛(許素朱)教授主要專長為 互動藝術、網路藝術...李佩玲 (LEE Pei-Ling)
李佩玲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碩...鄭文琦 (Wen-Chi Rikey CHENG)
2006 年起從事有關藝術家採訪報導、翻譯,和新媒體...江政達 (CHIANG Cheng-Dar)
現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於國...紀廷運 (CHI Ting-Yun)
紀廷運博士,電腦學會副秘書長,長期參與國內網路...趙涵捷 (CHAO Han-Chieh)
趙涵捷(Chao, Han-Chieh)現為東華大學校長,曾任...作品資料庫156

魚尾獅是何時絕種的?——21世紀成功敘...
成功學是專門研究成功過程的學問,主要是通過自我管理來達到成功,自20世紀初開始風靡歐美,被引介到亞洲之後,在70、80年代也成為書市上長紅的商品。(圖文來源:張紋瑄網站)
Dead Stone-1, 2, 3
文、影像截圖:藝術家提供。
入侵事件
《入侵事件》以《魔獸世界》中國網民(玩家)入侵臺灣伺服器事件(2007-2011)事件作為文本出發。(文圖來源:https://www.poyuan.art/).jpg)
岔經濟()
在當代經濟擴張的環境下,美國聯邦和銀行,大型科技公司設法維持其殖民力量來管理資源的可及性和分配。(圖片藝術家提供)
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I
《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為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Dino)的合作計劃。(張碩尹提供:https://www.tingtongchang.co.uk/works/2).jpg)
徘徊的幽靈 No.1
《徘徊的幽靈 No.1》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動力裝置的平台,穿戴VR眼鏡,感受身體緩慢的水平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監視塔空間中,當觀者漫遊於高塔樓群之間,梭巡光束的探射與監控,猶如吞噬個體生存的欲望。(陶亞倫提供,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
肥皂
「肥皂」計畫為藝術家張碩尹的網路展覽計畫,試圖回應實體活動被迫取消、網路成為展演場域的疫情時刻。(圖文:張碩尹網站)
室內運動學
室內運動學為一裝置作品。藝術家設置了許多自動投球的機械在展場中。(圖文:王連晟網站)
再生運動 – 點陣式印表機
台灣是個3C王國,而每年都有許多可以用的電子消費商品被人們丟棄,但其實它們都是好的,只是因為其他公司推出了更新更吸引人的硬體。(圖文:王連晟網站)
雲的研究
《雲的研究》是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中的研究小組「鑑識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所做的計畫。 圖片來源:https://calls.ars.electronica.art/prix/winners/6392/
重新布線
獲得2021年林茲電子藝術節「金尼卡獎」(Golden Nica)(「19歲以下」單元)的作品《重新布線》,由奧地利維也納視覺傳播和媒體技術專業學院(HhereGraphische Bundes-Lehr- und Versuchsanstalt,簡稱die Graphische)的三名學生Felix Senk、Emil Steixner與Max-Jakob...
《支系》(Branch)線上期刊:人人可享...
林茲數位人文獎」(Ars Electronica Award for Digital Humanity)得獎作品《Branch 雜誌:人人可享有的持續性的與公正的網際網路》,是由歐盟與全球專人人士組成的「氣候行動技術」(Climate Action Tech (INT))社群成立的技術工作者計畫。 圖片來源:https://bra...
石頭與大象
本作品由2019新加坡雙年展委託製作。(圖、文:許家維)
{Substituted Cognition}
《{Substituted Cognition}》藉由機器學習透過攝影機去辨識物件以及人體動作,再由動作與物件的關聯性去找出網路上的廣告以及圖像拼貼顯示,在現今對於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的應用,加上許多應用的突破,相對人類社會在未來會更加的依賴。(圖片來源:https://www.theaff....jpg)
徘徊的幽靈 No.7
《徘徊的幽靈 No.7》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機械移動的平台,穿戴VR眼鏡,感受身體緩慢的水平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空間中。(圖、文:陶亞倫).jpg)
徘徊的幽靈 No. 6
《徘徊的幽靈 No.6》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圖、文:陶亞倫).jpg)
徘徊的幽靈 No.5
《徘徊的幽靈 No.5》以巨型雷達作為擬像,意味著搜索情資的監聽雷達系統,建立於國家資本的運行機制上。
徘徊的幽靈 No.1
《徘徊的幽靈 No.1》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動力裝置的平台,穿戴VR眼鏡,感受身體緩慢的水平移動到巨大虛擬的監視塔空間中,當觀者漫遊於高塔樓群之間,梭巡光束的探射與監控,猶如吞噬個體生存的欲望之眼
TAI計畫
《TAI》是一個結合「表演」與「展示」的複合式作品。
超越使命召喚
過去一年內(2020-2021),網路攝影機開闢了私密的家庭空間,也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甚至消失。(主圖來源:https://transmediale.de/almanac/beyond-the-call-of-duty)
流動性公司
《流動性公司》是一件錄像裝置作品。 「這就是未來」展覽現場,安大略美術館,2019-2020(由史戴爾、紐約Andrew Kreps藝廊及柏林Esther Schipper畫廊提供,攝影:Dean Tomlinson/安大略美術館)(圖片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https://www.mocataipei.org.tw)
再生運動
臺灣是個3C王國,而每年都有許多可以用的光碟機被人們丟棄。
室內運動學
室內運動學為一裝置作品。.jpg)
召喚者
召喚者是一個裝置作品。
港口一景(A View from Harbor)
拉夫曼(Jon Rafman)的虛擬實境作品《港口一景》是受展覽「網路時代的藝術」委託,所創作的現地製作作品。(圖片來源:aiai.icaboston.org)
此曾在
後現代哲學家羅蘭․巴特,在《明室》一書中,對於影像紀錄的物件,脫離現場拍攝地點的再現,提出了「此曾在」的概念。 圖、文:藝術家提供
駭人直播(Swatted)
以遊戲引擎製作的動畫《駭人直播》,討論了個人資料被竊取的事件。 主圖:尚圖帝(Ismal Joffroy Chandoutis)《駭人直播》(Swatted)。(來源)
列表伺服器忙線。重新排定完整摘要(Lis...
電子郵寄清單(Electronic mailing lists)是1990年代歐洲網絡文化主要的發展管。 主圖:高迪爾(David Gauthier),《列表伺服器忙線。重新排定完整摘要》(List Server Busy. Full Digest Rescheduled)。(來源)
名字嗎?我有很多個(後台)
《名字嗎?我有很多個(後台)》是藝術家吳思嶔於2018年5月在台東大武鄉製作的現地創作《名字嗎?我有很多個》的延伸作品。 圖文提供:吳思嶔
Ours Karaoke
「表演」和「觀看表演」,其實是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欲望。 圖文提供:余政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