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510
【荷蘭】SFX首爾——Den Haag 2022
【瑞士】宇宙考古學:時空探索
【臺北】如何在別人的土地上唱自己的歌
【臺北】2022聲徜音樂節
【韓國】現代汽車系列2022 崔旴嵐——小方舟
【德國】桑伯恩(John Sanborn)個展:秩序與熵之間 作品1978–2022
【荷蘭】幽浮:不明流變的他者
【德國】超越人工智慧的夢想
【英國】Slip.Stream.Slip:遊戲引擎文化中的阻力和速度
【臺北】Matter of Scale 羅晟文個展
【臺中】潘朵拉幻象:迴聲震盪
【韓國】網格島
【臺北】邊角的風標—陳庭榕個展
【德國】駭客身分 - 舞蹈多樣性
【高雄】沉默之間
【西班牙】人間樂園
【臺北】「膨圈:日光,觀察者,一場討論」林怡君駐村發表展
【臺北】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西班牙】你必須進去才能出去:永無止境的聲音連續體
【臺北】光映綺想曲:2021光影藝術展
【德國】媒體藝術季節。連結的未來
【臺北】十年 - 台灣聲音地圖計劃/吳燦政個展
【葡萄牙】牆
【臺北】我沒有愛人的能力
【臺北】6太小聲 7太大聲
【臺北】微風的午後-王仲堃 聲音裝置展
【臺北】諧波失真——陳庭榕個展
【美國】萊因.塔貝個展:深藍
【韓國】唱之悅
【臺北】2021 X-site《爆炸容器》-多重真實
文章資料庫397

記憶的迷宮:周東彥早期作品中的影像與...
周東彥,《空的記憶》。狠主流多媒體提供(來源: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15cf2a31-e260-43ea-9c07-2b722a15b85f)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Anarchy Dance Theatre (HSIEH Chieh-Hua)),《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SBx_2045 - Daily Life of Second Body),行為表演、投影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
從影像中的身體與性別政治到數位靈魂:...
主圖:李紫彤,《時差書寫》,複合媒材、錄像,70分鐘,2019。攝影 李紫彤。藝術家提供
數位性
「數位性」(Digitality)是一個相對晚近才出現的術語。 主圖:打孔卡。(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93%E5%AD%94%E5%8D%A1)
不演不生不朽
近幾年,疫情在改變生活習慣的同時,也改變所有人的日常表演方式。 主圖:張紋瑄,《《魚尾獅是何時絕種的?21世紀成功敘事學》》,2019-22。(藝術家提供)
21個藝術界:遊戲地圖
本文建構出一種「多重結局冒險」(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式的遊戲基礎,將Superstudio早年發行的舊範本更新。(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121/423438/twenty-one-art-worlds-a-game-map/) 主圖:多重結局冒險#14的《絲綢之王事件》流程圖(...
化繁為簡的視覺藝術家:艾比丁(Adel Ab...
艾比丁(Adel Abidin)1973年出生於巴格達,目前居住在赫爾辛基和安曼。 主圖:艾比丁(Adel Abidin),《交響曲》(Symphony),2012。(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adelabidin.com/)
關於人工智慧應用至藝術領域的五點初步...
儘管目前人工智慧領域顯得晦澀難解,其背後的問題視界也看似渺茫,但是處理人工智慧諸多面向的藝術途徑卻相當有趣,而且充滿挑戰性。 德國媒體藝術家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的作品《適當的回應》(Appropriate Response)獲得林茲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
定位—沉浸的先決條件
媒體理論家博爾特(Jay David Bolter)指出,幾乎沒有任何感知比暈眩現象更持久、且更徹底的宣稱我們擁有一個身體,且這個身體是被定義於在空間中的定位。 圖:藝術團體「Marshmallow Laser Feast」,《Treehugger: Wawona》,虛擬實境,2016。(來源:https://www....
延展實境:展演藝術的創新契機與挑戰
2017年,國際重量級「威尼斯影展」正式成立了VR競賽單元。 主圖:《歡迎光臨巴黎舞夜》(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透過動作捕捉與即時算圖,讓參與者們在虛擬世界享受在巴黎奢華舞會中與他人共舞的趣味。圖片引自巴黎國立夏佑劇院官方網站:https://theatre-c...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2)陳珠...
Jean Michel Basquiat 說他創作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藝術,而試著思考人生; 而我,則嘗試著瞭解生命。陳珠櫻 陳珠櫻+太陽能昆蟲生態箱工作坊,法國第八大學,《新伊甸園太陽能昆蟲生態箱》,聲光互動裝置,1608045公分,20152018。(圖片來源:https://www.taipeibienn....jpg)
聲感韌性:女聲賽伯格於陳庭榕的《我只...
並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主圖:陳庭榕,《我只在乎你(私語)》。(藝術家提供)
「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觀眾在沉浸...
「有人向我們表達感謝之意,因為我們讓他得以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喬里斯(Eric Joris)在接受訪問時如此說道。 主圖:喬里斯(Eric Joris)與表演團體「CREW」2009年的作品《W兩個你》(W (Double U))所使用的沉浸式錄像眼鏡設備。 Eric Joris(來源:https:/...
去中心
去中心是網絡(network)時代的核心命題之一。主圖:進港浪製作所,《人類派對》,2017。(來源: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60979623/2017Lab)
加速演算世代下的運算、設計與視覺形構
當代無所不在的「運算」(computation)不僅令人著迷且加速了演算世代的日常生活,更成為當代創新科技革命的核心組成部分,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當代社會、文化與藝術的認知,向人類展現出另一種嶄新且獨特的美。 主圖:迪特里西(Matthias Dittrich),《敘事2.0》(Na...
逆行影像回憶錄
電影作為技藝與藝術的影音媒介,關鍵之一,在於從它被發明伊始,即展現出絕對迥異於其他藝術範式的時間塑形。 主圖:電影《隱藏攝影機》。(圖片來源:https://artouch.com/column/content-47430.html)
克服網路幻滅:迷因設計的原則
我們的網路祛魅已經是事實;然而,啓蒙為我們帶來的是憂鬱而非解放。 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83/141287/overcoming-internet-disillusionment-on-the-principles-of-meme-design/
與顏常慶談現成的錄像論文:從藝術、科...
主圖:顏常慶(Gan Siong King),《與尼克談擴音器》(Kecek Amplifier bersama Nik Shazwan)。Courtesy of the artist. Gan Siong King
三則身體寓言於北美館「現代驅魔師」一...
該寫作計畫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並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主圖:Pakui Hardware,《下腹》(局部)(Underbelly),複合媒材、裝置,現地製作,2019。(圖片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世界不隨人類生滅」展覽延伸活動:《...
映後座談影片觀看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cbSGSy5Nc 圖:映後座談現場(左起電影與藝術評論人徐明瀚、黃信堯導演、張君玫教授)。(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7...
王偉齡於2015年歌劇院開幕前便加入團隊。(圖片提供:廣藝基金會)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5...
牯嶺街小劇場作為一個傳統的劇場空間,在面臨科技藝術進入劇場的衝擊時,姚立群試著在結構上採取退縮與觀望的姿態。(圖片提供:廣藝基金會)《感謝您在家》與影像架構及觀影模式的...
陳武康與孫瑞鴻等人共組的《非常感謝您的參與》創作團隊在去年底合作之後,於今年6月28日晚上九點又共同合作了《感謝您在家》這個線上直播作品。(圖片來源: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wpw/2020070401)
人類和機器的心智:共享的歷史、共造的...
人工智能(AI)與人類心智從過往的發展歷史、當今的整合互動、到未來的可能,兩者密切複雜地相互影響。(主圖來:https://importanceoftechnology.net/importance-of-technology-in-mind-reading-computer/)
記憶的藝術性想像,以及數位性轉化
當代數位科技已扮演猶如社會中樞神經系統的角色,「數位轉向」(digital turn)似乎也已是不爭的事實,且打造此般的數位天地,促使許多人深信「機器優於人類」的命題。 圖:王聖傑,《聲物製造工廠》,互動程式、電腦、3D列印、指向性麥克風、壓克力、全景攝影機、....jpg)
網絡安魂曲(下)
上篇: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203685013438000/Chi 圖:Clusterduck。(https://clusterduck.space/)
擴延電影、封閉世界:媒介自然於「封閉...
我們在吳其育的《封閉世界的設定集》裡暈眩。 該寫作計畫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本文圖片:吳其育,《封閉世界的設定集》,2021。(ˋ藝術家提供)
技術生態:周緣、流心、底立疆域
迄今為止大多數傳播、反思與溝通機制,皆因個體主義與孤獨感而遭到瓦解,這種個體主義與孤獨感時常是恐懼和精神官能症的同義詞。 圖:伊朗綠色革命。(https://www.franceinter.fr/emissions/le-monde-a-l-envers/le-monde-a-l-envers-05-mars-2020).jpg)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3...
講題:植入生活的未來內容 創新X 創業X 創價 主圖:《馭水之音》(AquaSonic)。(來源:https://www.cup.com.hk/2018/11/05/iatc-aquasonic/)
我們還有何種拒絕?
即便是嚴峻的疫情也從沒打消抗爭者走上街頭的堅定信念。(本文圖片提供:致穎) 主圖:由簡易的演算法軟體iDetection辨識群眾中的人物,此軟體並無臉部偵測的功能。(圖像製作:致穎)書籍資料庫67

《讓你背脊發涼:電影、博物館和沉浸式...
從中世紀大教堂的建築奇觀與19世紀全景圖的浪漫崇高,到今日倫敦科學博物館的技術拜物,人類藉由高度錯覺的再現形式,來對自然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傾聽及思考。 自成立以來,科學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就將教育和娛樂融為一體,通常會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開眼界...
《文化科技:媒體與社會文化的形塑》(C...
本書主旨為我們今天生活的科技文化,以及作為科技的文化等問題探討。本書各章以各國際廣泛的案例,討論了科技的文化(cultures of technology)與文化的科技(cultural technologies)。該書匯集了來自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國際公認學者,涵蓋了多個主題,例如智慧...
《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La techniq...
本書系法國當代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的論著《技術與時間》的第二卷。作者在書中從現代技術發展的角度,對人類之本提出了新的見解。對於「誰」逐漸被「什麼」代管,人類原有的特定記憶、種族記憶及個體記憶逐漸被新生的機器記憶所取代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深刻反思。《迷...
《技術與時間1. 愛比米修斯的過失》(La...
本書《技術與時間1. 愛比米修斯的過失》是法國當今著名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的重要論著《技術與時間》的第一卷。作者在書中,綜合以西蒙東、吉爾和勒魯瓦-古蘭等學者的技術進化理論和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生 存現象學理論,從人類固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這兩個品...
《情感運算革命:下一波人工智慧狂潮,...
過去,人類與機器的競爭,是一場IQ的競爭 當機器也能擁有EQ,最可怕的顛覆也將隨之降臨! 「告訴我,你有什麼感覺?」 當物聯網進展到情緒聯網, 我們的每寸表情、每秒感受都將被記錄、被儲存,甚至被交易, 未來將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全球的情感運算市場,...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去年曾在台北北師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並獲選為「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得主之一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專書已於近日上市。這本書邀集了26位學者、樂評人、作家、藝術家、活動籌辦者與唱片蒐藏家,共同針對本展覽之議題著述,其中並有數...
《科技沉浸:藝術與虛擬環境》(Immerse...
因藝術家經常造訪、於該地創作新作並學習新技術,班福藝術中心(The Banff Centre )儼然已成為電子藝術熱門話題的同義詞。本書匯集重要理論文獻及藝術家創作計畫作為探索因虛擬環境而產生的相關議題,並帶領讀者一窺此一經常被討論但不可觸及的世界。本書前半部收錄七...
《聆聽新媒體—藝術與文化的沉浸與具現...
《聆聽新媒體》這本書檢視了長期在新媒體理論與實踐中受到忽視的要角聲響(sound)與聲音(audio),研究範疇旁及新科技與行為藝術事件,並聚焦於聲響、具現(embodiment)、藝術,以及技術的互動。戴森(Frances Dyson)從歷史觀點出發,著重探討20世紀中葉後因電子產....jpg)
《牛津手冊:音樂與虛擬性》(The Oxfor...
虛擬是否已經入侵了真實的疆域,亦或者真實的定義已逐漸擴張、融匯過往虛擬獨有的特性?隨著數位科技不斷地發展演化,現實與真實兩者間的分野日漸模糊。然而,真實虛擬的二分法或許早已不合時宜;而我們也許該將目光聚焦於真實與虛擬交會、突變、消融。因此,對於音樂...
《視聽:幻覺的構建》(L’audio-vision...
「聲音」之於「視覺」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是主客的依存關係?視覺佔上風抑或是聲音為主導?沒有聲音的影像,沒有影像的純粹聲音,兩者之間的致命性差異在於什麼?在當代媒體文化中,視覺與聽覺兩者總是形影不離、相互依存,聲音為視覺影像創造出更真實的效果,視覺為...
《音聲文化:解讀現代音樂》(Audio Cul...
本書試圖為當前先鋒音樂領域勾勒出其聲音論述圖譜,有別於當代音樂史的論述方式,《音聲文化》試圖追溯當前音樂創作實踐與理論的起源脈絡,企圖連結起目前音樂製作與早期的聲音實驗之間的關聯,旨在重新鏈結起過去數十年來各種音樂創作與表演的重要性,並為這個新的音...
經驗異常:科學在藝術之中
《經驗異常:科學在藝術之中》一書所介紹的藝術創作,其創作靈感皆源自於某些不尋常的、異常的探索、怪異的實驗,這些創作靈感化為感官經驗的創意表現,這些藝術創作包括了電子與數位藝術、生物藝術、雕塑與裝置、聲音與表演等。本書所收錄的文章皆試圖推翻自然與人工...
惡托邦總動員: 「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
日前,「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才結束。對於一個已經結束的展覽,這篇短評勢必來得太晚。然而,對於一位透過動畫、實驗影像,或者更確切來說,影像藝術範式來展開當前人們普遍遭逢的切身議題的年輕創作者來說,希望以下的文字還能是一種...
聲音藝術:聲音作為一種媒體藝術
在當代藝術,尤其是媒體藝術的創作實踐裡,「聲音」始終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與角色。而作為一本極具代表性的選集,本書作者同時也是德國ZKM藝術與媒體中心執行長的Peter WEIBEL,試圖概略性的統整過去五十年來聲音藝術的發展。從2000年開始,許多論述開始將「聲音藝術...
數位藝術:新媒體簡介
《數位藝術:新媒體簡介》透過一些關鍵性論辯與理論帶領讀者進入新媒體藝術領域。就論述架構而言,本書一開始從數位藝術的歷史發展脈絡談起,探討當代的藝術表現形式,最後則以當前與未來的發展趨勢作為總結。透過對於當代藝術家對於新科技所抱持的態度的觀察,本書作...
傾聽與聲音:聲音現象學

聲音
近年來,當代藝術出現了一種「聲音轉向」(sonic turn)現象,這反映著一種廣泛的文化意識,一種對於視覺不再主宰我們對於當代現實的感知與理解的意識。亦即,對於視覺中心主義的質疑。如此的現象大量充斥在當代數位藝術創作裡:極低頻聲響、雜訊、噪音⋯⋯等有別於傳...
A Voice and Nothing More
「聲音」這個看似簡單常見的概念、現象,卻始終未能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課題,直到1960年代,才陸續獲得德希達(Derrida)與拉崗(Lacan)等人的關注。在本書裏,作者Mladen DOLAR超越德希達的「語音中心主義」,重新回顧並深化拉崗的精神分析觀點,認為聲音是精神分析...
噪音、水、肉:聲音藝術史
聲音開始在二十世紀藝術中現身,然而,該如何測量聲音對二十世紀藝術的衝擊,以及它在藝術史中的位置?對於傳統藝術形式,像是音樂,聲音的重要性是什麼?同樣的,對於一般的、平凡的環境噪音而言,聲音又意味著什麼?就數位媒體藝術而言,作為創作媒材的聲音、噪音又...
傾聽噪音與靜默:朝向一個聲音藝術的哲...
《傾聽噪音與靜默:朝向一個聲音藝術的哲學》一書主要關注於當前逐漸成為顯學的聲音藝術創作,及其相關論述與理論。作者Salome VOEGELIN試圖在這本極具挑戰性的著作當中,透過一些聲音藝術作品以及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聲音環境,引介相關概念,並建立起一套聲音美學與聲...
背景噪音:聲音藝術觀點
《背景噪音:聲音藝術觀點》主要依循著聲音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媒材的發展而展開其論述,試圖闡釋聲音如何被使用來作為一種構圖、一種裝置、一種表演。雖然在論述的架構上主要依循時間順序,但是作者在本書裏卻也提供扎實的空間思維,將建築、環境、場地等思維注入聲音藝...
數位美學
本書是早期探討數位美學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關注於當代電腦文化的美學本質及其目的。作者以一貫冷靜而犀利的眼光檢視網路烏托邦主義之宣稱,追溯新媒體的全球化現象,並深入探討、質疑它對主體性與社會性所發揮的功效。作者援引歷史、哲學美學與網路文化文學等觀點,...
媒體考古學:取向、應用與意涵
本書為媒體研究引薦一種考古學式的研究取向,兩位編者皆為國際享譽盛名的學者,他們選錄了來自歐洲、北美、日本等地作者之論文,幫助讀者了解究竟媒體是如何建構當今的互動科技、數位科技,及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本書希望透過各種不同聲音與論述,提供讀者一種更為廣...
空的記憶
一部紙上電影 舞蹈,不僅是剎那即永恆的美,更是肢體與空間的對話。 攝影,透過光線,讓時間、空間、力量瞬間凝結。 《空的記憶》於近三年來的創作過程中,邀集多位攝影師於排練或演出現場進行靜態攝影,透過鏡頭捕捉舞者與影像、空間的互動, 本書中運用質量俱豐的...
Remix:將別人的作品重混成賺錢生意
Lowrence LESSIG著 葉心嵐 譯 2011年出版 在現今這個講求創意的時代裡,「原創性」向來都是文化產品所宣稱的重要特質,及其衍生的相關概念,像是著作權、剽竊等法律責任。因而我們不斷的被告知、被教育應該要維護、尊重文化產品的原創精神;然而,另一方面,在我...
美的開端:飛利浦與荷蘭電子音樂的起源
《美的開端:飛利浦與荷蘭電子音樂的起源》(On the Threshold of Beauty: Phillps and the Origins of Electronic Music in the Netherlands, 1925-1965) 1958年於布魯塞爾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飛利浦研究中心(Philips research laboratory)精心策劃的一場表演可...
聲音
《聲音》一書勾勒出一個名為「純聲學」的新學科的輪廓。在這門新學科中,聲音不再是知覺失諧或「黑暗大陸」的象徵,而是應傾聽技術及其命名之需而成為建構中的文化客體。作者米歇爾希翁(Michel CHION)旁徵博引,用各國歷代詩人的詩句帶來了美妙絕倫的例證。 本書通...
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
人類對滿足聽覺與溝通的原始渴望,帶動了聲音保存、複製與傳播的技術發展,產生唱片、留聲機、電報、電話與無線電廣播等發明。但這些聲音媒介及發明若想商品化與產業化,還得在社會上養成收聽的文化與消費的欲望,並且有人(或企業)將相關的技術發展轉變成商業獲利模...
符碼藝術
《符碼藝術》一書將是第一本使媒體藝術家/設計家、電腦媒體科學家,以及對此主題感興趣的人文科學家們感到滿意的程式設計導論。本書視程式設計為未來基本的文化技術,以一種歷經千年演變的迷人思維傳統為其內涵,所設定的讀者群為一方面希望透過圖像、聲音,以及互動...
管路:前往網路核心的旅程
網際網路具有奇特的「風景」(landscape)。作者將網際網路視為一個緊密連接的實體物,本書的重心在一部機器與整片大陸之間擺盪,有時候又在如光閥的奈米尺度以及如海底跨洋電纜的全球尺度之間同時進行思考。為了將真實與虛擬的兩片分裂的世界合併串連,本書不再侷限在...連結資料庫33
媒體藝術事務
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資料庫
來自自然的吶喊(The Scream from Nature)
日本人工知能學會 倫理委員會
達維斯(Char Davies)個人網站
法國媒體聲音研究中心IRCAM
法國網路電台HyperRadio
UbuWeb
Recyclism Hacklab
上海明圓當代美術館
1024 architecture
布拉格SIGNAL Festival 聲光藝術節
New Adventures in Sound Art (NAISA)
英國線上聲音圖書館
聲響實驗室
聲音地圖
失聲祭
音樂與聲音研究中心
類比動態
Furthernoise
ambientartlab : 數位藝術及互動媒體實驗室
黑川良一
超響TranSonic 2010
Annie WAN
Benoit MAUBREY
黑川良一
Recorderz
Q:Noise is Language
芬蘭Avanto赫爾辛基媒體藝術節
Christina KUBISCH
人才資料庫72
沈柏逸 (SHEN Bo-Yi )
藝術評論與影像研究人。關注當代藝術、視覺文化與...王聖傑 (WANG Sheng-Chieh)
王聖傑,1993年生於高雄,201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致穎 (Musquiqui Chihying)
致穎目前居住和工作於臺北及柏林。他擅長運用聲音...李彥儀 (LEE Yen-Yi)
李彥儀,英國愛丁堡藝術大學視覺文化藝術碩士。其...林其蔚 (LIN Chi-Wei)
林其蔚,1971年出生於臺北。曾研讀法國文學、臺灣...達維斯(Char Davies) (Char Davies)
加拿大籍藝術家達維斯(Char Davies),生於1954年...戴埃(Daniel Deshays) (Daniel Deshays)
法國籍的戴埃是一位聲音工程師,同時也是法國里昂...周昭均 (CHOU Chao-Chun)
師大音樂系畢業,現為巴黎第八大學音樂學博士候選...柯宜均 (KO Yi-Chun)
柯宜均,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湯羽彤 (TANG Yu-Tong)
1988年出生於桃園,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李冠宜 (LEE Kuan-Yi)
指甲掐肉,竄流的腦細胞,在文字、影像與聲音的起...戴爾.葛芬凱(Dale Gorfinkel) (Dale Gorfinkel)
澳洲籍的戴爾‧葛芬凱爾是一位音樂家、即興表演、...賴宗昀 (LAI Tsung-Yun)
賴宗昀,1988年出生,現為「失聲祭」聲音藝術活動...紀柏豪 (CHI Po-Hao)
來自台灣台北(1989-),大學時就讀於台大經濟系,...洪素珍 (HUNG Su-Chen)
在我的作品中,我將各種不同的媒材應用在裝置與表...八娜娜 (Banana)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現於國立高雄...卡特琳娜.恩度(Katerina Undo) (Katerina Undo)
希臘籍的卡特琳娜‧恩度(GR)是一位圖像聲音藝術...彌魅緹克(Mimetic) (Mimetic)
「彌魅緹克」即傑洛姆.素丹,他是專精工業音樂與...沃科伊 (Vokoi)
日籍藝術家沃科伊,1976年生於木曽岬町,日本。現...葉永楠 (Weng Nam Yap)
1986年生於吉隆坡,馬來西亞人。現居並工作於於吉...吳修銘 (WU Hsiu-Ming)
1988年生,主要從事聲音與音樂方面的創作,包含數...蔡秉樺 (TSAI Bing-Hua)
蔡秉樺,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張晏慈 (CHANG Yen-Tzu)
台灣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畢業於林茲藝術與設計大學(...蕭力綺 (HSIAO Li-Chi)
蕭力綺是一位跨領域創作的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徐建宇 (XU Jian-Yu)
1981年8月22日 生於永和,台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史旻玠 (SHIH Min-Cieh)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目前從...王連晟 (WANG Lien-Cheng)
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李柏廷 (LEE Po-Ting)
1986年出生於臺北,患有先天性重度地中海型貧血,...林志翰 (LIN Chih-Han)
受 Klaus Schulze, Tangerine Dream, Kraftwerk, A...李佩玲 (LEE Pei-Ling)
李佩玲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碩...作品資料庫161

腹語術士
腹語術自18世紀晚期成為娛樂的表演形式之後,時至今日仍然使人著迷的關鍵理由正是音畫合一。(圖文來源:張紋瑄網站)
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I
《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為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Dino)的合作計劃。(張碩尹提供:https://www.tingtongchang.co.uk/works/2)
靜電位
這件作品最初的構想是來自於電蚊拍擊殺蚊子所產生的電光以及聲音。(王連晟提供:http://soulblighter0122.blogspot.com/p/electric-position.html)
「壓縮的電影」系列
「壓縮的電影」(Compressed Cinema)是瑞斯與維那(Jan St. Werner)於2020年合作完成的系列作品。(文、圖:https://reas.com/) 主圖:《無題 4(兩個死人!)》(Untitled 4 (Two dead !))。
matrix.24 N°0
在日本311強震後的24小時中,餘震不斷,一方面視覺不斷地關注著不斷更新的餘震資訊,同時另一方面聽覺隨時注意周圍的聲響,時間仿佛隨著身體感知與神經的高度敏感、緊繃而凝結住。(圖、文:張永達 CHANG Yung-Ta)
matrix.24 N°1 [hyper.data ver.]
日本311強震後的24小時中,餘震不斷,因處在強震後恐懼與不安定感的氛圍之下,身體感知與神經處於極度緊繃、敏感與放大的狀態,對任何細微變動與聲響異常靈敏。(文、圖:張永達 CHANG Yung-Ta)
如果
新板藝廊位於國鼎大樓三樓,屋齡12年,樓高28層,近年成交價為每坪66.3萬,為新板特區內的指標性建案。(圖文:張碩尹網站)
#1 選擇 | 聲線計畫
聲音導覽作品《1#選擇》聚焦在語音的技術性應用及歷史文化的交互關聯,探索感知與記憶的形塑程序。(圖文:吳其育網站)
重新布線
獲得2021年林茲電子藝術節「金尼卡獎」(Golden Nica)(「19歲以下」單元)的作品《重新布線》,由奧地利維也納視覺傳播和媒體技術專業學院(HhereGraphische Bundes-Lehr- und Versuchsanstalt,簡稱die Graphische)的三名學生Felix Senk、Emil Steixner與Max-Jakob...
隙谷2:詭計者的陰謀
圖片來源:藝術家官網,http://ayoungkim.com/wp/3col/porosity-valley-2-tricksters-plot-2019
Tell Me What You Want
《Tell Me What You Want》此計畫為我在2015年11月到2017年6月,往返馬尼拉13次,所製作出的大型拍片計畫-1536x1043.jpg)
存在粒子
日本科技舞蹈創作領航者之一梅田宏明,擅長將影像、肢體、聲音、燈光等各種劇場元素綜合思考,創造出鮮明的舞蹈風格及獨特的視覺體驗。(圖片來源:林峻永攝影;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靜電位
這件作品最初的構想是來自於電蚊拍擊殺蚊子所產生的電光以及聲音。.jpg)
聲長計畫
聲音是當代都市風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元素。.jpg)
召喚者
召喚者是一個裝置作品。
留給未來的殘影
男子醒來在某個意識層面,所見所聽所感的是記憶?夢境?虛擬實景?還是死前的意識回返?
本然的觀點(The View from Nowhere)
粒子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學科,必須用到極其先進的技術設備,像是CERN擁有的大型強子對撞機。 主圖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紙上繪畫(150x 270公,120x213.3公分, 120x213.3公分).jpg)
目前無法證明,但我們知道它的存在
藝術家將個人的經驗和科學文獻重新建構及詮釋。 主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遺產之旅
參觀遺產之旅(Heritage tour)是一個獨一無二的體驗,在這裡可以見識到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一面。
休眠模式
但是,休眠對象的睡眠將改為完美睡眠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實體將是真實的,但完全沒有關係。
南冥有鳥,其名為鵬
《南冥有鳥,其名為鵬》與英國歷史學者西蒙‧謝弗合作,探討18世紀自動機對科技史發展的影響。
梭羅河的歌
《梭羅河的歌》是由作曲家葛桑。馬多哈多諾(Gesang Martohartono)在戰爭時期所創作的印尼民謠。聲物製造工廠
《聲物製造工廠》表現3D列印機猶如一個生物體,可將每個人的聲音儲存成檔案並轉換成實體標本,討論了數位時代聲音可以是具有身份的「聲物」。
反覆驗證
通往另外一個次元的連通介面,電子螢幕以及它背後的處理器、連網功能,成為人們每天目視著另一個分裂的世界,並同時形成自己分裂的思考的通道。Salvation Mountain

Space in Space計畫

全然的愛與真實

冷鏈
此項計畫第一站為哥倫比亞,目前哥國依然存在著的農業性別問題,例如花卉及咖啡產業,多數為農村的婦女在密集勞力的生產線上工作,為哥倫比亞創造高價值的經濟出口。哥倫比亞花卉產業80%直接空運輸出至美國邁阿密,再分配至全美的沃爾瑪(Walmart Inc),塔吉特(Targe...
Seen/Unseen N°0 [hyper.data ver.]
作品《Seen/Unseen N0 [hyper.data ver.]》獲2013年第八屆臺北數位藝術獎。(資料提供:張永達,來源:https://archive.ncafroc.org.tw/result?id=cd70c1f9de5a4edaaabe25fc602ce7fa)
Hyper. data- No3 [9ch. 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