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471
【加拿大】查蒂.夏(Zadie Xa)。月之詩4勇敢的地球小動物和危險的做白日夢者
【丹麥】殖民地聲音
【瑞士】歐芙雷格(Katja Aufleger)個展「消失」
【臺北】聲經絡: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聲響文化製圖
【臺北】液態之愛
【臺北】《噪音寂靜》王福瑞 個展
【臺北】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 張碩尹、鄭先喻、Dino
【臺北】Re: Play操/演現場
【線上】即時限制
【香港】謝淑妮:與事者與事
【德國】我們
【線上】10/10 涅所開發Naxs corp.與波蘭藝術節Unsound合作線上展演計畫《AFTERLIFE-ev20f1(網路來生)》
【臺北】有譜計劃:從藝術作為方法到ALIA作為方法
【臺中】周佳緯:告別部分的我如同祝福
【韓國】「聲音美術館」聯展
【美國】「一起」線上聯展
【臺北】「概念美術館 Vol. 5 指間之道—吳以琳個展
【荷蘭】世界化的世界上線
【英國】淨化
【臺北】在,也不在-曾鈺涓個展
【臺中】捉遊・戲場
【阿根廷】在另外的空間跳舞
【美國】克雷格:派對/派對後
【英國】並且動物回應什麼?
【尼德蘭】波提諾個展:前衛的撫摸
【臺北】WITHOUT COMPOSING:張永達個展
【臺北】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德國】卡斯騰.尼古拉:視差對稱
【西班牙】超越人類
【中國】園音
文章資料庫361

擬皮層與數位女性主義:林珮淳2020年《...
林珮淳從2006年開始創作《夏娃克隆系列》,而其所創作出的「夏娃克隆」是象徵林珮淳對於後人類(尤其是女體)的想像與詮釋。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中遺忘的一個篇章:原...
圖靈(Alan Turing)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了作為現代計算機概念原型的圖靈機。 主圖:遭物理破壞的電腦硬碟,無法從物質辨識所儲存的資料內容。(來源)
開始呼吸的空間、身體與圖像
在各種技術不斷發展發達的今天,我們如何考慮技術對感知的影響? 主圖:蘇郁心,《水眠II西藏路下的赤池》,2019。(來源)
魔術幻燈部署:身體與影像的真實時空集...
在這展覽裡,有個發光的人影坐在暗室裡,它有時像是骷顱,但有時又像是活人的頭部。 主圖:羅伯森(Etienne-Gaspard Robertson)的魔術幻燈,巴黎,1797。(來源)
憑影像寫詩・藉聲音造藝:「聲動:光與...
傳統來說,人們對聲音的想像皆認為是一種純粹聽覺感官上的刺激;然而,在數位科技輔助之下,人們見識到將聲音訴諸於視覺、聽覺與觸覺等感官融合的趨勢。 圖:張永達,《相對感度 N2》。(來源)
大腦位格的影像及其他:談生物藝術與腦...
最近20年以來,學科再次融合,例如在人文藝術研究中,新唯物論與人類世等研究意識到新技術的感官過程也可以是其主題,而當代藝術家的活動也跨足到了過去被視為科學管轄的領域,藝術可以透過面對自然與其背後的科學體系來擴張其感受媒介、議題與藝術主題上的問題,其中...我們還有何種團結?
新的情勢正在考驗著我們的團結。 主圖:transmediale超媒體藝術節2020年度專題「端到端」(End to End)。
數據
數據,也稱資料,是過去20年內成為數位網路時代基本元素的概念,甚至因為網路與運算能力的發展,還有了「數據科學家」這樣的職稱。 主圖:王宇光,《捺撇》,2020。(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林筱倩)
虛擬實境藝術中的「本體論事件」與「共...
虛擬實境科技的發明使得科幻小說情節幻化成真,透過科技中介,人們必須釐清面對此一裝置的感官知覺如何被定義。 主圖:鄭曦然(Ian Cheng),《熵牧人》(Entropy Wrangler Cloud),2013。(來源)
迭代與遞迴:「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
在當代社會中,「人科技自然」三者間的關係應如何重新被定義?在數位科技世代快速革新的發展中,人又如何面對自身的在世存有?如何定義肉身主體與科技間的關係? 主圖:陳慧嶠,《宇宙之花》,2018。(來源)
我們正在尋找「創新」嗎?:又遠又近的...
首位進入太空的非裔女性太空人傑米森(Mae Carol Jemison),在2002年的一場TED演講中,表達他認為面對未來,最重要的是「復興藝術與科學」。 主圖:卡曼(Bjrn Karmann)、努得森(Tore Knudsen),《Alias計畫》(Project Alias)。(來源)
紀錄/檔案
2013年3月15日,「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資料庫」正式上線啟用。 主圖:「台灣是這樣長大的如果紀錄有顏色:綠色小組30週年」 第十屆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紀錄影像(攝影:蔡明德)。(來源)
自我套用
在陳芯宜的虛擬實境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中,有一個就敘事的進行而言稍嫌突兀,卻是導演直言其無法割捨的片段:(帶著VR頭盔顯示器的)觀眾看到一整群也帶著VR頭盔顯示器跳舞的舞者。 主圖:陳芯宜執導,《留給未來的殘影》,虛擬實境電影,18分鐘,2018。(陳芯...跳蛋、身體、隱喻、即興,與一切事物的...
跳蛋對我來說,是作為了一種當代狀態的存在。 圖:《聲的跳愛》10。(來源)
聽覺空間中的視覺流動性:對《錯製現象...
2013年第四屆數位藝術表演獎決選已於日前落幕。
池田亮司意味著什麼?
今年3月出刊的《現代美術》季刊,特別企劃了「臺灣聲音藝術的發展」欄目,以較為宏觀的視野,綜覽從九〇年代至今,臺灣聲音藝術的各種軸線。
慣用圖像(Bildwendungen)
相較於其他地方,目前大多數人更常在螢幕上見到圖像。 主圖:孟克(Edward Munch)作品《吶喊》的改編版本。(來源)
聲音
我正坐在一間房中,跟你所在的不同,是另一個房間。
時間
我們經常用時間來理解空間:日常生活當中,當我們提到兩地之間的距離,若說是若干公里又幾百公尺等距離單位,難以幫助心靈圖像的理解,而幾乎沒有溝通上的意義。 主圖:《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中的墨菲(Murphy)房間。(來源) Interstellar Tesseract Sc...
活化過去與現在:走向未來——臺灣當代...
當前臺灣藝術評論的環境,除了「正規」的媒體發表管道,例如雜誌、期刊、報紙等,因為網路時代效應,而興起了線上評論,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經營藝術評論或相關討論的專業網站。 圖為陶亞倫,《出夢入夢》。
再也沒有安全區了:雨格等人《沒有靈魂...
雨格(Pierre Huyghe)與帕黑諾(Philippe Parreno)等法國藝術家在1999年有個令人驚豔的創舉,他們合資買下日本動漫製作公司「K Works」一個名為安麗(AnnLee)的角色。
第六編:法律人會消失在數據之中嗎?
我們的法律是語言在符號與文本的文明中,長期且緩慢沉澱的結果,在我們被帶入一個去語義但可計算的數位信號文明(亦即演算法的文明)之時,它能否適應數位「革命」?這場轉變是否會顛覆法律?假如「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成為『法律人』(homo juridicus),是西方將人類的...
設計進化(Design Evolution):人類強...
世界上第一位由(英國)政府承認為賽伯格(cyborg)的人類哈比森(Neil Harbisson),在11歲時知道自己只能看見黑色與白色的「全色盲」之後,引發其對顏色的好奇與探究。
亞洲是如何煉成的?吳其育《亞洲大氣》...
吳其育於空軍總司令部(以下簡稱「空總」)「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王俊傑策展)展覽中展出的《亞洲大氣》是一件錄像裝置作品。 主圖:吳其育,《亞洲大氣》,三頻道錄像裝置、文件,2018。(藝術家提供).jpg)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昨日的路徑》的發想來自於藝術家成長過程中對於「家」的新的體悟。 主圖:王新仁,《昨日的路徑》,VR版於電腦畫面截圖,2019。(台灣數位藝術中心提供)
以現場性構連參與者與數位物件的《密室...
作為一個實驗性的創作,《密室尋聲》由動見体音樂總監林桂如與噪咖事務所藝術總監王仲堃共同合作,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凸凸廳的暗室裝置中,以「現場性」(liveness)邀請觀眾從靜態的觀看,轉變為動態的參與,隨著表演者的身體律動與表演路徑,展開一場「空間」與「聲...
連網、回應與情感:短評吳其育作品《反...
連上網路,即能接近情感或欲望的對象,無論表示著對象的代號或者其回應的背後是否真的有個個人「主體」在那。 主圖:吳其育,《反覆驗證》(CAPTCHA-CAPTCHA),錄像裝置、高清、彩色、2.1聲道,12分34秒、2018。(藝術家提供)
平台經濟的愛情方案 #優化 #情緒社交:...
談論Transmediale 藝術節其中很令人興奮的,無非是這是藝術與社會、理論最激烈討論的時刻。 主圖:Transmediale 2019「情感基礎設施」(Affective Infrastructure)主視覺。Credit: The Laboratory of Manuel Brger
旁觀者
在當代的表演或藝術裝置空間中,如果期待觀眾參與表演而成為表演的一個環節,不管是反映社會角色的變化,還是因應技術的進步,「觀眾」角色不再能夠被同質性地界定。 主圖:動見体林桂如、噪咖事務所王仲堃,《密室尋聲》,2018。(攝影:拉風影像工作室) ...
看空間
主講者:凌天 日期:2018/9/14 地點:在地實驗 主辦單位:臺灣數位藝術網digiarts、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在地實驗 節錄整理:吳嘉瑄 文字協力:徐少騫、唐雅萍 講座影音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8DXpaQPYXg 我們今天的題目「看空...書籍資料庫66

《文化科技:媒體與社會文化的形塑》(C...
本書主旨為我們今天生活的科技文化,以及作為科技的文化等問題探討。本書各章以各國際廣泛的案例,討論了科技的文化(cultures of technology)與文化的科技(cultural technologies)。該書匯集了來自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的國際公認學者,涵蓋了多個主題,例如智慧...
《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La techniq...
本書系法國當代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的論著《技術與時間》的第二卷。作者在書中從現代技術發展的角度,對人類之本提出了新的見解。對於「誰」逐漸被「什麼」代管,人類原有的特定記憶、種族記憶及個體記憶逐漸被新生的機器記憶所取代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深刻反思。《迷...
《技術與時間1. 愛比米修斯的過失》(La...
本書《技術與時間1. 愛比米修斯的過失》是法國當今著名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的重要論著《技術與時間》的第一卷。作者在書中,綜合以西蒙東、吉爾和勒魯瓦-古蘭等學者的技術進化理論和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生 存現象學理論,從人類固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這兩個品...
《情感運算革命:下一波人工智慧狂潮,...
過去,人類與機器的競爭,是一場IQ的競爭 當機器也能擁有EQ,最可怕的顛覆也將隨之降臨! 「告訴我,你有什麼感覺?」 當物聯網進展到情緒聯網, 我們的每寸表情、每秒感受都將被記錄、被儲存,甚至被交易, 未來將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全球的情感運算市場,...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去年曾在台北北師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並獲選為「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得主之一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專書已於近日上市。這本書邀集了26位學者、樂評人、作家、藝術家、活動籌辦者與唱片蒐藏家,共同針對本展覽之議題著述,其中並有數...
《科技沉浸:藝術與虛擬環境》(Immerse...
因藝術家經常造訪、於該地創作新作並學習新技術,班福藝術中心(The Banff Centre )儼然已成為電子藝術熱門話題的同義詞。本書匯集重要理論文獻及藝術家創作計畫作為探索因虛擬環境而產生的相關議題,並帶領讀者一窺此一經常被討論但不可觸及的世界。本書前半部收錄七...
《聆聽新媒體—藝術與文化的沉浸與具現...
《聆聽新媒體》這本書檢視了長期在新媒體理論與實踐中受到忽視的要角聲響(sound)與聲音(audio),研究範疇旁及新科技與行為藝術事件,並聚焦於聲響、具現(embodiment)、藝術,以及技術的互動。戴森(Frances Dyson)從歷史觀點出發,著重探討20世紀中葉後因電子產....jpg)
《牛津手冊:音樂與虛擬性》(The Oxfor...
虛擬是否已經入侵了真實的疆域,亦或者真實的定義已逐漸擴張、融匯過往虛擬獨有的特性?隨著數位科技不斷地發展演化,現實與真實兩者間的分野日漸模糊。然而,真實虛擬的二分法或許早已不合時宜;而我們也許該將目光聚焦於真實與虛擬交會、突變、消融。因此,對於音樂...
《視聽:幻覺的構建》(L’audio-vision...
「聲音」之於「視覺」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是主客的依存關係?視覺佔上風抑或是聲音為主導?沒有聲音的影像,沒有影像的純粹聲音,兩者之間的致命性差異在於什麼?在當代媒體文化中,視覺與聽覺兩者總是形影不離、相互依存,聲音為視覺影像創造出更真實的效果,視覺為...
《音聲文化:解讀現代音樂》(Audio Cul...
本書試圖為當前先鋒音樂領域勾勒出其聲音論述圖譜,有別於當代音樂史的論述方式,《音聲文化》試圖追溯當前音樂創作實踐與理論的起源脈絡,企圖連結起目前音樂製作與早期的聲音實驗之間的關聯,旨在重新鏈結起過去數十年來各種音樂創作與表演的重要性,並為這個新的音...
經驗異常:科學在藝術之中
《經驗異常:科學在藝術之中》一書所介紹的藝術創作,其創作靈感皆源自於某些不尋常的、異常的探索、怪異的實驗,這些創作靈感化為感官經驗的創意表現,這些藝術創作包括了電子與數位藝術、生物藝術、雕塑與裝置、聲音與表演等。本書所收錄的文章皆試圖推翻自然與人工...
惡托邦總動員: 「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
日前,「陳依純個展:你夢見電子羊了嗎?第N次毀滅,重新來過」才結束。對於一個已經結束的展覽,這篇短評勢必來得太晚。然而,對於一位透過動畫、實驗影像,或者更確切來說,影像藝術範式來展開當前人們普遍遭逢的切身議題的年輕創作者來說,希望以下的文字還能是一種...
聲音藝術:聲音作為一種媒體藝術
在當代藝術,尤其是媒體藝術的創作實踐裡,「聲音」始終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與角色。而作為一本極具代表性的選集,本書作者同時也是德國ZKM藝術與媒體中心執行長的Peter WEIBEL,試圖概略性的統整過去五十年來聲音藝術的發展。從2000年開始,許多論述開始將「聲音藝術...
數位藝術:新媒體簡介
《數位藝術:新媒體簡介》透過一些關鍵性論辯與理論帶領讀者進入新媒體藝術領域。就論述架構而言,本書一開始從數位藝術的歷史發展脈絡談起,探討當代的藝術表現形式,最後則以當前與未來的發展趨勢作為總結。透過對於當代藝術家對於新科技所抱持的態度的觀察,本書作...
傾聽與聲音:聲音現象學

聲音
近年來,當代藝術出現了一種「聲音轉向」(sonic turn)現象,這反映著一種廣泛的文化意識,一種對於視覺不再主宰我們對於當代現實的感知與理解的意識。亦即,對於視覺中心主義的質疑。如此的現象大量充斥在當代數位藝術創作裡:極低頻聲響、雜訊、噪音⋯⋯等有別於傳...
A Voice and Nothing More
「聲音」這個看似簡單常見的概念、現象,卻始終未能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課題,直到1960年代,才陸續獲得德希達(Derrida)與拉崗(Lacan)等人的關注。在本書裏,作者Mladen DOLAR超越德希達的「語音中心主義」,重新回顧並深化拉崗的精神分析觀點,認為聲音是精神分析...
噪音、水、肉:聲音藝術史
聲音開始在二十世紀藝術中現身,然而,該如何測量聲音對二十世紀藝術的衝擊,以及它在藝術史中的位置?對於傳統藝術形式,像是音樂,聲音的重要性是什麼?同樣的,對於一般的、平凡的環境噪音而言,聲音又意味著什麼?就數位媒體藝術而言,作為創作媒材的聲音、噪音又...
傾聽噪音與靜默:朝向一個聲音藝術的哲...
《傾聽噪音與靜默:朝向一個聲音藝術的哲學》一書主要關注於當前逐漸成為顯學的聲音藝術創作,及其相關論述與理論。作者Salome VOEGELIN試圖在這本極具挑戰性的著作當中,透過一些聲音藝術作品以及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聲音環境,引介相關概念,並建立起一套聲音美學與聲...
背景噪音:聲音藝術觀點
《背景噪音:聲音藝術觀點》主要依循著聲音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媒材的發展而展開其論述,試圖闡釋聲音如何被使用來作為一種構圖、一種裝置、一種表演。雖然在論述的架構上主要依循時間順序,但是作者在本書裏卻也提供扎實的空間思維,將建築、環境、場地等思維注入聲音藝...
數位美學
本書是早期探討數位美學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關注於當代電腦文化的美學本質及其目的。作者以一貫冷靜而犀利的眼光檢視網路烏托邦主義之宣稱,追溯新媒體的全球化現象,並深入探討、質疑它對主體性與社會性所發揮的功效。作者援引歷史、哲學美學與網路文化文學等觀點,...
媒體考古學:取向、應用與意涵
本書為媒體研究引薦一種考古學式的研究取向,兩位編者皆為國際享譽盛名的學者,他們選錄了來自歐洲、北美、日本等地作者之論文,幫助讀者了解究竟媒體是如何建構當今的互動科技、數位科技,及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本書希望透過各種不同聲音與論述,提供讀者一種更為廣...
空的記憶
一部紙上電影 舞蹈,不僅是剎那即永恆的美,更是肢體與空間的對話。 攝影,透過光線,讓時間、空間、力量瞬間凝結。 《空的記憶》於近三年來的創作過程中,邀集多位攝影師於排練或演出現場進行靜態攝影,透過鏡頭捕捉舞者與影像、空間的互動, 本書中運用質量俱豐的...
Remix:將別人的作品重混成賺錢生意
Lowrence LESSIG著 葉心嵐 譯 2011年出版 在現今這個講求創意的時代裡,「原創性」向來都是文化產品所宣稱的重要特質,及其衍生的相關概念,像是著作權、剽竊等法律責任。因而我們不斷的被告知、被教育應該要維護、尊重文化產品的原創精神;然而,另一方面,在我...
美的開端:飛利浦與荷蘭電子音樂的起源
《美的開端:飛利浦與荷蘭電子音樂的起源》(On the Threshold of Beauty: Phillps and the Origins of Electronic Music in the Netherlands, 1925-1965) 1958年於布魯塞爾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飛利浦研究中心(Philips research laboratory)精心策劃的一場表演可...
聲音
《聲音》一書勾勒出一個名為「純聲學」的新學科的輪廓。在這門新學科中,聲音不再是知覺失諧或「黑暗大陸」的象徵,而是應傾聽技術及其命名之需而成為建構中的文化客體。作者米歇爾希翁(Michel CHION)旁徵博引,用各國歷代詩人的詩句帶來了美妙絕倫的例證。 本書通...
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
人類對滿足聽覺與溝通的原始渴望,帶動了聲音保存、複製與傳播的技術發展,產生唱片、留聲機、電報、電話與無線電廣播等發明。但這些聲音媒介及發明若想商品化與產業化,還得在社會上養成收聽的文化與消費的欲望,並且有人(或企業)將相關的技術發展轉變成商業獲利模...
符碼藝術
《符碼藝術》一書將是第一本使媒體藝術家/設計家、電腦媒體科學家,以及對此主題感興趣的人文科學家們感到滿意的程式設計導論。本書視程式設計為未來基本的文化技術,以一種歷經千年演變的迷人思維傳統為其內涵,所設定的讀者群為一方面希望透過圖像、聲音,以及互動...
管路:前往網路核心的旅程
網際網路具有奇特的「風景」(landscape)。作者將網際網路視為一個緊密連接的實體物,本書的重心在一部機器與整片大陸之間擺盪,有時候又在如光閥的奈米尺度以及如海底跨洋電纜的全球尺度之間同時進行思考。為了將真實與虛擬的兩片分裂的世界合併串連,本書不再侷限在...
臺北聽三遍
法國聲音藝術工作者Yannick DAUBY 定居臺北地區數年來,持續以臺北市及其周邊環境錄音為創作素材。受到歐洲藝術節慶的邀請創作或於電臺播出,在2008、2009、2011年間創作了三個聲音編曲作品。其作品靈感分別來自於:鬼月農曆七月的夏日氛圍; 臺北2030關於臺北都會環境...連結資料庫33
媒體藝術事務
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資料庫
來自自然的吶喊(The Scream from Nature)
日本人工知能學會 倫理委員會
達維斯(Char Davies)個人網站
法國媒體聲音研究中心IRCAM
法國網路電台HyperRadio
UbuWeb
Recyclism Hacklab
上海明圓當代美術館
1024 architecture
布拉格SIGNAL Festival 聲光藝術節
New Adventures in Sound Art (NAISA)
英國線上聲音圖書館
聲響實驗室
聲音地圖
失聲祭
音樂與聲音研究中心
類比動態
Furthernoise
ambientartlab : 數位藝術及互動媒體實驗室
黑川良一
超響TranSonic 2010
Annie WAN
Benoit MAUBREY
黑川良一
Recorderz
Q:Noise is Language
芬蘭Avanto赫爾辛基媒體藝術節
Christina KUBISCH
人才資料庫72
沈柏逸 (SHEN Bo-Yi )
藝術評論與影像研究人。關注當代藝術、視覺文化與...王聖傑 (WANG Sheng-Chieh)
王聖傑,1993年生於高雄,201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致穎 (Musquiqui Chihying)
致穎目前居住和工作於臺北及柏林。他擅長運用聲音...李彥儀 (LEE Yen-Yi)
李彥儀,英國愛丁堡藝術大學視覺文化藝術碩士。其...林其蔚 (LIN Chi-Wei)
林其蔚,1971年出生於臺北。曾研讀法國文學、臺灣...達維斯(Char Davies) (Char Davies)
加拿大籍藝術家達維斯(Char Davies),生於1954年...戴埃(Daniel Deshays) (Daniel Deshays)
法國籍的戴埃是一位聲音工程師,同時也是法國里昂...周昭均 (CHOU Chao-Chun)
師大音樂系畢業,現為巴黎第八大學音樂學博士候選...柯宜均 (KO Yi-Chun)
柯宜均,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湯羽彤 (TANG Yu-Tong)
1988年出生於桃園,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李冠宜 (LEE Kuan-Yi)
指甲掐肉,竄流的腦細胞,在文字、影像與聲音的起...戴爾.葛芬凱(Dale Gorfinkel) (Dale Gorfinkel)
澳洲籍的戴爾‧葛芬凱爾是一位音樂家、即興表演、...賴宗昀 (LAI Tsung-Yun)
賴宗昀,1988年出生,現為「失聲祭」聲音藝術活動...紀柏豪 (CHI Po-Hao)
來自台灣台北(1989-),大學時就讀於台大經濟系,...洪素珍 (HUNG Su-Chen)
在我的作品中,我將各種不同的媒材應用在裝置與表...八娜娜 (Banana)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現於國立高雄...卡特琳娜.恩度(Katerina Undo) (Katerina Undo)
希臘籍的卡特琳娜‧恩度(GR)是一位圖像聲音藝術...彌魅緹克(Mimetic) (Mimetic)
「彌魅緹克」即傑洛姆.素丹,他是專精工業音樂與...沃科伊 (Vokoi)
日籍藝術家沃科伊,1976年生於木曽岬町,日本。現...葉永楠 (Weng Nam Yap)
1986年生於吉隆坡,馬來西亞人。現居並工作於於吉...吳修銘 (WU Hsiu-Ming)
1988年生,主要從事聲音與音樂方面的創作,包含數...蔡秉樺 (TSAI Bing-Hua)
蔡秉樺,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張晏慈 (CHANG Yen-Tzu)
台灣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畢業於林茲藝術與設計大學(...蕭力綺 (HSIAO Li-Chi)
蕭力綺是一位跨領域創作的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徐建宇 (XU Jian-Yu)
1981年8月22日 生於永和,台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史旻玠 (SHIH Min-Cieh)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目前從...王連晟 (WANG Lien-Cheng)
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李柏廷 (LEE Po-Ting)
1986年出生於臺北,患有先天性重度地中海型貧血,...林志翰 (LIN Chih-Han)
受 Klaus Schulze, Tangerine Dream, Kraftwerk, A...李佩玲 (LEE Pei-Ling)
李佩玲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碩...作品資料庫146

本然的觀點(The View from Nowhere)
粒子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學科,必須用到極其先進的技術設備,像是CERN擁有的大型強子對撞機。 主圖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紙上繪畫(150x 270公,120x213.3公分, 120x213.3公分).jpg)
目前無法證明,但我們知道它的存在
藝術家將個人的經驗和科學文獻重新建構及詮釋。 主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遺產之旅
參觀遺產之旅(Heritage tour)是一個獨一無二的體驗,在這裡可以見識到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一面。
休眠模式
但是,休眠對象的睡眠將改為完美睡眠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實體將是真實的,但完全沒有關係。
南冥有鳥,其名為鵬
《南冥有鳥,其名為鵬》與英國歷史學者西蒙‧謝弗合作,探討18世紀自動機對科技史發展的影響。
梭羅河的歌
《梭羅河的歌》是由作曲家葛桑。馬多哈多諾(Gesang Martohartono)在戰爭時期所創作的印尼民謠。聲物製造工廠
《聲物製造工廠》表現3D列印機猶如一個生物體,可將每個人的聲音儲存成檔案並轉換成實體標本,討論了數位時代聲音可以是具有身份的「聲物」。
反覆驗證
通往另外一個次元的連通介面,電子螢幕以及它背後的處理器、連網功能,成為人們每天目視著另一個分裂的世界,並同時形成自己分裂的思考的通道。Salvation Mountain

Space in Space計畫

全然的愛與真實

冷鏈
此項計畫第一站為哥倫比亞,目前哥國依然存在著的農業性別問題,例如花卉及咖啡產業,多數為農村的婦女在密集勞力的生產線上工作,為哥倫比亞創造高價值的經濟出口。哥倫比亞花卉產業80%直接空運輸出至美國邁阿密,再分配至全美的沃爾瑪(Walmart Inc),塔吉特(Targe...
Seen/Unseen N°0 [hyper.data ver.]

Hyper. data- No3 [9ch. ver.]

登出臺北
《登出台北》將帶領著一場12名的觀眾,透過訊息、聲音、影像等新媒體的介入,脫離一個日常生活的角度,重新走入城市,觀看城市中的規則與自身在其中的樣貌。參與者會體驗約120分鐘的行動,穿越或停留於城市中不同的場域,透過一幕幕不同的設計,在一個截然不同於日常、...
Osmose
達維斯(Char Davies)的作品《Osmose》創造了一出色、創新的虛擬實境沉浸式的環境。
失明筆記:走進黑暗(Notes on Blindnes...
由斯賓尼(James Spinney)與米德爾頓(Pete Middleton)執導的虛擬實境短片《失明筆記:走進黑暗》(Notes on Blindness: Into Darkness, 2016),內容是關於晚年失明的神學家赫爾(John Hull)的口述日記。另類聆聽(Écouter autrement)音樂工作...
法國作曲家克里東(Pascale Criton)自2010年起舉辦了一系列名為《另類聆聽》(couter autrement)的音樂工作坊,邀請大眾(包括重聽症或失聰者)一起以振觸覺(vibrotactile sensory)的方式來聆聽音樂。
雙手電話桌(The Handphone Table)
在《雙手電話桌》(The Handphone Table , 1978)這件作品當中,觀眾被邀請去透過他們自己手臂骨去感知聲音。
維歐拉(Bill Viola),《他為你哭泣》...
《他為你哭泣》這件錄像裝置是維歐拉(Bill Viola)在1976年春天於雪梨突觸影像中心(Synapse Video Center, Syracuse)駐村時所發展出的想法,之後在1997年1月在紐約的廚房藝術中心(the Kitchen, New York)展出,並於六個月後參加第六屆「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靜電位
這件作品最初的構想是來自於電蚊拍擊殺蚊子所產生的電光以及聲音。記得在小的時候,常去阿公阿媽家玩,那時蚊子很多,常會被叮的滿腿都是,痛苦難當。但是只要聽到了捕蚊燈有蚊子飛過的聲音,筆者的心中就會油然升起一種快感。於是把這種快感放大成更大的電流。
轉輪之眼

夏娃克隆啟示錄 IV

音像實驗計劃

夏娃克隆系列-大巴比倫城

夏娃克隆啟示錄IV

公民擠壓

空間的節奏

聲伏效應

日常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