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138
【瑞士】宇宙考古學:時空探索
【臺中】潘朵拉幻象:迴聲震盪
【英國】維克多.西沃德(Victor Seaward)「聖吠」(Holy Bark)個展
【德國】陸陽。虛假覺醒
【線上】你是真實的嗎:Zheng Mahler的新網路計畫
【臺北】混沌邊界—王連晟個展
【臺北】「無邊庇護所」2021 第16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臺北】繡燕與原林:邱承宏個展
【德國】巴拉巴西實驗室。隱藏模式
【香港】謝淑妮:與事者與事
【德國】氣味基因組
【線上】10/10 涅所開發Naxs corp.與波蘭藝術節Unsound合作線上展演計畫《AFTERLIFE-ev20f1(網路來生)》
【奧地利】2020林茲電子藝術節「開普勒花園」
【臺南】夏娃克隆啟示錄一林珮淳+數位藝術實驗室創作展
【英國】淨化
【俄羅斯】車庫數位
【臺北】汪紹綱 | Deep Blue / Apple Green
【臺北】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臺中】數位機動的寫意與寫實-智動與點雲
【臺中】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
【臺灣】2020國際作曲家廣播會議臺灣代表樂曲徵選,只剩三天請把握
【臺北】再轉存#RTS:ReTranSens 2019第14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德國】迪特・容格。居間與超越
【臺北】林珮淳、林俊賢新媒體藝術雙個展
【臺中】2018數位藝術創作案「黃偉軒:和光同塵」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藝術與科技獎助計畫開始徵件 最高獎助5萬美元
【臺中】2018數位藝術創作案「蘇紳源:界.在線|獸之初」
【中國】楊嘉輝個展:馬路如虎口
【臺北】我,機械人—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徵件展
【臺北】本草城市:北投(二)垂直城市
文章資料庫210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Anarchy Dance Theatre (HSIEH Chieh-Hua)),《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SBx_2045 - Daily Life of Second Body),行為表演、投影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
No game, no gain:遊戲影像抵抗姿態
各領域的活動影像的軟體化創造了技術的通用,不論是電視的動態效果、敘事影像、動畫影像還是音樂錄影帶都可以應用這些技術。 主圖: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錄像,17分30秒,2011。(藝術家提供)
21個藝術界:遊戲地圖
本文建構出一種「多重結局冒險」(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式的遊戲基礎,將Superstudio早年發行的舊範本更新。(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121/423438/twenty-one-art-worlds-a-game-map/) 主圖:多重結局冒險#14的《絲綢之王事件》流程圖(...
為擴增實境時代的技術性行動者造像
近年來頗受注意的年輕藝術家阮柏遠最近在關渡美術館舉辦「沈默中變態」個展,展出《稻草人》、《入侵事件》、《Fr(l)esh Bread》等作品。(圖片來源:https://www.poyuan.art/create-your-website-with-blocks/wow-series/ghillie-dhu-%e7%a8%bb%e8%8d%89%e4%ba%ba/) ...
是「解縛的普羅米修斯」?還是「魅化的...
有篇《大西洋》(The Atlantic)新聞報導的作者瓦爾澤(Charlie Warzel)曾採用由Midjourney所生成的插圖風格之圖片,透過「Alex Jones inside an American Office under fluorescent lights」這句文字由AI運算為圖片。 主圖: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行人...
導、演:關於記憶的數位化重返——許哲...
又是一個「沒什麼的小事突然就變的很有什麼了」的過程。 圖:許哲瑜導演、陳琬尹編劇,《事件現場製造》,2022。(攝影:吳朋)
定位—沉浸的先決條件
媒體理論家博爾特(Jay David Bolter)指出,幾乎沒有任何感知比暈眩現象更持久、且更徹底的宣稱我們擁有一個身體,且這個身體是被定義於在空間中的定位。 圖:藝術團體「Marshmallow Laser Feast」,《Treehugger: Wawona》,虛擬實境,2016。(來源:https://www....
延展實境:展演藝術的創新契機與挑戰
2017年,國際重量級「威尼斯影展」正式成立了VR競賽單元。 主圖:《歡迎光臨巴黎舞夜》(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透過動作捕捉與即時算圖,讓參與者們在虛擬世界享受在巴黎奢華舞會中與他人共舞的趣味。圖片引自巴黎國立夏佑劇院官方網站:https://theatre-c...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2)陳珠...
Jean Michel Basquiat 說他創作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藝術,而試著思考人生; 而我,則嘗試著瞭解生命。陳珠櫻 陳珠櫻+太陽能昆蟲生態箱工作坊,法國第八大學,《新伊甸園太陽能昆蟲生態箱》,聲光互動裝置,1608045公分,20152018。(圖片來源:https://www.taipeibienn...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1)林珮...
1997年2月,英國蘇格蘭首府的愛丁堡羅斯林研究中心生物學家魏爾邁,發表他們的複製技術的研究成果:他們已經成功地利用一隻六歲綿羊的乳腺細胞,複製出另一隻綿羊,並命名為桃莉,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隻被成功複製出的哺乳類動物。(圖片提供:林珮淳https://linpeychwen....
虛擬實境創作中的空間敘事
對於「空間」的設計,已然成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此類型創作中一個重要的基本構成元素。 主圖:陶亞倫,《徘徊的幽靈 No.10》,3D數位影像、VR虛擬實境、動力裝置,尺寸依空間而定,2020。(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PElIj8Pakt=33s) ...
鏈狀敘事:機器中介下重塑的關係網絡
藝術家施懿珊曾因運行2018年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進駐計畫《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時,感受到一個強烈的事實,即:數位條件下藝術生產發生了多種思維困局,過往機械時代用來討論藝術生產的語言、如今在數位時代恐怕已經老早不夠用了。(圖:賴火旺提供)
克服網路幻滅:迷因設計的原則
我們的網路祛魅已經是事實;然而,啓蒙為我們帶來的是憂鬱而非解放。 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83/141287/overcoming-internet-disillusionment-on-the-principles-of-meme-design/
三則身體寓言於北美館「現代驅魔師」一...
該寫作計畫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並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主圖:Pakui Hardware,《下腹》(局部)(Underbelly),複合媒材、裝置,現地製作,2019。(圖片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5...
牯嶺街小劇場作為一個傳統的劇場空間,在面臨科技藝術進入劇場的衝擊時,姚立群試著在結構上採取退縮與觀望的姿態。(圖片提供:廣藝基金會)
三千年來的演算法儀式:崛起於空間計算...
有了地形學的(topographical)記憶,人們得以談論數個世代的視覺,甚至是代代相傳的視覺遺傳。(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101/273221/three-thousand-years-of-algorithmic-rituals-the-emergence-of-ai-from-the-computation-of-space/) 主圖:...
記憶的藝術性想像,以及數位性轉化
當代數位科技已扮演猶如社會中樞神經系統的角色,「數位轉向」(digital turn)似乎也已是不爭的事實,且打造此般的數位天地,促使許多人深信「機器優於人類」的命題。 圖:王聖傑,《聲物製造工廠》,互動程式、電腦、3D列印、指向性麥克風、壓克力、全景攝影機、...
擴延電影、封閉世界:媒介自然於「封閉...
我們在吳其育的《封閉世界的設定集》裡暈眩。 該寫作計畫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本文圖片:吳其育,《封閉世界的設定集》,2021。(ˋ藝術家提供).jpg)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3...
講題:植入生活的未來內容 創新X 創業X 創價 主圖:《馭水之音》(AquaSonic)。(來源:https://www.cup.com.hk/2018/11/05/iatc-aquasonic/)
後錄像藝術的不可知論: 記「混沌的庇護...
顯然,臺灣錄像藝術已進入了一個無論在媒介論、影像論,還是就認識論而言,皆屬嶄新而不同的時代。 主圖:混沌的庇護所.zip李亦凡個展作品。(Source: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ssy/2019112905)
嵌入環境中的創作實踐:開放城市空間中...
今年夏天,臺灣由北至南有多個將城市的開放空間轉變為展場的藝術活動。 主圖:葉雨涵,《正濱漁港彩色搬針》,2018。(Source: https://e-info.org.tw/node/212795)
戰後臺灣電影的音畫技術、集體想像、與...
電影在降生那一刻,就已然是高度物質性、技術性的:膠卷及其齒孔陣列,攝影機與放映機的精準轉輪,光化學的顯影工序,皆是現代工業的成果。 主圖:改編吳明益同名小說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劇照。PHOTO BY LI SSU CHANG @JIMMY LEE(圖片來源:https://www.harpe...
魔術幻燈的遞迴與湯尼.奧斯勒超復古的...
兩年前的春天,當世界還免於新冠肺炎威脅,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在香港當代藝術中心正門外,架設了三頻道戶外投影《流動》。 主圖:奧斯勒(Tony Oursler),《流動》(Flow)。(來源)
擬皮層與數位女性主義:林珮淳2020年《...
林珮淳從2006年開始創作《夏娃克隆系列》,而其所創作出的「夏娃克隆」是象徵林珮淳對於後人類(尤其是女體)的想像與詮釋。
數位轉譯系列:可惡,直接中了「遊戲化...
剛剛的半小時,我都在收集Google Arts and Culture的成就徽章(achievement badges)。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論網路烏托邦的機...
我們為何在博物館中搜尋資料? 主圖:觀念藝術團體「藝術與語言」(Art and Language),《索引 01》(Index 01),1972。(來源)
典藏即展示:論博物館科技中的本體論轉...
簡單來說,本體論(Ontology)是用來描述知識的語言。 主圖:Gallery One使用示意圖。(來源)
虛擬實境的科技定向與其眩暈
當電影向觀眾呈現現實時,賽博空間(cyberspace)打造虛擬身體、角色給每一個身在其中的觀眾。 主圖:拉夫曼(Jon Rafman),《港口一景》(A View from Harbor),2017。(來源)
魔術幻燈部署:身體與影像的真實時空集...
在這展覽裡,有個發光的人影坐在暗室裡,它有時像是骷顱,但有時又像是活人的頭部。 主圖:羅伯森(Etienne-Gaspard Robertson)的魔術幻燈,巴黎,1797。(來源)
誘人的目光:科學視覺化策略的形式與效...
本書一開頭首先要確立的是一個分歧的狀態:雖然今天大眾在解碼基因組(Genom)時,仍將之視為一份「分析自然文本結構」的工作,並且問道,難道自然不能被視作一本可以破譯其符號及文法的「書」? 主圖:曼德博集合(Mandelbrot-Menge)。(來源)書籍資料庫19

《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
科技正以空前速度改變每個產業及每個人的生活,你該如何做,才能保持領先? 我們生活在一個奇特的時代,人工智慧擊敗頂尖的人類圍棋高手,也以空前效率運作現代資料中心。在全球許多市場上,優異的智慧型手機已經不再足以確保製造商賺錢,反而是蘋果和谷歌之類的平...
機器人建築:設備、案例與製造
由機器建築的先鋒研究者所著,一本為設計與建築之突破性技術所書寫的深度探究、指導手冊和宣言。 機器人技術是當代建築和建築教育中發展最快、最令人興奮的領域,並為設計和製造提供了新的典範。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實踐場所都不斷在購置這類機器,但是其在應用的設計...
數位人文學的崛起
過去十年來,我們對於數位網絡的理解經歷了一場徹底的反轉,過去我們一度認為是超越經驗的虛擬實境,如今卻鋪天蓋地的以數據的形式、以極其有形的物質形式佔據我們的日常生活,且我們終日與之互動、賴以為生。因此,這引發了許多新形態的問題產生,尤其是關於社會的、...
Fablab:機器、製作者與發明者
編者:Julia WALTER 出版日期:2014年1月 從MIT開設第一個製作工坊至今才十年的時間,全球已有120個FabLab。全世界各地的專家,德國、印度、美國等,都不斷的探討這種小型製作的裝置、工具,像是雷射切割器、3D印表機等;除此之外,教育學者、研究者以及FabLab的參與...
自造者的天堂FabLab:40個產品設計的創...
FabLab「實驗工坊」是數位時代與當代經濟下的重要產物,它翻轉了過去工業社會大量製造與生產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客制化」,甚至是由個人(不一定是消費者)自己製作自己想要的產品。如此的製作生產模式,不再是以市場導向為前提,反而比較是以「實現自我」為主要標...
Art in motion: Animation aesthetics
本書首先全面檢視各種形式的動畫美學。因此實是對研究者、學生與任何對動畫有興趣的人一個有利的資源。作為理想的教材或一般性閱讀,本書提供生產思想的世界動畫發人深省的分析。本書前半部分概述大量動畫研究間的關係,然後聚焦於2D與3D動畫、有限與全動畫,以及數位...
第三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即將被顛覆,...
本書作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是享譽全球的未來學大師、「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創立者、知名的經濟學家及社會評論家,目前擔任歐盟執委會與歐洲議會的顧問。他在這本重要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闡述,人類已經歷經了兩次工業革命,馬上將邁向開創性的第...
3D視覺專題製作:Kinect、Processing、A...
這是一本詳細的實作指南,想要利用微軟的 Kinect(這是一臺讓電腦能夠看見的體感裝置)建立各種應用的人,可以從本書獲得必要的技術和概念。本書將通過六個內容充實的專題,讓你學會如何為軟體建立手勢介面、使用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技術建立有趣的 3D 互動遊戲...
蒙太奇的微笑:城市影像/空間/跨領域
本書討論電影對於空間的企求與創作,這些被電影創作所觸及的空間分別有「城市」、「蒙太奇」、「空間」這三個部分。本書作者在通過大量影音、文獻閱讀的累積,一方面期許這三個範疇的思考能夠跨越研究領域的專業化,而更為直接對創作者所慾望的與接收者所感受的各種面...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
網路開放式社群風潮成功擴散人才的長尾效應。無數同好上網分享點子、衍生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並集資讓夢幻逸品得以生產,將成果送達全球愛好者手上。3D印刷技術進一步推動物品的長尾效應。開模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生產工具大眾化,拜實體產品數位資訊化之賜,「全民...
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
此書是「第三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共收錄九篇文章,可粗略分為兩大類,代表著現階段數位人文領域發展的兩種類型。 一類是文字的分析。如〈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旨在說明數位系統對脈絡探勘所能帶來的協助,同時結合了文字處理和...
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Facebook, iPad, i...
紐約時報研發人員兼專欄作家尼克.比爾頓是個活在未來的人,雖然身在紐約時報,但卻早已放棄閱讀紙本報紙。他不斷嘗試各種最新網路服務與數位產品,並且為紐約時報設計最新的閱讀介面,希望藉此弄清楚未來到底會如何、未來人們會如何說故事、傳播故事、消費故事。 比...
A Touch of Code: Interactive Installa...
科技推動視覺藝術新疆界的媒介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藉由融合硬軟體、建築和設計營造出具扣人心弦氛圍的精彩互動體驗作品。除了草稿繪本和電腦外,他們也大量運用程式語言、烙鐵、感測器、微處理器、3D模型雕刻或快速模型建造機械。本書透過這些創意作品分享設計師如...
Recombinant Poetics: Emergent Meaning...
重組詩學(Recombinant Poetics) 電腦合成環境的意涵應該可以用一系列媒體元素及媒體程序來檢驗和探討。在這些科技詩篇虛擬環境中所發生令人驚豔的媒體包括數位錄像、數位靜止影像、3D數位物件、3D動畫、數位語音及文字書寫、數位音樂/雜訊聲音物件,及數位貼圖-靜...
藝術與科技:首屆國際研討會
ArtsIT研討會是由各國城市輪辦,採國際很嚴格的 ICST 投稿系統與國際審核機制 ,部分論文是強調在科技、部分則是強調藝術。第一屆(Arts 2009)是在臺灣宜蘭大學舉辦。而本書則收錄了研討會所發表之論文。 本書所收錄之33篇論文,是從50篇投稿稿件中所精心挑選出的作...
Processing: A Programming Handbook fo...
自從 2001 年開發至今已有六年,Processing 逐漸成為數位創作的基本工具之一。2006 年底到現在,一口氣由不同的藝術家與網路創作社群出版了 Processing 的三本相關書籍,先後是邁阿密的助理教授 Ira GREENBERG 編寫的《Foundation Processing》,日本的藝術家前川峻志...
電玩物理學
在電玩遊戲設計及數位藝術創作中,常常需要模擬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現象,讓遊戲玩家或是參與者在虛擬空間埸域中,仍然可以體驗到真實世界的行為模式。因此,是否能找到合適的物理公式或是運動方程式,就成為主要的關鍵因素了。當然除了找到方程式、公式之外,如何將方程...
Pause & Effect: The Art of Interactiv...
Titled "Pause and Effect, the Art of Interactive Narrative" this book examines story forms that users or readers "are able to affect, choose, or change." The book (published by new riders/Macmillan; 240-pages, 4-color, 10"x10" format) looks at the i...
虛擬自體交配實境: 數位與設計對話的未...
「創意乃人類最大的潛能發揮,其中,尤以文化創意設計與人類生活最為貼切。生活中創意的發酵因子,人與生具備,只是隱藏深處而不自覺,如要進行比喻,就如同每個人內心及是一個小宇宙...一位好的設計者,當在個人內心的小宇宙充分發揮創意,深謀遠慮地為人類(至少在地...連結資料庫6
人才資料庫24
阮柏遠 (JUAN Po-Yuan)
阮柏遠,藝術家、遊戲玩家與網路成癮者,以數位考...達維斯(Char Davies) (Char Davies)
加拿大籍藝術家達維斯(Char Davies),生於1954年...柯宜均 (KO Yi-Chun)
柯宜均,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黃奕儒 (HUANG Yi-Ru)
1990年生於台灣高雄,擅長攝影、影視合成與特效、...邱國峻 (CHIU Kuo-Chun)
2012年 臺南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副教授。 ...江元皓 (CHAING Iuan-hau)
江元皓1972年生於臺灣,1994年於國立藝專雕塑科畢...+AKITIPE STUDIOS (+AKITIPE STUDIOS)
+AKITIPE STUDIOS 專業的動畫設計工作室。 discove...林瀚萭 (LIN Hun-Yu)
任職天工開物股份有限公司,職稱為裝置設計師,主...許朝欽 (HSU Chao-Chin)
1986年出生於台灣台中市,2010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林晉毓 (LIN Chin-Yu)
現職:親民技術學院數位媒體設計系專任講師 學 歷...王世偉 (WANG Shi-Wei)
王世偉導演於電腦動畫領域擁有豐富的資歷,參與過...鍾世凱 (CHUNG Shih-Kai)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 電腦科學博士 經歷 2010/08...陳逸剛 (Karim TURBEZ)
陳逸剛,1974年出生於法國瓦朗謝訥市,巴黎大學畢...王俊琪 (WANG Chun-Chi)
王俊琪生於臺灣臺北,1992年後居住於紐約,擁有普...江薦新 (CHIANG Chien-Hsin)
專長領域: 藝術創作、藝術評論、電腦繪圖(2D、3D...謝明勳 (HSIEH Ming-Hsun)
個人簡介 1976年生於臺北,2000年畢業於國立交...王瑞茗 (WANG Jui-Ming)
學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 ...沈蓮芳 (SHEN Lian-Fang)
印第安那州 Ball State University 助理教授。 俄...葉俊慶 (YEH Chun-Ching)
葉俊慶,1974 年生於台灣南投。自義大利米蘭 Domus...施美如 (SHIH Mei-Ju)
學歷: 大同大學 設計科學研究所 博士班2017/09...陳冠宇 (Ivan CHEN)
Born in 1979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國立台北藝...洪東祿 (HUNG Tung-Lu)
出生於台灣彰化。1999年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鄭詩雋 (CHENG Shih-Chun)
1979年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曾御欽 (TSENG Yu-Ching)
曾御欽,人稱「毛牛」,影像藝術家,曾獲邀參加德...作品資料庫85

Dead Stone-1, 2, 3
文、影像截圖:藝術家提供。
稻草人
《稻草人》是接續過去與中國審查與言論自由相關的後續研究。(文、影像:藝術家提供)
雲的研究
《雲的研究》是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中的研究小組「鑑識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所做的計畫。 圖片來源:https://calls.ars.electronica.art/prix/winners/6392/
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
這件作品是透過兩張1911年的老照片所繪製的3D動畫。(圖、文:許家維)
尋找沈船
這個作品呈現藝術家尋找沈船的過程。(圖、文:許家維)
貓捉老鼠
《貓捉老鼠》這件作品串起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歷史與考古歷史之間的關聯。(圖、文:許家維)
誰是黃安妮
人類文明史上經常以「視覺表現」的觀點去記錄或評論身體動作。(圖片來源:ET@T)
虛無之聲
(山口藝術及媒體中心提供,攝影:三鳩一路(Ichiro Mishima)) 來源:https://edouardmalingue.com/artists/ho-tzu-nyen/
超越使命召喚
過去一年內(2020-2021),網路攝影機開闢了私密的家庭空間,也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甚至消失。(主圖來源:https://transmediale.de/almanac/beyond-the-call-of-duty)
流動性公司
《流動性公司》是一件錄像裝置作品。 「這就是未來」展覽現場,安大略美術館,2019-2020(由史戴爾、紐約Andrew Kreps藝廊及柏林Esther Schipper畫廊提供,攝影:Dean Tomlinson/安大略美術館)(圖片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https://www.mocataipei.org.tw).jpg)
2023藝術計畫(ART PROJECT 2023)
2022年12月,在2020年經濟危機帶來的財務壓力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決定不再續約由布魯爾(Marcel Breuer)設計的前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大樓八年租約。(圖文來源)
匿名畫(ANONYMOUS PAINTINGS)
藝術家恩胡托(Joo Enxuto)與勒芙(Erica Love)的《匿名畫》(2011-)源自於Google Art Project對美術館的虛擬漫遊的螢幕截圖。(圖文來源)
大約1948年(Circa 1948)
道格拉斯(Stan Douglas)的《大約1948年》是2014年推出的用於iOS應用程式的沉浸式作品。(主圖來源)
海倫.勞倫斯(Helen Lawrence)
多媒體舞台戲劇作品《海倫.勞倫斯》由視覺藝術家道格拉斯(David Zwirner Gallery)與編劇哈多克(Chris Haddock)合作。 (主圖來源:https://www.bam.org/theater/2015/helen-lawrence)
名字嗎?我有很多個
當我們在談論一個滅絕的物種時,總是在不同的學術領域和文化間有不同的詮釋,而同時此物種也成為了某種想像的聚合體。 圖文提供:吳思嶔
我們困在歷史中
此一系列雕塑作品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協助製作,材料包括現成物、3D列印物品、自然素材以及史前陶器碎片。 圖文提供:吳思嶔
圖像搜尋結果(Image Search Result)
《圖像搜尋結果》先從兩位藝術家的個人網路瀏覽歷史當中篩選出不同單字搜尋出的圖像。 文字、圖片來源:http://0100101110101101.org/image-search-result/
3x3x6
本次鄭淑麗追探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於16世紀作為監獄的歷史脈絡,進行全新創作計畫。 圖: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wan in Venice 2019
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拉斯(Zach Blas)與威曼(Jemima Wyman)兩位藝術家,在共同創作的作品《我在這裡學習:))))))》當中復活了由微軟在2016年創造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Tay。 布拉斯(Zach Blas)、威曼(Jemima Wyman),《我在這裡學習:))))))》(im here to learn so :))))))),HD...
皮耶.雅克德羅的唱歌鳥籠 1780
本計畫(人與機器悖論的殊途同歸(展名))與英國知名學者西蒙‧謝弗(Simon Schaffer)合作,探討「自鳴鐘」百年來對科技史發展的影響.
吉恩 .巴泰斯 .安德傅烈的非洲王子壁...
本計畫與英國知名學者西蒙‧謝弗(Simon Schaffer)合作,探討「自鳴鐘」百年來對科技史發展的影響。
南冥有鳥,其名為鵬
《南冥有鳥,其名為鵬》與英國歷史學者西蒙‧謝弗合作,探討18世紀自動機對科技史發展的影響。
沒出息3D錄像影展
IMAX 3D 為什麼3D的電影票那麼貴?聲物製造工廠
《聲物製造工廠》表現3D列印機猶如一個生物體,可將每個人的聲音儲存成檔案並轉換成實體標本,討論了數位時代聲音可以是具有身份的「聲物」。
界.在線|獸之初
《界.在線|獸之初》結合網路數位科技(Web App)與三維影像建構技術(3D Rendering),將參與者的互動過程數位化後,在展間內的投影介面建構出虛擬的世界觀。
「澳大利亞」系列--伊利薩山
2014年2月,我在塔斯馬尼亞西南國家公園境內,預計攀登一座名為Mt. Eliza的山頭,當天往返,但因為某些人為因素,並沒有順利登頂,在距離山頂一公里處折返,對於當時沒能登頂心裏感到非常遺憾。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字提供:吳思嶔
Osmose
達維斯(Char Davies)的作品《Osmose》創造了一出色、創新的虛擬實境沉浸式的環境。
失明筆記:走進黑暗(Notes on Blindnes...
由斯賓尼(James Spinney)與米德爾頓(Pete Middleton)執導的虛擬實境短片《失明筆記:走進黑暗》(Notes on Blindness: Into Darkness, 2016),內容是關於晚年失明的神學家赫爾(John Hull)的口述日記。
維歐拉(Bill Viola),《他為你哭泣》...
《他為你哭泣》這件錄像裝置是維歐拉(Bill Viola)在1976年春天於雪梨突觸影像中心(Synapse Video Center, Syracuse)駐村時所發展出的想法,之後在1997年1月在紐約的廚房藝術中心(the Kitchen, New York)展出,並於六個月後參加第六屆「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轉輪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