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無法顯示圖片. 請點選此處閱讀
出刊日期2020/12/10    |   取消訂閱    |   English
數位時代下的博物館思考

面對數位科技,博物館/美術館等藝文機構無不受到莫大衝擊,「數位時代下的博物館思考」專題即就此討論了博物館的資料庫問題、博物館的展示與典藏和數位科技的關係,以及數位文化資產保存等三個重要的博物館課題。

本期收錄了美國學者佩皮(Mike Pepi)兩篇文章:〈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論網路烏托邦的機構性條件〉(2014),以及後續的更新討論〈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佩皮回顧博物館數位化之目的〉(2019)。在這兩篇文章中,佩皮一再地對於數位時代當中博物館的數位參與方式,可能因為過度順應數位資料庫邏輯,而越來越偏離博物館原本擁有的特殊地位——即其依靠無法「無法查詢」的收藏物件與敘事(空間與時間交織的歷史觀)所創造出的獨特性。同時,更可能讓博物館數位平臺的演算法霸權地位(矽谷意識型態)更根深蒂固。總言之,佩皮提醒我們「資料庫並不等同於博物館」,對於博物館來說,資料庫是一個需要更多思考的兩面刃。

擁有豐富數位修復與保存實務經驗的研究者陳禹先在其〈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中遺忘的一個篇章:原生數位文化〉中,討論了原生數位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並由此出發討論了歐美博物館因應此議題的作法,最後回過頭來觀察臺灣本地在這方面的進展與局限,並試圖提出建議。而長期研究數位展示科技等相關問題的學者施登騰,在〈典藏即展示:論博物館科技中的本體論轉向〉中則著重於在博物館科技發展下數位典藏資料之本質與形式的變化,並進一步提出數位時代新型態的典藏思維,而「典藏即展示」即是發揮博物館數位角色與功能的積極作為。

特別要介紹的是由藝術家胡托(João Enxuto)與勒芙(Erica Love)的作品,是少見的針對機構採用消費科技所造成的社會-政治影響的藝術創作,可與三篇專文互做對照。

-----------------------------------

全文請見: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ProjectThemesList/187457341251000/Chi

臺灣文化資產保存中遺忘的一個篇章:原生數位文化
典藏即展示:論博物館科技中的本體論轉向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論網路烏托邦的機構性條件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佩皮(Mike Pepi)回顧博物館數位化之目的
人才資料庫 artIsTs
陳禹先
施登騰
作品資料庫 works
匿名畫(ANONYMOUS PAINTINGS)
2023藝術計畫(ART PROJECT 2023)
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
書籍資料庫 books
《博物館尚有不足之處》(The Museum Is Not Enough)
《博物館的數位未來:對話與反動》(The Digital Future of Museums: Conversations and Provocations)
《數位時代中的博物館》(Museums in a Digital Age)
連結資料庫 links
電子檔案保存實驗室 媒體藝術事務
ARThon 松學校 網際網路檔案
地址:40359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電話:+886-4-23723552
Copyright @ 2017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我們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