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557
【德國】Orsimanirana星球上的生活
【西班牙】空城
【比利時】棕梠棕梠棕梠
【臺北】蘇匯宇個展 女性的復仇
【中國】水體:第13屆上海雙年展
【義大利】VRE:虛擬現實經驗
【臺北】《噪音寂靜》王福瑞 個展
【臺北】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 張碩尹、鄭先喻、Dino
【線上】第16屆雅典數位藝術節:科技部落
【臺北】Re: Play操/演現場
【德國】製造親緣關係
【線上】即時限制
【瑞士】雷耶斯。重返發件人
【臺北】有譜計劃:從藝術作為方法到ALIA作為方法
【臺北】越洋信使 – 林羿綺個展
【臺中】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身體與醫學 - 宮保睿、顧廣毅雙個展
【韓國】「聲音美術館」聯展
【美國】「一起」線上聯展
【臺北】無光風景
【臺中】捉遊・戲場
【義大利】進行中的升級
【俄羅斯】車庫數位
【法國】馮.勃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個展
【臺北】汪紹綱 | Deep Blue / Apple Green
【中國】穿越建築:戈登.馬塔-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的十年
【中國】園音
【臺北】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
【臺北】忽悠—留給未來的殘影
【臺北】哺挫
【臺灣】林珮淳《夏娃克隆創造計畫I》獲2019佛羅倫斯雙年展「新媒體藝術類」首獎
專題2
文章資料庫355

後錄像藝術的不可知論: 記「混沌的庇護...
顯然,臺灣錄像藝術已進入了一個無論在媒介論、影像論,還是就認識論而言,皆屬嶄新而不同的時代。 主圖:混沌的庇護所.zip李亦凡個展作品。(Source: 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ssy/2019112905)
嵌入環境中的創作實踐:開放城市空間中...
今年夏天,臺灣由北至南有多個將城市的開放空間轉變為展場的藝術活動。 主圖:葉雨涵,《正濱漁港彩色搬針》,2018。(Source: https://e-info.org.tw/node/212795)
既生紀實攝影,何生紀錄影像?試論綠色...
本文將首先回顧紀實攝影與紀錄影像如何共同為論述形構「面向社會」的任務,接著以「微光闇影」一展所昭示的矛盾出發,試問二者之間的雙生與斷裂,並自此回探綠色小組的電子攝影機轉向歷程。 圖:「微光闇影」(2017)展覽中「歷史性的暗影」單元展區。(攝影:童詠...
戰後臺灣電影的音畫技術、集體想像、與...
電影在降生那一刻,就已然是高度物質性、技術性的:膠卷及其齒孔陣列,攝影機與放映機的精準轉輪,光化學的顯影工序,皆是現代工業的成果。 主圖:改編吳明益同名小說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劇照。PHOTO BY LI SSU CHANG @JIMMY LEE(圖片來源:https://www.harpe...
電影式想像、攝影式事實:媒介作為20世...
戰後前衛嚮往攝影卻進行繪畫與電影創作;相反地,戰間期前衛受繪畫的訓練卻渴求電影。 主圖:沃荷(Andy Warho),《帝國》(Empire)靜照,16mm、黑白、無聲,8h., 5min.,1964。
科學解構現實,藝術推測未來?——《啟...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設計、生物藝術與跨領域的交匯」論壇,以「啟發性的未來:推測、身體與醫學宮保睿、顧廣毅雙個展」作為主軸,呈現科學與藝術共同描繪的未來藍圖。 主圖:由左至右為主持人吳梓寧、藝術家張碩尹、生物藝術家與工程師曹存...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論網路烏托邦的機...
我們為何在博物館中搜尋資料? 主圖:觀念藝術團體「藝術與語言」(Art and Language),《索引 01》(Index 01),1972。(來源)
虛擬實境的科技定向與其眩暈
當電影向觀眾呈現現實時,賽博空間(cyberspace)打造虛擬身體、角色給每一個身在其中的觀眾。 主圖:拉夫曼(Jon Rafman),《港口一景》(A View from Harbor),2017。(來源)
魔術幻燈部署:身體與影像的真實時空集...
在這展覽裡,有個發光的人影坐在暗室裡,它有時像是骷顱,但有時又像是活人的頭部。 主圖:羅伯森(Etienne-Gaspard Robertson)的魔術幻燈,巴黎,1797。(來源)
觀察(observation)
讓我們從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以下簡稱《無用之地》)這個作品所帶出的問題出發。 主圖:周書毅,《Break Break!無用之地》,2018-。(來源)
憑影像寫詩・藉聲音造藝:「聲動:光與...
傳統來說,人們對聲音的想像皆認為是一種純粹聽覺感官上的刺激;然而,在數位科技輔助之下,人們見識到將聲音訴諸於視覺、聽覺與觸覺等感官融合的趨勢。 圖:張永達,《相對感度 N2》。(來源)
數位網絡時代的表演與個體性
由於國際肺炎疫情的大幅蔓延,有效的疫苗尚未出現,在大家仍對大規模群聚戒慎恐懼,大量以線上模式取代實體聚會,甚至覺得這場疫情可能具有長遠的效應,改變多數人觀看表演習慣時,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數位網路時代的觀看與表演之間的關聯性。 圖片:《非常感謝您的...
大腦位格的影像及其他:談生物藝術與腦...
最近20年以來,學科再次融合,例如在人文藝術研究中,新唯物論與人類世等研究意識到新技術的感官過程也可以是其主題,而當代藝術家的活動也跨足到了過去被視為科學管轄的領域,藝術可以透過面對自然與其背後的科學體系來擴張其感受媒介、議題與藝術主題上的問題,其中...
透過設計推測未來醫學的多元樣態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Waag Society藝術與科技中心(以下簡稱Waag),內部有數個研究走向,其中「Care」這個平臺的主題就專注於在當代社會中,新的科技會如何改變健康醫療領域原本的結構。 主圖:顧廣毅的《千年人參計畫》在荷蘭MU藝術中心展出。(圖片來源:MU Hybr...
從身體圖像生產到勞動身體:關於侯怡亭...
在由許峰瑞策劃的「繡像檯侯怡亭實驗典藏展」新作當中,侯怡亭使用了鳳甲美術館典藏的雙面全異繡作品圖像。 圖片提供:侯怡亭
青春的硬體架構:張碩尹《台北機電人》...
張碩尹於寶藏巖展出的作品《台北機電人》主要有兩個部分,一個部份是由報廢電器元件做組成的裝置。 主圖來源
數據
數據,也稱資料,是過去20年內成為數位網路時代基本元素的概念,甚至因為網路與運算能力的發展,還有了「數據科學家」這樣的職稱。 主圖:王宇光,《捺撇》,2020。(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攝影:林筱倩)
虛擬實境藝術中的「本體論事件」與「共...
虛擬實境科技的發明使得科幻小說情節幻化成真,透過科技中介,人們必須釐清面對此一裝置的感官知覺如何被定義。 主圖:鄭曦然(Ian Cheng),《熵牧人》(Entropy Wrangler Cloud),2013。(來源)
我們正在尋找「創新」嗎?:又遠又近的...
首位進入太空的非裔女性太空人傑米森(Mae Carol Jemison),在2002年的一場TED演講中,表達他認為面對未來,最重要的是「復興藝術與科學」。 主圖:卡曼(Bjrn Karmann)、努得森(Tore Knudsen),《Alias計畫》(Project Alias)。(來源)
遊戲
也許我們應該承認,「空間」與「互動」在本質上便兩兩相悖:日常周遭的空間,基本上不對我們的使用有任何互動的回應。 主圖:雙截龍。(來源)
自我套用
在陳芯宜的虛擬實境電影《留給未來的殘影》中,有一個就敘事的進行而言稍嫌突兀,卻是導演直言其無法割捨的片段:(帶著VR頭盔顯示器的)觀眾看到一整群也帶著VR頭盔顯示器跳舞的舞者。 主圖:陳芯宜執導,《留給未來的殘影》,虛擬實境電影,18分鐘,2018。(陳芯...跳蛋、身體、隱喻、即興,與一切事物的...
跳蛋對我來說,是作為了一種當代狀態的存在。 圖:《聲的跳愛》10。(來源)
聽覺空間中的視覺流動性:對《錯製現象...
2013年第四屆數位藝術表演獎決選已於日前落幕。
聲音
我正坐在一間房中,跟你所在的不同,是另一個房間。.jpg)
探索流動記憶的時空邊界:專訪王新仁關...
在普拉斯(Franois Place)的《歐赫貝奇幻地誌學》(Atlas des gographes dʼOrb)裡,對於地圖學的詭異想像是王新仁一直以來喜愛的奇幻世界,當他規劃新種族或字母地圖時,必須先擬仿各種背景,如生活習慣與風俗民情,我一直朝著他建構世界的方法去塑造我世界中的各種...
虛擬建築,真實媒介(1)
建築學對於印刷、紙材,以及其他類比媒介在建築實踐的成形與轉型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已有豐富的研究。儘管有關數位媒介對建築生產之影響的相關文獻亦不在少數(例如Beckman, Benedikt, Perry and Hight, Poster, Castronova),但完整可靠的分析仍付之闕如。 主圖...
記憶
只因為有了記憶,我們才得以判斷新與舊。葛羅伊斯(Boris Groys)清楚地提出,只有在「記憶」能夠被制度化時,對於事物新舊與否的判斷才得以成立。 主圖:人力飛行劇團,《雙姝怨》,2019。(人力飛行劇團提供,來源)
臨床的自然與全知人的宇宙:張碩尹的「K...
現在工作與生活主要以英國為據點的藝術家張碩尹,近期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Kosmos」個展,迫使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要在藝術領域中處理技術與科學的問題?藝術的操作與科學思維難道有什麼不一樣嗎? 圖:張碩尹,《Kosmos》,單頻道錄像,9分19秒,2017。(...影像、身體、座標:談「覺醒:1960至199...
近年,亞洲藝術主體性逐漸受到各國藝術圈重視,過去經常將亞洲藝術視為對西方的臨摹或崇拜,在「覺醒:1960至1990年代亞洲社會中的藝術」(Awakenings: Art in Society in Asia 1960s - 1990s)巡迴大展中,試圖將前衛藝術運動(Avant-garde)的焦點置放在亞洲與南亞等...自由必須是不存在且無可預知:專訪2019...
本屆2019「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擁有哲學家、性別政治研究權威與策展人的多重身分。 主圖:普雷西亞多(Paul B. Preciado)。Catherine Opie,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書籍資料庫71

《其他方式的電影》
在這本《其他方式的電影》書中,作者列威透過其他方式觀看電影探索了前衛的各種嘗試,以及如何使用不同於通常與攝影設備相關聯的材料和技術來實踐電影。列威以戰期間和戰後前衛的例子(達達、超現實主義、字母主義、「結構唯物主義」電影等等),揭示了電影製片、藝術...
《科技與慾望:動態影像的超越性藝術》...
影像邊界的光譜領域不斷顯示出一種超越視覺及其媒介(例如藝術脈絡中的屏幕、框架、公共展示和投影場域)的慾望。新媒體對藝術和電影的衝擊已經影響了物質歷史與跨領域影像的表演(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數位科技不僅形塑了後-電影的媒體文化以及視覺認識論,同時其...
《動態影像》(Moving Image)
本書深入考察藝術領域中不斷隨著數位媒體而擴張的動態影像藝術發展。 這本選集考察了近年來藝術領域中不斷發展的動態圖像作品,並從1960年代至今的表演、身體藝術、實驗電影、裝置和限地藝術作品中追溯當代動態影像作品的系譜。透過數位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
《奇點》(Singularities)
舞蹈/效能(performance)的生產如何與新資本主義時代下的重要議題產生連結? 勒沛奇透過研究近十年的實驗性編舞,並揭示了21世紀中「表演/效能」(performance)的雙重含義:不僅僅是一種美學範疇,而是一種政治權力模式。作者呈現了表演作為批判和顛覆政治權利...
《舞蹈》(Dance)
在過去十年中,舞蹈在藝術與理論領域中令人激勵和充滿變革的存在,已成為舞蹈對話與現代主義流變中深入討探的標的。 本書梳理了從1950年代以降藝術想像中的舞蹈轉向,並概述了實驗性舞蹈發展進程中重要的哲學流變。透過引介及討論身體性(embodiment)、肉身性(cor...
行為藝術進行式:二十一世紀的現場藝術...
這是一本別具意義的著作,記錄了自21世紀以來視覺藝術家的行為藝術發展。 本書透過全面性的研究記錄了21世紀初以來、橫跨六大州的現場藝術(live art)發展,並揭示了現場藝術如何逐漸成為這個全新紀元中將思想傳遞至世界各地的重要載體(vehicle)。 本書作者知...
《物的狀態》(Der Dinge Stand | The S...
當代偶戲與物件劇場(Object Theatre) 近幾十年來,幾乎沒有任何表演藝術類型像偶戲與物件劇場一般,能持續性推展其美學疆域。本書是就物件劇場的表現方法及媒材與其社會及政治現象間的複雜關係所作的首次梳理。透過原創論文、訪談和多元的視覺內容,本書作為一本...
《物件》(The Object)
對物件(object)的討論是理解現代及當代藝術的核心關鍵。 藝術家越來越常提到「後物件導向」(post-object-based)創作,而理論家則愈加強調文化中的物質人造物(artifact)。「物件導向」的學習關鍵在於將物件視為跨學科的對話向量。虛擬成像技術使得物件的抽像化...
《混合實境表演》(Performing Mixed Re...
電腦科學家與表演暨新媒體理論學家攜手合作,梳理並記錄混合實境表演(mixed reality performance)的這一門新興領域。 在現場演出最前線工作的新一代藝術家,正利用數位科技創造出獨特的互動式、分散式與多半極度主觀的劇場表演形式。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不僅從根本上...
臉的歷史
當人出現在圖像中時,人臉總是成為圖像的中心。而與此同時,臉卻仍以其特有的鮮活和生動,與一切將其固化為圖像的嘗試相對抗。在這部前所未有的《臉的歷史》中,作者漢斯貝爾廷探討了臉和圖像之間的這種張力。《臉的歷史》從石器時代最初的面具開始,以現代大眾傳媒制...空的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虛構;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實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逃避;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真理。 一個人在某人的注視下,經過一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 在時尚精品店裡,有人會指著架上說:「這雙靴子正流...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去年曾在台北北師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並獲選為「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得主之一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專書已於近日上市。這本書邀集了26位學者、樂評人、作家、藝術家、活動籌辦者與唱片蒐藏家,共同針對本展覽之議題著述,其中並有數...
《音聲文化:解讀現代音樂》(Audio Cul...
本書試圖為當前先鋒音樂領域勾勒出其聲音論述圖譜,有別於當代音樂史的論述方式,《音聲文化》試圖追溯當前音樂創作實踐與理論的起源脈絡,企圖連結起目前音樂製作與早期的聲音實驗之間的關聯,旨在重新鏈結起過去數十年來各種音樂創作與表演的重要性,並為這個新的音...
表演、重複與記錄:歷史中的現場藝術
現場表演或表演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如何被記載在藝術史中?抑或如何像其他藝術創作一樣,可以被收藏?本書集結了來自舞蹈、戲劇、視覺研究與藝術史等不同領域之學者論述,探究「究竟現場藝術是如何被放入歷史之中」,究竟「現場」與「歷史」這兩個看似相互矛盾的概...
經驗異常:科學在藝術之中
《經驗異常:科學在藝術之中》一書所介紹的藝術創作,其創作靈感皆源自於某些不尋常的、異常的探索、怪異的實驗,這些創作靈感化為感官經驗的創意表現,這些藝術創作包括了電子與數位藝術、生物藝術、雕塑與裝置、聲音與表演等。本書所收錄的文章皆試圖推翻自然與人工...
生物藝術:被改變的真實
身兼藝術家、策展人、作家與教授等多重身分的邁爾斯(William Myers),在其第一本著作《生物設計》(Biodesign)即透露出他對於如何連結起藝術與生物科學之間關係的強烈興趣。在其中,威廉・邁爾斯指出在設計領域與建築領域裡,有愈來愈多的創作者將生命的元素融入創...
賽博格劇場:肉身/科技介入多媒體表演...
當代數位藝術的表演中時常結合各種不同元素,機械動力、聲響、燈光、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等,因此,數位藝術即是跨領域的最佳展現。尤其在劇場的表演裡,表演者已不再侷限在人上,表演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機器、更可能是人與機器之間的結合、互動,如此的表演形式,...
Practicable: From Participation to In...
當藝術的觀賞行為逐漸轉變成觀眾參與時,我們要如何理解這種必須透過觀眾身體的介入才能實現的藝術?當一項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某種經驗上時,這種關係是屬於美學的抑或是身體的?現在,藝術品們大部分都是使用數位科技創作而成,但是藝術家們早在1950年...
淘汰歸檔:數位文化記憶與媒介迷群
曾經,檔案、歸檔、建檔的任務主要賦予給博物館、圖書館或是其他機構,這些機構或組織被認為而且是被信任為身負保留文化遺產或文化記憶的重要角色。如今,隨著數位網絡媒體的崛起,各種形式的檔案工作者(archivist)因而湧現,像是粉絲、駭客等,他們開始在網路上扮演...
Taking [A]part
無論就工具或成品面向而言,數位科技的一個重要特質即在於「體驗」。本書即是從人機互動的設計出發,探討如何以各種破除界線、跨領域的方式創造出各種參與經驗的可能。本書作者從「參與」這個觀點出發,檢視各種不同類型的創作計劃,從公共藝術、表演藝術到私密的、人...
表演與當代城市:跨領域讀本
表演,尤其當代表演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城市實踐。本書《表演與當代城市:跨領域讀本》即試圖論證此點。作者Nicolas WHYBROW指出:「城市」就其日益複雜的特性本身而言即是一種快速變遷的現代性的最佳表徵。他試圖從各個相關領域,像是建築、地理學、社會學、視覺藝術、人...
跨領域表演:重構真實
本書《跨領域表演:重構真實》是作者Natasha LUSHETICH檢視了橫跨一百年、遍及三個地理位置歐洲、日本與北美關於表演如何記錄真實的研究成果。作者認為無論歷經多少時間,橫跨多遠距離,哲學、批判理論與藝術實踐三者之間一直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書透過各種藝術現...
整合性表演:跨科際表演者的理論與實踐
「整合性表演」(integrative performance)是因應二十一世紀表演者需求而產生的一種跨領域訓練取向。因為在表演實踐上,開始出現一種對於全方位藝術家需求的氛圍。本書主要在於批判、探查當今較為關鍵性的表演實踐,以提供一種另類的、有別於以往對於表演類目加以分門...
數位動作:科技與表演的動作文集
本書以「數位動作」(digital movement)為題,主要在於探討人類動作與科技之間的關係,亦即,如何透過科技來擷取、處理、模擬、分析、記錄、存取人類的動作。總而言之,本書是關於數位動作的研究、論述與知識。關於人類動作的數位化如今已充斥於當代各種文化、藝術實...
數位語藝:理論、方法與實踐
何謂「數位語藝」?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書試圖從各種相關的歷史發展脈絡當中去挖掘與尋找,從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資訊科學等領域當中去找尋各種方法與實踐,藉此描繪出數位語藝的梗概與定義。隨著數位科技與網路傳播科技的出現與普及,導致許多根本問題的改變與轉向...
解讀當代表演
近年來,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與觸角之延伸,當代的表演形式與本質也深受數位科技所影響,而開始擴及新的形式、類型、媒體。因此,當代表演亟須一套多元的論述語彙,始能詮釋當代表演的精髓。本書《解讀當代表演》試圖提供研究者、藝評、創作者一套關於「劇場性」的關鍵...
數位劇場學
近年來,各種傳播科技的出現已創造出新的表現與說故事的模式。網路、手機造就了全球傳播網絡;Youtube為各種表演形式創造出全球性的觀眾;Facebook、Twitter等各種社群網絡更創造出各種日常英雄。諸如此類的科技發明與文化變遷也悄悄的改變了劇場這個「舊媒介」。《數...
數位移動:動態科技與表演論文集
《數位移動:動態科技與表演論文集》收錄了十六篇文章,主要在於探討移動、動態科技如何被運用在創意思考與藝術創作上,尤其是關於表演藝術、數位藝術、互動表演的實踐。由於關於人類身體移動/運動的研究,絕對是一門跨領域的研究,因此,本書試圖從不同藝術領域,包括...
數位敘事
面對媒體科技的蓬勃發展與全球化態勢,本書作者認為,劇場藝術家也該重新想像、思考所謂的「表演」,以及年輕世代對於表演的想法與貢獻。因為急速的全球化現象與科技的發展,已造成人類思考模式與理解世界方式的改變。透過教育學、美學與劇場理論、媒體實踐等觀點的引...
數位藝術與意義:解讀動力詩學、文本機...
在這個數位宰制的世界,對於數位藝術作品的評論與書寫,一般而言,仍舊欠缺詮釋與評價的標準與依據。基於此,促使Roberto SIMANOWSKI書寫本書。同時,作者也意識到數位媒體在所有領域(包括社會、文化生活)裡的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因此,一個可以用來理解、解讀數位媒...連結資料庫54
transmediale 2020網絡主題論壇
Diller, Scofidio + Renfro設計事務所(DS+R)
robotlab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身體駭客/改造大會(BDYHAX)
法國媒體聲音研究中心IRCAM
Trust Me, I’m an Artist
尚畫廊
HEREart
空場藝術聚落
格拉斯哥國際藝術節
京都藝術中心
澳洲Sawtooth
Recyclism Hacklab
tamtamART TAIPEI .IPIX 藝術空間
上海明圓當代美術館
新加坡 中間藝術節
國際實驗表演藝術節
1024 architecture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水谷藝術
3LD藝術科技中心
Slingshot Festival音樂、電子藝術與科技藝術節
日內瓦Mapping藝術節
數位啟示錄 - 2013數位表演藝術節
2011數位表演藝術節「滲透」
兩廳院藝術生活影音頻道
2014 第九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平坑時代」
空的記憶
指上環視
人才資料庫61
宮保睿 (Paul GONG)
宮保睿為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1988年生於...明日和合製作所 (Co-Coism)
2016年年初剛創立的「明日和合製作所」,其核心...柯宜均 (KO Yi-Chun)
柯宜均,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歐瑟(Jens Hauser) (Jens Hauser)
法國籍的歐瑟,為藝術策展人、媒體研究學者與評論...佩區克(Špela Petrič) (Špela Petrič)
佩區克是斯洛維尼亞籍新媒體藝術家暨科學研究者,...戴爾.葛芬凱(Dale Gorfinkel) (Dale Gorfinkel)
澳洲籍的戴爾‧葛芬凱爾是一位音樂家、即興表演、...賴宗昀 (LAI Tsung-Yun)
賴宗昀,1988年出生,現為「失聲祭」聲音藝術活動...吳季娟 (Neo WU)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現改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洪素珍 (HUNG Su-Chen)
在我的作品中,我將各種不同的媒材應用在裝置與表...八娜娜 (Banana)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現於國立高雄...鄭芳婷 (CHENG Fan-Ting)
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授課領域 在...張碩尹 (CHANG Ting-Tong)
張碩尹(1982年、台北),2011年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卡特琳娜.恩度(Katerina Undo) (Katerina Undo)
希臘籍的卡特琳娜‧恩度(GR)是一位圖像聲音藝術...周東彥 (CHOU Tung-Yen)
創作以影像及劇場為核心,影像作品曾四度入圍台北...劉辰岫 (Ivan LIU)
1981年出生於臺北,劉辰岫是一位來自臺灣的新媒體...陳韻如 (CHEN Yun-Ju)
陳韻如,1980年生於台灣台北。2006年開始從事藝術...吳修銘 (WU Hsiu-Ming)
1988年生,主要從事聲音與音樂方面的創作,包含數...詹嘉華 (CHAN Jia-Hua)
詹嘉華1987年生於台灣新竹,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多...吳思僾 (WU Szu-Ai)
201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現任...蔡秉樺 (TSAI Bing-Hua)
蔡秉樺,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蕭力綺 (HSIAO Li-Chi)
蕭力綺是一位跨領域創作的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徐建宇 (XU Jian-Yu)
1981年8月22日 生於永和,台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魏君穎 (WEI Chun-Ying)
臺灣桃園人,曾任藝術行政人員,2009年考取教育部...王連晟 (WANG Lien-Cheng)
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李柏廷 (LEE Po-Ting)
1986年出生於臺北,患有先天性重度地中海型貧血,...周育正 (CHOU Yu-Cheng)
1976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李佩玲 (LEE Pei-Ling)
李佩玲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碩...吳其育 (WU Chi-Yu)
吳其育(b. 1986,台北),作品的基本關懷在於找尋...邵樂人 (Larry Alan SHAO)
台裔美籍邵樂人1976年生於台北,以攝影與錄像為主...參式 (Ultra Combos)
「參式」(Ultra Combos)成立於2010年。目前致力...作品資料庫189

我不想Hold住全場,但這是工作(改編自...
這件作品是對臺北市立美術館資深的典藏組組員林育淳的工作史的改編。.jpg)
聲長計畫
聲音是當代都市風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元素。
詼諧公司
「詼諧公司」透過中文雙關語來製造雙重的想像,與丹麥策展人波爾朵夫(Maria Bordorff)合作饌寫劇本,並完成裝置及表演作品。(圖文藝術家提供).jpg)
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
2010年創作的《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詼諧地記錄並呈現了藝術家所謂的「掌上博物館」景況。(圖文來源)
海倫.勞倫斯(Helen Lawrence)
多媒體舞台戲劇作品《海倫.勞倫斯》由視覺藝術家道格拉斯(David Zwirner Gallery)與編劇哈多克(Chris Haddock)合作。 (主圖來源:https://www.bam.org/theater/2015/helen-lawrence)
Ours Karaoke
「表演」和「觀看表演」,其實是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欲望。 圖文提供:余政達
城市預演:威靈頓
在作為《奧克蘭城市指南》的延伸的這件作品中,我繼續探索不同地方和文化中語言斷裂的邏輯轉換。 圖文提供:余政達
城市導覽的練習:奧克蘭
從駐村生活中開始思考這個地方所給我的想像與可能變成的作品內容。
透抽5- 棘皮王者定番戰 | 復興漢工作室
「透抽」這個以海產作為命名的展覽,展名源自於2007與2008的「海參展」與「海參2.0」,又一次的原班人馬(幾乎),但是以截然不同的概念來策劃另一類型展覽。
3x3x6
本次鄭淑麗追探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於16世紀作為監獄的歷史脈絡,進行全新創作計畫。 圖: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wan in Venice 2019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以人工創造的自然環境,結合裝置與長時間表演,為人與生物並存的實驗。
跌(Tha Fall)
獲得2019年第一屆「再-人文主義」(Re:Humanism)藝術獎的首獎作品《跌》(The Fall)是越南藝術家Nguyen Hoang Giang所創作的表演作品。(藝術家提供)編織和捆紮愛
網絡如何影響愛,以及愛如何穿越網絡?
Render Ghost

微幅W. A. V. E.

全然的愛與真實

從無止境回首

圈圈島
《圈圈島》中的諸多「圈圈」重新活化了電子影像時代那些作為儲存性記憶的卡通形象而成為功能性記憶,圈圈們帶領著著些圈圈的穿戴者,使其擁有了「延伸的場景(zerdehnten Situation)」,也就是說,這些圈圈穿戴者讓卡通形象從特定的卡通移居到臉書上來(甚至可以移居...
White uniform
影片中演員所做的事情,靈感來自日本社會中女性 /母親經常在做的行為,看似在家庭中日常的勞動,卻具有表演性。藝術家將這樣集體意識下的日常行為,翻轉為藝術行動,討論藝術生產與日常裡勞務的生產之間的關係。影片攝於臺灣鐵路便當的七堵工廠,訪談了從童工開始做起...
登出臺北
《登出台北》將帶領著一場12名的觀眾,透過訊息、聲音、影像等新媒體的介入,脫離一個日常生活的角度,重新走入城市,觀看城市中的規則與自身在其中的樣貌。參與者會體驗約120分鐘的行動,穿越或停留於城市中不同的場域,透過一幕幕不同的設計,在一個截然不同於日常、...
海豚性樂園(Dolphin Eroticarium)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指出海豚是少數有類似人類的性活動的動物,牠們會有非以繁殖為目的且單純為了性快感的性活動產生。也因為如此,這些不同的性活動都對他們的社會行為產生了許多影響。以海豚為例,就有中國科學家觀察到一隻中國科學院所飼養的白暨豚產生了週期性的性自...
妮基.李(Nikki S. Lee)的快照系列
妮基.李的攝影作品特徵,是其以看似快照的風格捕捉人物,展現出人物身分與文化認同的特質。在她的攝影計畫當中,妮基.李透過扮裝與動作姿勢、神態等等的揣摩,來接近或融入某個社會族群團體,像是中東裔、西班牙裔、雅痞、美式搖擺舞者、退休長者、女同志等等。通常...
聲伏效應

Resonate

浸泡

植物宇宙觀 Botanical Universe (2014)
一個虛構的時間度量機械,結合關於時間機器的考古與未來生物科技的想像
生物叢集

無題

不能忘記的容顏

Weeping 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