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592
【德國】修復現在:重新工具化
【瑞士】表演蹤跡:Regionale 23
【英國】未來昔日
【臺北】2022聲徜音樂節
【韓國】現代汽車系列2022 崔旴嵐——小方舟
【奧地利】不被允許的跳舞
【臺中】潘朵拉幻象:迴聲震盪
【臺北】「後人類世」 — 桑德琳・德米耶個展
【線上】藝術與科技中的未來實驗
【希臘】2022第18屆雅典電子藝術節
【線上】阿薇塔.梅西(Avital Meshi):顛覆演算法凝視
【臺北】帝国南方無理心中:陳飛豪個展
【義大利】角色扮演
【挪威】資訊(今日)
【法國】實境秀
【德國】2022 Transmediale藝術節:「放棄所有希望進入這裡的你們」展覽
【臺南】肉身計畫-異植—張辰申個展
【臺北】Coming Together 蔡佳葳個展
【臺北】流光
【羅馬尼亞】未來超級英雄編年史
【臺北】2021 玩聚場藝術節—愉悅煉金術
【西班牙】你必須進去才能出去:永無止境的聲音連續體
【臺北】光映綺想曲:2021光影藝術展
【德國】證人機器複合體
【臺中】2021藝術跨域創作案「藍皓倫、盧卡˙博納科爾西:9,663」
【挪威】我即群體
【線上】2021向量藝術節
【臺北】總是春光乍現
【香港】簾幕
【香港】編碼如織
專題4

設計設計
「設計設計」專題所要談的設計,並非指某種特定的領域類型,而是指一種整體的創作思維。由此出發,本專題試圖討論數位軟硬體架構、當代視覺圖像,以...
技術如何影響文化?
本期「技術如何影響文化?」專題,主要聚焦於視覺藝術與表演領域中的技術(例如虛擬實境技術)使用,如何創造新的感知等問題,以及從文化史的角度,...
表演與遊戲形式:參與者問題
馬地斯(Michael Mateas)在〈新亞里斯多德式互動戲劇理論〉當中,提出了所謂的互動戲劇(interactive drama)理論,試圖為以電玩遊戲為創作大宗的互...
新媒體表演與述行性問題
本期專題由學者吳宜樺策劃,希望能釐清在新媒體時空脈絡下與表演有關的述行性問題。述行性(Performativity)是一個多義且屢遭誤用的概念,經常被迻...文章資料庫393

「體驗沉浸」專題—影音導讀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digiarts/videos/438925715063328 本次由數藝網作者、藝評人沈克諭來導讀由法國學者韋南特(NeleWynants)所寫的文章〈「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觀眾在沉浸式劇場中的角色〉。 文章由一件互動式演出作品《W兩個你...
「圖像/文化」專題—影音導讀
【導讀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461579253889110/videos/871352970881915 這次的影音導讀計畫邀請了「圖像/文化」專題作者之一的藝術家張紋瑄,來導讀她撰寫的文章〈不演不生不朽〉。此篇文章希望透過「姿勢」這一主題,來帶出既與敘事又與表演性相關的藝術...
記憶的迷宮:周東彥早期作品中的影像與...
周東彥,《空的記憶》。狠主流多媒體提供(來源: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comments/15cf2a31-e260-43ea-9c07-2b722a15b85f)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徐家輝(CHOY Ka Fai),《Unbearable Darkness Game Demo》,投影及燈光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ion/choy)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Anarchy Dance Theatre (HSIEH Chieh-Hua)),《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SBx_2045 - Daily Life of Second Body),行為表演、投影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圖:勒華(Xavier LE ROY),《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錄像,16分11秒,2007。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ion/leroy)
從影像中的身體與性別政治到數位靈魂:...
主圖:李紫彤,《時差書寫》,複合媒材、錄像,70分鐘,2019。攝影 李紫彤。藝術家提供
不演不生不朽
近幾年,疫情在改變生活習慣的同時,也改變所有人的日常表演方式。 主圖:張紋瑄,《《魚尾獅是何時絕種的?21世紀成功敘事學》》,2019-22。(藝術家提供)
No game, no gain:遊戲影像抵抗姿態
各領域的活動影像的軟體化創造了技術的通用,不論是電視的動態效果、敘事影像、動畫影像還是音樂錄影帶都可以應用這些技術。 主圖:李亦凡,《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錄像,17分30秒,2011。(藝術家提供)
21個藝術界:遊戲地圖
本文建構出一種「多重結局冒險」(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式的遊戲基礎,將Superstudio早年發行的舊範本更新。(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121/423438/twenty-one-art-worlds-a-game-map/) 主圖:多重結局冒險#14的《絲綢之王事件》流程圖(...
為擴增實境時代的技術性行動者造像
近年來頗受注意的年輕藝術家阮柏遠最近在關渡美術館舉辦「沈默中變態」個展,展出《稻草人》、《入侵事件》、《Fr(l)esh Bread》等作品。(圖片來源:https://www.poyuan.art/create-your-website-with-blocks/wow-series/ghillie-dhu-%e7%a8%bb%e8%8d%89%e4%ba%ba/) ...
化繁為簡的視覺藝術家:艾比丁(Adel Ab...
艾比丁(Adel Abidin)1973年出生於巴格達,目前居住在赫爾辛基和安曼。 主圖:艾比丁(Adel Abidin),《交響曲》(Symphony),2012。(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adelabidin.com/)
導、演:關於記憶的數位化重返——許哲...
又是一個「沒什麼的小事突然就變的很有什麼了」的過程。 圖:許哲瑜導演、陳琬尹編劇,《事件現場製造》,2022。(攝影:吳朋)
關於人工智慧應用至藝術領域的五點初步...
儘管目前人工智慧領域顯得晦澀難解,其背後的問題視界也看似渺茫,但是處理人工智慧諸多面向的藝術途徑卻相當有趣,而且充滿挑戰性。 德國媒體藝術家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的作品《適當的回應》(Appropriate Response)獲得林茲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
延展實境:展演藝術的創新契機與挑戰
2017年,國際重量級「威尼斯影展」正式成立了VR競賽單元。 主圖:《歡迎光臨巴黎舞夜》(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透過動作捕捉與即時算圖,讓參與者們在虛擬世界享受在巴黎奢華舞會中與他人共舞的趣味。圖片引自巴黎國立夏佑劇院官方網站:https://theatre-c...
女性新媒體藝術家的性別況困境(3)林沛...
自2019年底,新冠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開始蔓延,以不可扼阻之勢,傳播至全世界。 林沛瑩,《病毒之愛》(Virophilia),2018至今。(來源:https://clab.org.tw/events/virophilia-dinner-performance/).jpg)
聲感韌性:女聲賽伯格於陳庭榕的《我只...
並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主圖:陳庭榕,《我只在乎你(私語)》。(藝術家提供)
「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觀眾在沉浸...
「有人向我們表達感謝之意,因為我們讓他得以透過摯愛的雙眼來觀看」,喬里斯(Eric Joris)在接受訪問時如此說道。 主圖:喬里斯(Eric Joris)與表演團體「CREW」2009年的作品《W兩個你》(W (Double U))所使用的沉浸式錄像眼鏡設備。 Eric Joris(來源:https:/...
去中心
去中心是網絡(network)時代的核心命題之一。主圖:進港浪製作所,《人類派對》,2017。(來源: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60979623/2017Lab)
逆行影像回憶錄
電影作為技藝與藝術的影音媒介,關鍵之一,在於從它被發明伊始,即展現出絕對迥異於其他藝術範式的時間塑形。 主圖:電影《隱藏攝影機》。(圖片來源:https://artouch.com/column/content-47430.html).jpg)
你想要擁有自己的「副本」嗎?
2021年在「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的許多作品中,來自德國的Laokoon團隊,透過線上的形式發表了一部紀錄片《Made to Measure》(中文可譯為《訂製》),探討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留下的數位足跡可能帶來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s://vimeo.com/592...
克服網路幻滅:迷因設計的原則
我們的網路祛魅已經是事實;然而,啓蒙為我們帶來的是憂鬱而非解放。 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83/141287/overcoming-internet-disillusionment-on-the-principles-of-meme-design/
與顏常慶談現成的錄像論文:從藝術、科...
主圖:顏常慶(Gan Siong King),《與尼克談擴音器》(Kecek Amplifier bersama Nik Shazwan)。Courtesy of the artist. Gan Siong King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7...
王偉齡於2015年歌劇院開幕前便加入團隊。(圖片提供:廣藝基金會)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6...
2017年桃園改制之後,桃園陸續藉由台灣燈會開始舉辦大型科技藝術活動,例如桃園地景藝術節透過結合地景、公共藝術與科技藝術,呈現了科技與藝術結合的關係。(圖片提供:廣藝基金會)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5...
牯嶺街小劇場作為一個傳統的劇場空間,在面臨科技藝術進入劇場的衝擊時,姚立群試著在結構上採取退縮與觀望的姿態。(圖片提供:廣藝基金會)《感謝您在家》與影像架構及觀影模式的...
陳武康與孫瑞鴻等人共組的《非常感謝您的參與》創作團隊在去年底合作之後,於今年6月28日晚上九點又共同合作了《感謝您在家》這個線上直播作品。(圖片來源: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wpw/2020070401)
從社交距離到心理距離:疫情社會中的審...
新冠肺炎帶來的焦慮如同卡繆所描述的瘟疫恐懼般,迅速席捲每一處的群居人類社會,讓眾人皆聞之色變。 圖:https://news.northeastern.edu/2020/03/24/social-distancing-is-only-the-first-step-toward-stopping-the-covid-19-pandemic/
三千年來的演算法儀式:崛起於空間計算...
有了地形學的(topographical)記憶,人們得以談論數個世代的視覺,甚至是代代相傳的視覺遺傳。(圖片來源;https://www.e-flux.com/journal/101/273221/three-thousand-years-of-algorithmic-rituals-the-emergence-of-ai-from-the-computation-of-space/) 主圖:...
潛殖與寄生術
寄食現象,乃關係之基礎。 主圖:金雅瑛(Kim Ayoung),《隙谷2:詭計者的陰謀》(Porosity Valley 2: Tricksters Plot),雙頻道錄像,23分4秒,2019。(來源:http://ayoungkim.com/wp/3col/porosity-valley-2-tricksters-plot-2019)書籍資料庫72

《機造電影讀本》
在過去的十年裡,機造電影(machinima)使用電腦遊戲引擎製作電影已經成為數位文化中一個充滿活力的領域。機造電影作為一種電影製作工具自下而上的發展,是由自學部署電腦遊戲技術以快速、廉價方式製作動畫電影的愛好者所推動。《機造電影讀本》是對這一快速發展領域的...
《其他方式的電影》
在這本《其他方式的電影》書中,作者列威透過其他方式觀看電影探索了前衛的各種嘗試,以及如何使用不同於通常與攝影設備相關聯的材料和技術來實踐電影。列威以戰期間和戰後前衛的例子(達達、超現實主義、字母主義、「結構唯物主義」電影等等),揭示了電影製片、藝術...
《科技與慾望:動態影像的超越性藝術》...
影像邊界的光譜領域不斷顯示出一種超越視覺及其媒介(例如藝術脈絡中的屏幕、框架、公共展示和投影場域)的慾望。新媒體對藝術和電影的衝擊已經影響了物質歷史與跨領域影像的表演(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數位科技不僅形塑了後-電影的媒體文化以及視覺認識論,同時其...
《動態影像》(Moving Image)
本書深入考察藝術領域中不斷隨著數位媒體而擴張的動態影像藝術發展。 這本選集考察了近年來藝術領域中不斷發展的動態圖像作品,並從1960年代至今的表演、身體藝術、實驗電影、裝置和限地藝術作品中追溯當代動態影像作品的系譜。透過數位技術和網路技術的發展所帶來...
《奇點》(Singularities)
舞蹈/效能(performance)的生產如何與新資本主義時代下的重要議題產生連結? 勒沛奇透過研究近十年的實驗性編舞,並揭示了21世紀中「表演/效能」(performance)的雙重含義:不僅僅是一種美學範疇,而是一種政治權力模式。作者呈現了表演作為批判和顛覆政治權利...
《舞蹈》(Dance)
在過去十年中,舞蹈在藝術與理論領域中令人激勵和充滿變革的存在,已成為舞蹈對話與現代主義流變中深入討探的標的。 本書梳理了從1950年代以降藝術想像中的舞蹈轉向,並概述了實驗性舞蹈發展進程中重要的哲學流變。透過引介及討論身體性(embodiment)、肉身性(cor...
行為藝術進行式:二十一世紀的現場藝術...
這是一本別具意義的著作,記錄了自21世紀以來視覺藝術家的行為藝術發展。 本書透過全面性的研究記錄了21世紀初以來、橫跨六大州的現場藝術(live art)發展,並揭示了現場藝術如何逐漸成為這個全新紀元中將思想傳遞至世界各地的重要載體(vehicle)。 本書作者知...
《物的狀態》(Der Dinge Stand | The S...
當代偶戲與物件劇場(Object Theatre) 近幾十年來,幾乎沒有任何表演藝術類型像偶戲與物件劇場一般,能持續性推展其美學疆域。本書是就物件劇場的表現方法及媒材與其社會及政治現象間的複雜關係所作的首次梳理。透過原創論文、訪談和多元的視覺內容,本書作為一本...
《物件》(The Object)
對物件(object)的討論是理解現代及當代藝術的核心關鍵。 藝術家越來越常提到「後物件導向」(post-object-based)創作,而理論家則愈加強調文化中的物質人造物(artifact)。「物件導向」的學習關鍵在於將物件視為跨學科的對話向量。虛擬成像技術使得物件的抽像化...
《混合實境表演》(Performing Mixed Re...
電腦科學家與表演暨新媒體理論學家攜手合作,梳理並記錄混合實境表演(mixed reality performance)的這一門新興領域。 在現場演出最前線工作的新一代藝術家,正利用數位科技創造出獨特的互動式、分散式與多半極度主觀的劇場表演形式。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不僅從根本上...
臉的歷史
當人出現在圖像中時,人臉總是成為圖像的中心。而與此同時,臉卻仍以其特有的鮮活和生動,與一切將其固化為圖像的嘗試相對抗。在這部前所未有的《臉的歷史》中,作者漢斯貝爾廷探討了臉和圖像之間的這種張力。《臉的歷史》從石器時代最初的面具開始,以現代大眾傳媒制...空的空間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虛構;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實驗。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種逃避;在劇場裡「如果」卻是種真理。 一個人在某人的注視下,經過一個「空的空間」,就足以構成一個「劇場行為」 在時尚精品店裡,有人會指著架上說:「這雙靴子正流...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
去年曾在台北北師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並獲選為「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得主之一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專書已於近日上市。這本書邀集了26位學者、樂評人、作家、藝術家、活動籌辦者與唱片蒐藏家,共同針對本展覽之議題著述,其中並有數...
《音聲文化:解讀現代音樂》(Audio Cul...
本書試圖為當前先鋒音樂領域勾勒出其聲音論述圖譜,有別於當代音樂史的論述方式,《音聲文化》試圖追溯當前音樂創作實踐與理論的起源脈絡,企圖連結起目前音樂製作與早期的聲音實驗之間的關聯,旨在重新鏈結起過去數十年來各種音樂創作與表演的重要性,並為這個新的音...
表演、重複與記錄:歷史中的現場藝術
現場表演或表演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如何被記載在藝術史中?抑或如何像其他藝術創作一樣,可以被收藏?本書集結了來自舞蹈、戲劇、視覺研究與藝術史等不同領域之學者論述,探究「究竟現場藝術是如何被放入歷史之中」,究竟「現場」與「歷史」這兩個看似相互矛盾的概...
經驗異常:科學在藝術之中
《經驗異常:科學在藝術之中》一書所介紹的藝術創作,其創作靈感皆源自於某些不尋常的、異常的探索、怪異的實驗,這些創作靈感化為感官經驗的創意表現,這些藝術創作包括了電子與數位藝術、生物藝術、雕塑與裝置、聲音與表演等。本書所收錄的文章皆試圖推翻自然與人工...
生物藝術:被改變的真實
身兼藝術家、策展人、作家與教授等多重身分的邁爾斯(William Myers),在其第一本著作《生物設計》(Biodesign)即透露出他對於如何連結起藝術與生物科學之間關係的強烈興趣。在其中,威廉・邁爾斯指出在設計領域與建築領域裡,有愈來愈多的創作者將生命的元素融入創...
賽博格劇場:肉身/科技介入多媒體表演...
當代數位藝術的表演中時常結合各種不同元素,機械動力、聲響、燈光、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等,因此,數位藝術即是跨領域的最佳展現。尤其在劇場的表演裡,表演者已不再侷限在人上,表演者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機器、更可能是人與機器之間的結合、互動,如此的表演形式,...
Practicable: From Participation to In...
當藝術的觀賞行為逐漸轉變成觀眾參與時,我們要如何理解這種必須透過觀眾身體的介入才能實現的藝術?當一項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某種經驗上時,這種關係是屬於美學的抑或是身體的?現在,藝術品們大部分都是使用數位科技創作而成,但是藝術家們早在1950年...
淘汰歸檔:數位文化記憶與媒介迷群
曾經,檔案、歸檔、建檔的任務主要賦予給博物館、圖書館或是其他機構,這些機構或組織被認為而且是被信任為身負保留文化遺產或文化記憶的重要角色。如今,隨著數位網絡媒體的崛起,各種形式的檔案工作者(archivist)因而湧現,像是粉絲、駭客等,他們開始在網路上扮演...
Taking [A]part
無論就工具或成品面向而言,數位科技的一個重要特質即在於「體驗」。本書即是從人機互動的設計出發,探討如何以各種破除界線、跨領域的方式創造出各種參與經驗的可能。本書作者從「參與」這個觀點出發,檢視各種不同類型的創作計劃,從公共藝術、表演藝術到私密的、人...
表演與當代城市:跨領域讀本
表演,尤其當代表演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城市實踐。本書《表演與當代城市:跨領域讀本》即試圖論證此點。作者Nicolas WHYBROW指出:「城市」就其日益複雜的特性本身而言即是一種快速變遷的現代性的最佳表徵。他試圖從各個相關領域,像是建築、地理學、社會學、視覺藝術、人...
跨領域表演:重構真實
本書《跨領域表演:重構真實》是作者Natasha LUSHETICH檢視了橫跨一百年、遍及三個地理位置歐洲、日本與北美關於表演如何記錄真實的研究成果。作者認為無論歷經多少時間,橫跨多遠距離,哲學、批判理論與藝術實踐三者之間一直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書透過各種藝術現...
整合性表演:跨科際表演者的理論與實踐
「整合性表演」(integrative performance)是因應二十一世紀表演者需求而產生的一種跨領域訓練取向。因為在表演實踐上,開始出現一種對於全方位藝術家需求的氛圍。本書主要在於批判、探查當今較為關鍵性的表演實踐,以提供一種另類的、有別於以往對於表演類目加以分門...
數位動作:科技與表演的動作文集
本書以「數位動作」(digital movement)為題,主要在於探討人類動作與科技之間的關係,亦即,如何透過科技來擷取、處理、模擬、分析、記錄、存取人類的動作。總而言之,本書是關於數位動作的研究、論述與知識。關於人類動作的數位化如今已充斥於當代各種文化、藝術實...
數位語藝:理論、方法與實踐
何謂「數位語藝」?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書試圖從各種相關的歷史發展脈絡當中去挖掘與尋找,從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資訊科學等領域當中去找尋各種方法與實踐,藉此描繪出數位語藝的梗概與定義。隨著數位科技與網路傳播科技的出現與普及,導致許多根本問題的改變與轉向...
解讀當代表演
近年來,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與觸角之延伸,當代的表演形式與本質也深受數位科技所影響,而開始擴及新的形式、類型、媒體。因此,當代表演亟須一套多元的論述語彙,始能詮釋當代表演的精髓。本書《解讀當代表演》試圖提供研究者、藝評、創作者一套關於「劇場性」的關鍵...
數位劇場學
近年來,各種傳播科技的出現已創造出新的表現與說故事的模式。網路、手機造就了全球傳播網絡;Youtube為各種表演形式創造出全球性的觀眾;Facebook、Twitter等各種社群網絡更創造出各種日常英雄。諸如此類的科技發明與文化變遷也悄悄的改變了劇場這個「舊媒介」。《數...
數位移動:動態科技與表演論文集
《數位移動:動態科技與表演論文集》收錄了十六篇文章,主要在於探討移動、動態科技如何被運用在創意思考與藝術創作上,尤其是關於表演藝術、數位藝術、互動表演的實踐。由於關於人類身體移動/運動的研究,絕對是一門跨領域的研究,因此,本書試圖從不同藝術領域,包括...
數位敘事
面對媒體科技的蓬勃發展與全球化態勢,本書作者認為,劇場藝術家也該重新想像、思考所謂的「表演」,以及年輕世代對於表演的想法與貢獻。因為急速的全球化現象與科技的發展,已造成人類思考模式與理解世界方式的改變。透過教育學、美學與劇場理論、媒體實踐等觀點的引...連結資料庫56
「歐洲人工智慧實驗室 」計畫
開源程式語言Processing組織
transmediale 2020網絡主題論壇
Diller, Scofidio + Renfro設計事務所(DS+R)
robotlab
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身體駭客/改造大會(BDYHAX)
法國媒體聲音研究中心IRCAM
Trust Me, I’m an Artist
尚畫廊
HEREart
空場藝術聚落
格拉斯哥國際藝術節
京都藝術中心
澳洲Sawtooth
Recyclism Hacklab
tamtamART TAIPEI .IPIX 藝術空間
上海明圓當代美術館
新加坡 中間藝術節
國際實驗表演藝術節
1024 architecture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中心
水谷藝術
3LD藝術科技中心
Slingshot Festival音樂、電子藝術與科技藝術節
日內瓦Mapping藝術節
數位啟示錄 - 2013數位表演藝術節
2011數位表演藝術節「滲透」
兩廳院藝術生活影音頻道
2014 第九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平坑時代」
人才資料庫65
李紫彤 (LEE Tzu-Tung)
李紫彤為觀念藝術家,她的藝術實踐結合了學術研究...Vroom (Vroom)
Vroom是一個位於倫敦和臺北的國際性互動劇場設計工...林佩瑩 (LIN Pei-Ying)
林佩瑩,影像創作者兼表演者,從事剪接、製片、導...涅所開發NAXS corp. (NAXS corp.)
藝術團體「涅所開發NAXS corp.」成立於2010年,主...宮保睿 (Paul GONG)
宮保睿為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1988年生於...明日和合製作所 (Co-Coism)
2016年年初剛創立的「明日和合製作所」,其核心...柯宜均 (KO Yi-Chun)
柯宜均,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美學、藝術科學與科技...歐瑟(Jens Hauser) (Jens Hauser)
法國籍的歐瑟,為藝術策展人、媒體研究學者與評論...佩區克(Špela Petrič) (Špela Petrič)
佩區克是斯洛維尼亞籍新媒體藝術家暨科學研究者,...戴爾.葛芬凱(Dale Gorfinkel) (Dale Gorfinkel)
澳洲籍的戴爾‧葛芬凱爾是一位音樂家、即興表演、...賴宗昀 (LAI Tsung-Yun)
賴宗昀,1988年出生,現為「失聲祭」聲音藝術活動...吳季娟 (Neo WU)
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畢(現改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洪素珍 (HUNG Su-Chen)
在我的作品中,我將各種不同的媒材應用在裝置與表...八娜娜 (Banana)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畢,現於國立高雄...鄭芳婷 (CHENG Fan-Ting)
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助理教授 授課領域 在...張碩尹 (CHANG Ting-Tong)
張碩尹(1982年、台北),2011年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卡特琳娜.恩度(Katerina Undo) (Katerina Undo)
希臘籍的卡特琳娜‧恩度(GR)是一位圖像聲音藝術...周東彥 (CHOU Tung-Yen)
創作以影像及劇場為核心,影像作品曾四度入圍台北...劉辰岫 (Ivan LIU)
1981年出生於臺北,劉辰岫是一位來自臺灣的新媒體...陳韻如 (CHEN Yun-Ju)
陳韻如,1980年生於台灣台北。2006年開始從事藝術...吳修銘 (WU Hsiu-Ming)
1988年生,主要從事聲音與音樂方面的創作,包含數...詹嘉華 (CHAN Jia-Hua)
詹嘉華1987年生於台灣新竹,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多...吳思僾 (WU Szu-Ai)
201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現任...蔡秉樺 (TSAI Bing-Hua)
蔡秉樺,目前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蕭力綺 (HSIAO Li-Chi)
蕭力綺是一位跨領域創作的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徐建宇 (XU Jian-Yu)
1981年8月22日 生於永和,台灣。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魏君穎 (WEI Chun-Ying)
臺灣桃園人,曾任藝術行政人員,2009年考取教育部...王連晟 (WANG Lien-Cheng)
數位藝術創作者,作品跨足於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李柏廷 (LEE Po-Ting)
1986年出生於臺北,患有先天性重度地中海型貧血,...周育正 (CHOU Yu-Cheng)
1976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作品資料庫208

腹語術士
腹語術自18世紀晚期成為娛樂的表演形式之後,時至今日仍然使人著迷的關鍵理由正是音畫合一。(圖文來源:張紋瑄網站)
裝備秀
無論是在大眾傳媒或是行為心理學領域,公眾人物的行動如何與言語發生關聯,經常成為分析一段發言成功或失敗的準則。(圖文來源:張紋瑄網站)
魚尾獅是何時絕種的?——21世紀成功敘...
成功學是專門研究成功過程的學問,主要是通過自我管理來達到成功,自20世紀初開始風靡歐美,被引介到亞洲之後,在70、80年代也成為書市上長紅的商品。(圖文來源:張紋瑄網站)
電擊肖像
抽搐的面孔,肌肉收縮緊蹦到無法控制,扭曲且歪斜,不再是一種日常狀態的面容...(文圖藝術家提供)
可食地球博物館
「食土癖」(Geophagy)是食用泥土與類似泥土的物質(如粘土和白堊)的學名。(圖片來源:https://ars.electronica.art/newdigitaldeal/en/the-museum-of-edible-earth/)
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I
《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為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Dino)的合作計劃。(張碩尹提供:https://www.tingtongchang.co.uk/works/2).jpg)
徘徊的幽靈10
《徘徊的幽靈 No.10》為水平移動的VR體驗裝置,觀者需站立於機械移動的平台,穿戴VR眼鏡,感受身體緩慢的水平移動到巨大虛擬的遊樂場之中。(資料提供:陶亞倫)
肥皂
「肥皂」計畫為藝術家張碩尹的網路展覽計畫,試圖回應實體活動被迫取消、網路成為展演場域的疫情時刻。(圖文:張碩尹網站)
白色大樓-姐妹
Yon Davy與Yon Chantha是一對出生於白色大樓的姐妹,至今仍然居住在白色大樓內,Davy的專長是當代舞蹈,而姊姊Chantha專長是阿帕撒拉(Apsara)傳統舞蹈。(圖文:許家維網站)
#1 選擇 | 聲線計畫
聲音導覽作品《1#選擇》聚焦在語音的技術性應用及歷史文化的交互關聯,探索感知與記憶的形塑程序。(圖文:吳其育網站)
黑與白-熊貓
《黒與白-熊貓》以熊貓做為切入點,貫穿政治、歷史、動物等人與非人之間的連接,講述一段熊貓外交的歷史。(圖、文:許家維)
病毒之愛
《病毒之愛》源於一個簡單的問題:人們是否可能以新的角度看病毒。特別是會造成傳染病的病毒? 圖:林沛瑩(https://peiyinglin.net/virophilia.html)
誰是黃安妮
人類文明史上經常以「視覺表現」的觀點去記錄或評論身體動作。(圖片來源:ET@T)
虛無之聲
(山口藝術及媒體中心提供,攝影:三鳩一路(Ichiro Mishima)) 來源:https://edouardmalingue.com/artists/ho-tzu-nyen/
功夫流感
作品名稱來自於2020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Donald Trump)於競選演說中所創造的詞彙。(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TAI計畫
《TAI》是一個結合「表演」與「展示」的複合式作品。
台北雙年展之歌
任何一個雙年展都存在本土話語權和國際地位的雙重問題。
閒人大會
這件作品有五個對話者,他們在最近的世界歷史事件的陰影下扮演自己與虛構角色。(圖片來源:http://www.bassemsaad.com/congress-of-idling-persons) License: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1536x1043.jpg)
存在粒子
日本科技舞蹈創作領航者之一梅田宏明,擅長將影像、肢體、聲音、燈光等各種劇場元素綜合思考,創造出鮮明的舞蹈風格及獨特的視覺體驗。(圖片來源:林峻永攝影;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我不想Hold住全場,但這是工作(改編自...
這件作品是對臺北市立美術館資深的典藏組組員林育淳的工作史的改編。.jpg)
聲長計畫
聲音是當代都市風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元素。
詼諧公司
「詼諧公司」透過中文雙關語來製造雙重的想像,與丹麥策展人波爾朵夫(Maria Bordorff)合作饌寫劇本,並完成裝置及表演作品。(圖文藝術家提供).jpg)
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
2010年創作的《原創副本》(THE ORIGINAL COPY)詼諧地記錄並呈現了藝術家所謂的「掌上博物館」景況。(圖文來源)
海倫.勞倫斯(Helen Lawrence)
多媒體舞台戲劇作品《海倫.勞倫斯》由視覺藝術家道格拉斯(David Zwirner Gallery)與編劇哈多克(Chris Haddock)合作。 (主圖來源:https://www.bam.org/theater/2015/helen-lawrence)
Ours Karaoke
「表演」和「觀看表演」,其實是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欲望。 圖文提供:余政達
城市預演:威靈頓
在作為《奧克蘭城市指南》的延伸的這件作品中,我繼續探索不同地方和文化中語言斷裂的邏輯轉換。 圖文提供:余政達
城市導覽的練習:奧克蘭
從駐村生活中開始思考這個地方所給我的想像與可能變成的作品內容。
透抽5- 棘皮王者定番戰 | 復興漢工作室
「透抽」這個以海產作為命名的展覽,展名源自於2007與2008的「海參展」與「海參2.0」,又一次的原班人馬(幾乎),但是以截然不同的概念來策劃另一類型展覽。
3x3x6
本次鄭淑麗追探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於16世紀作為監獄的歷史脈絡,進行全新創作計畫。 圖: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aiwan in Venice 2019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以人工創造的自然環境,結合裝置與長時間表演,為人與生物並存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