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訊24
【英國】維克多.西沃德(Victor Seaward)「聖吠」(Holy Bark)個展
【臺北】混沌邊界—王連晟個展
【臺北】繡燕與原林:邱承宏個展
【德國】巴拉巴西實驗室。隱藏模式
【俄羅斯】車庫數位
【臺中】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藝術與科技獎助計畫開始徵件 最高獎助5萬美元
【瑞士】「未來之愛:超自然中的欲望與親屬關係」聯展
【臺中】 2017數位藝術策展案「悄然形成的風景」
【美國】 聖塔菲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衝突與合作-科技藝術的未來》第三屆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九屆ACM SIGGRAPH 亞洲電腦圖形及互動技術展覽會
Currents 2017聖塔菲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公開徵件
2016數位藝術策展案《再次重回類比之詩》
SIGGRAPH ASIA 2016 MACAO 公開徵件
新墨西哥 New Media New Mexico/ Currents 2016新媒體藝術節 公開徵件
科技只是工具? 《後喚術》- 新媒體藝術聯展
林珮淳創作研究展〈啟示與警世〉
歸檔身體
第三屆GLOWFestival 公開徵求光構藝術(video mapping)創作作品
當3D自造者世代遇上物聯網:第一屆科技藝術國際研討會
「假象的輪廓:彭泓智與金基羅雙個展」
【倫敦】數位革命:一個關於藝術、設計、電影、音樂與電玩的沈浸式展覽
【臺北】 具體而微:李柏廷個展
文章資料庫28

位元與肉的暗黑:關於「數位肉身性」的...
安娜琪舞蹈劇場(謝杰樺)(Anarchy Dance Theatre (HSIEH Chieh-Hua)),《SBx_2045- Second Body的日常》(SBx_2045 - Daily Life of Second Body),行為表演、投影裝置,尺寸依現場而定,2021。藝術家提供(來源:https://digitalcorporeality.wixsite.com/exhibit...
記憶的藝術性想像,以及數位性轉化
當代數位科技已扮演猶如社會中樞神經系統的角色,「數位轉向」(digital turn)似乎也已是不爭的事實,且打造此般的數位天地,促使許多人深信「機器優於人類」的命題。 圖:王聖傑,《聲物製造工廠》,互動程式、電腦、3D列印、指向性麥克風、壓克力、全景攝影機、....jpg)
科藝論壇-科技與表演藝術的人文思路(3...
講題:植入生活的未來內容 創新X 創業X 創價 主圖:《馭水之音》(AquaSonic)。(來源:https://www.cup.com.hk/2018/11/05/iatc-aquasonic/)
博物館是否為資料庫?論網路烏托邦的機...
我們為何在博物館中搜尋資料? 主圖:觀念藝術團體「藝術與語言」(Art and Language),《索引 01》(Index 01),1972。(來源)
大腦位格的影像及其他:談生物藝術與腦...
最近20年以來,學科再次融合,例如在人文藝術研究中,新唯物論與人類世等研究意識到新技術的感官過程也可以是其主題,而當代藝術家的活動也跨足到了過去被視為科學管轄的領域,藝術可以透過面對自然與其背後的科學體系來擴張其感受媒介、議題與藝術主題上的問題,其中...
末日後的近未來:朱拉亞農.西里彭的《...
撥開厚重的黑色絨布,走進下東區601藝術空間狹窄的放映空間,視覺藝術家朱拉亞農.西里彭(Chulayarnnon Siriphol, 1986-)的影像裝置《黃金螺旋》(Golden Spiral, 2018)。
虛擬實境藝術中的「本體論事件」與「共...
虛擬實境科技的發明使得科幻小說情節幻化成真,透過科技中介,人們必須釐清面對此一裝置的感官知覺如何被定義。 主圖:鄭曦然(Ian Cheng),《熵牧人》(Entropy Wrangler Cloud),2013。(來源)
我們正在尋找「創新」嗎?:又遠又近的...
首位進入太空的非裔女性太空人傑米森(Mae Carol Jemison),在2002年的一場TED演講中,表達他認為面對未來,最重要的是「復興藝術與科學」。 主圖:卡曼(Bjrn Karmann)、努得森(Tore Knudsen),《Alias計畫》(Project Alias)。(來源)
數位圖像資訊流動的機制作為批判動能
圖像資訊的流動如何透過藝術家的行動,將圖像活化來作為機制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的材料? 主圖:伊娃和弗朗哥.馬特斯(Eva and Franco Mattes)作品《貓》(Catt)改編的網路圖像。
(還)給人類一雙手: 「新秩序:21世紀...
「20世紀的自動門(cybernetic door)創造了一個幻覺式的現實,將15世紀宗教三聯畫一開一闔的奉獻動作自我詮釋在迴路之中。」每個走過紐約現代美術館「新秩序:21世紀下的藝術與科技」展間自動門的新媒體學者都應該想到班哈德.席格特(Bernhard Siegert)的「開闔邏輯...
遺落在美術館中的「宇宙」
1834年10月,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在他寫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他計畫寫一本呈現「整個物質世界」之書。 主圖:張碩尹,《南冥有鳥,其名為鵬》,標本鳥、鋁、3D列印物件、電子零件,30x15x30 cm,2016。(Giulietta Verdon-Roe 攝影)
互動藝術裡的數位身體
而我的創作中,以互動技術使得真實身體再現數位虛擬身體,將其即時視覺化產生身體軌跡呈現,首先因著「時間性」而導致身體所產生的連續影像有不同的意義,其次「動態性」使得身體軌跡影像,產生另一種可能性,最後「紀錄性」使的身體的狀態被紀錄,甚至在他人觀看角度...
偏向虎山行:邁向另類創傷檔案的《公民...
藝術家詹嘉華以螢光材料列印出這些微型人物,稱呼他們為「黯黑中的發光體」,令人不禁聯想到經典的悲劇作品《安蒂岡妮》(Antigone)中,主角在漆黑洞穴中發出那種超越式的淒美光芒。也是這個原因,筆者將引入精神分析為工具,來看待此作品的意義,原因無他,只由於在這...
一場連結心和思緒的表演
這次駐村的作品則是想要延續後者作品的脈絡,結合舞臺表演和穿戴式互動裝置,更徹底地實現人與環境的表現和兩者的互動連結。因為也是第一次嘗試與表演者結合,實驗性和挑戰都非常大,這個駐村計劃讓我能到文化古都布魯塞爾,並且支助所需開銷,其實對於這類型挑戰性的...
身體的拉扯與裝置的回聲-《釋放的邊緣...
德國的求學經歷讓我認知到,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無法封閉在一個人的狀態中獨自工作,而需要大量來自於外部的刺激、討論與實驗,而駐棧會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主要方式之一。透過國立臺灣美術館與西班牙的LABoral藝術與創意產業中心(LABoral Centro de Arte y Creacin I...
虛實影像的反覆辯證-《數位佛陀》
《數位佛陀》創作計畫,用工業設計的思維與方式,運用多種繁雜的數位工具達到精密雕塑的計算效果。作品中先雕塑了一尊抽象的雕塑,但是當此雕塑被馬達帶動並進入影像中,將會解碼成一尊具象的佛陀。作品將運用「編碼」與「解碼」的概念,讓現實中的雕塑,運用自行定義...
世代記憶的跨域回想:《潮-繼承之物》
使用動作捕捉與3D列印技術,結合視覺與表演藝術的「繼承之物」計畫,由國美館「2014年數位科技與視覺藝術跨界創作補助計畫」支持,白鷺鷥文教基金會陳郁秀董事長統籌,無垢舞蹈劇場林麗珍總監擔任顧問,已於2014年8月20日進行成果發表。使用空軍總部舊址的中正堂做為測...
從虛擬到真實的空間與議題
〈W3FI〉是我們在科羅拉多州的創新專案開始的構思,為了連結新的作品和博物館,我們想要讓作品表達如何讓數位存在於非數位的空間。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從社會學到心理學,去找尋真實生活與數位世界結合的意義。從日常生活逆向駛進美術館的科技想像:...
策展人邱誌勇與張賜福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策畫的「奇幻視界」國際科技藝術展,在策畫軸線上是以科技藝術拓展感官強度為出發點,依據科技發展之於文化想像的關係為框架,展出16件分別來自臺灣、日本、馬來西亞、德國、比利時、瑞士、英國與美加兩地的作品 。
打破介質限制,漫遊無形世界
作品試著透過兒時記憶中臺灣傳統夜市的彈珠臺裝置,結合光雕投影來表現網際網路的概念。彈珠臺上設計了十六個實體凹洞,代表現今社會人們經常造訪的網站,包含搜尋引擎、影片、次文化、社群及知識平臺網站;而彈珠臺上投影的彈珠影像,則顯示觀者於社群網站中的朋友照...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作品介紹】Stephan...
Stephanie Lemper的創作關注各種「口語的」與「非口語的」溝通系統,也藉由多樣及廣泛的媒材手法來表達其概念,包含利用雕塑、錄像、攝影等方式,喚起觀者記憶中各種細微的時刻,與似曾相似的熟悉感。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作品介紹】Luke Je...
這件雕塑作品是為了省思2011年日本東北地區地震與隨後的海嘯而製作。其製作方式,是透過電腦輔助設計使此次地震的紀錄圖旋轉,再採用快速成型技術進行3D列印。作品尺寸是30公分x 20公分,顯示此次地震過程其中九分鐘的狀態。這件雕塑作品將在倫敦傑伍德中心(Jerwood S...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作品介紹】關於尚...
「世界並不是在汰換成為更好的一個,倒不如說,世界正在汰換成為一個非世界,被分解成無機的泥質。」在〈無機的筆記,第一篇:加速度〉一文中,季恩.莫倫諾(Gean Moreno)指出一種由《造物的引擎》作者艾瑞克.德萊斯勒(K. Eric Drexler)自奈米科技發展所構想出的...
【數位設計專題】
在臺灣,關注科技產品發表、科技新知、動畫電玩,以及科技產業發展的人口眾多,相關的平面出版品與網路討論區非常熱絡;然而不可諱言,臺灣的數位藝術發展儘管涵蓋了上述相關領域的知識技術,也有許多透過作品展開對當前臺灣數位文化發展的討論,但相對於高科技、電子...
【數位設計專題系列-實體活動】Fablab ...
11月24日,臺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臺與FABLAB合作,推出介紹數位設計的演講與工作坊,活動地點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一樓的噪咖咖啡廳舉行,活動時間上午10:00開始。除了開放報名,也放採網路線上直播,線上直播網址為:http://zh-tw.twitch.tv/fablabdynamic。數位...數位時代的病識感:李柏廷《具體而微》...

從操作的過程中解放,某一極限或許也被...
這一套3D平面影像作品源自當時的兩個創作背景狀況;先從在製作技術上來說,因為在「標本博物館」系列的作品中有了操作3D影像軟體的經驗,因此做完「標本博物館」系列作品後,我思考著對自己的創作而言,關於3D平面影像還具有什麼可能性?
從操作的過程中解放,某一極限或許也被...
吳權倫稱其3D平面影像系列作品就像是建築的廢料,處於一個什麼都不是的狀態;儘管它是從一個具有「建築性」的工具所產生出來的。有趣的是,這系列作品其實涉及了繪畫性、雕塑性、影像性的探索,以及傳統藝術創作媒材長久以來的老問題:立體或平面、時間與空間,和對...書籍資料庫5

《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
科技正以空前速度改變每個產業及每個人的生活,你該如何做,才能保持領先? 我們生活在一個奇特的時代,人工智慧擊敗頂尖的人類圍棋高手,也以空前效率運作現代資料中心。在全球許多市場上,優異的智慧型手機已經不再足以確保製造商賺錢,反而是蘋果和谷歌之類的平...
機器人建築:設備、案例與製造
由機器建築的先鋒研究者所著,一本為設計與建築之突破性技術所書寫的深度探究、指導手冊和宣言。 機器人技術是當代建築和建築教育中發展最快、最令人興奮的領域,並為設計和製造提供了新的典範。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實踐場所都不斷在購置這類機器,但是其在應用的設計...
數位人文學的崛起
過去十年來,我們對於數位網絡的理解經歷了一場徹底的反轉,過去我們一度認為是超越經驗的虛擬實境,如今卻鋪天蓋地的以數據的形式、以極其有形的物質形式佔據我們的日常生活,且我們終日與之互動、賴以為生。因此,這引發了許多新形態的問題產生,尤其是關於社會的、...
第三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即將被顛覆,...
本書作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是享譽全球的未來學大師、「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創立者、知名的經濟學家及社會評論家,目前擔任歐盟執委會與歐洲議會的顧問。他在這本重要著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闡述,人類已經歷經了兩次工業革命,馬上將邁向開創性的第...
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
網路開放式社群風潮成功擴散人才的長尾效應。無數同好上網分享點子、衍生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並集資讓夢幻逸品得以生產,將成果送達全球愛好者手上。3D印刷技術進一步推動物品的長尾效應。開模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生產工具大眾化,拜實體產品數位資訊化之賜,「全民...連結資料庫1
作品資料庫10

貓捉老鼠
《貓捉老鼠》這件作品串起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歷史與考古歷史之間的關聯。(圖、文:許家維)
我們困在歷史中
此一系列雕塑作品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協助製作,材料包括現成物、3D列印物品、自然素材以及史前陶器碎片。 圖文提供:吳思嶔
圖像搜尋結果(Image Search Result)
《圖像搜尋結果》先從兩位藝術家的個人網路瀏覽歷史當中篩選出不同單字搜尋出的圖像。 文字、圖片來源:http://0100101110101101.org/image-search-result/
皮耶.雅克德羅的唱歌鳥籠 1780
本計畫(人與機器悖論的殊途同歸(展名))與英國知名學者西蒙‧謝弗(Simon Schaffer)合作,探討「自鳴鐘」百年來對科技史發展的影響.
吉恩 .巴泰斯 .安德傅烈的非洲王子壁...
本計畫與英國知名學者西蒙‧謝弗(Simon Schaffer)合作,探討「自鳴鐘」百年來對科技史發展的影響。
南冥有鳥,其名為鵬
《南冥有鳥,其名為鵬》與英國歷史學者西蒙‧謝弗合作,探討18世紀自動機對科技史發展的影響。聲物製造工廠
《聲物製造工廠》表現3D列印機猶如一個生物體,可將每個人的聲音儲存成檔案並轉換成實體標本,討論了數位時代聲音可以是具有身份的「聲物」。
公民擠壓

物件五

比特丘